米磊 劉懷勤
患者男性,65歲,因牙齦反復出血疼痛3個月余,于2010年11月2日來院診治?;颊呓?個月余出現牙齦反復出血疼痛,逐漸加重,曾在當地醫院診斷為“口腔潰瘍”,經局部用藥,全身中、西醫結合治療后未見好轉。15 d前出現右側面頰部腫脹,偶有發熱,最高達38℃,近期無體重下降。我院以牙齦潰瘍原因待查收院治療。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史10余年。入院時輕度乏力,無其他不適。入院查體:T 36.7℃,P 88次/min,R 16 次/min,BP 108/70 mm Hg,體重 61 kg,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肝脾肋下未及,皮膚無黃疽及血皰,咽充血,扁桃體不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干、濕啰音;心律齊,未聞雜音;雙下肢輕度浮腫,四肢活動不靈活。??茩z查:面部不對稱,右側面頰部腫脹,不紅微壓痛,皮溫不高,觸之稍硬有彈性,右側后牙區不良修復體,周圍牙齦組織紅腫潰爛,觸診極易出血,質中等硬度,邊界不清,微痛,余未見明顯異常。胸部增強CT檢査顯示肺部未見轉移灶,縱膈未見淋巴結腫大。心電圖大致正常,喉鏡檢查診斷為咽炎,頸部彩超示頸部淋巴結未見明顯異常。腹軟,未觸及包塊。腹、盆腔B超均未見腫瘤情況,腹膜后未探及腫大淋巴結。肝腎功能、血象均正常。取部分腫物病理活檢:彌漫性中等大小淋巴樣細胞浸潤,部分增生淋巴細胞有明顯異型性,其間有散在的吞噬核碎片的巨噬細胞,免疫組化染色檢查顯示CD3及CD43彌漫性陽性,CD56(-),ALK(-),CD45(-),CD8(-),Ki-67 67%+ 細胞陽性,診斷外周T細胞淋巴。診斷:外周T細胞淋巴瘤,非特殊類型,Ⅰ期。確診后先予局部6 mV-X線放療(45-55 gy),同時予護肝治療,放療結束后開始行CHOP方案化療(長春新堿,環磷銑胺,表柔比星,強的松)。療后患者出院,于當地醫院定期復查,電話隨訪至今無瘤生存2年,未訴不適。
淋巴瘤是一種較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我國列于惡性腫瘤的第八位,在世界各地的發病率有很大差異。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kin lymphoma,NHL)是頭頸部較常見腫瘤,較多發生在淋巴結內(60%起源于淋巴結),原發于淋巴結外不多(40%起源于結外淋巴組織)。原發于頜面部NHL的各種的臨床組織學病理學特征,因部位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主要表現于東西方國家之間的差異上。西方國家報道Waldeyer's環是其最常見的發病部位,二者是鼻腔鼻竇;組織學類型上最最常見的是B細胞腫瘤,總體上呈現腫瘤惡性度較低、老年人多發及生存時間長等特點。但是在亞洲國家中(尤其日本、中國和東南亞),鼻腔鼻竇是最主要的發病部位,然后才是Waldeyer's環;T細胞和NK/T細胞淋巴瘤則是組織學類型最為多見的,總體上呈現惡性度高、中青年多發及生存時間短的特點[l]。其發生與病毒及細菌感染、一些化學物質作用、放射線等有關。此例患者考慮與不良修復體長期刺激有密不可分的聯系。NHL由于其早期癥狀的不典型性和臨床表現的多樣性,常規檢查并無特異性,全身貧血,消瘦,發熱,腹膜后淋巴結變大,脾大等癥狀,但是通常要在晚期才能顯現。因此在其診斷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此例患者全身表現不明顯,以牙齦潰瘍反復出血疼痛為主要癥狀,局部臨床表現相對顯著,且為早期,及時進行了組織細胞學檢查,才得以確診,為最終徹底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治愈搶得先機,才能使患者長期無瘤生存。但是由于大多數患者在早期不易被發現,并其發病率不高,加上以非特異性癥狀發病,腫瘤細胞變異性極大,常規的病理診斷又困難,臨床很容易發生漏診或誤診,曾有報道稱其臨床誤診率高達45%[2]。此例患者在患病前期曾首先被懷疑為口腔潰瘍,最后通過病理活檢與免疫組化確診。因此臨床上要提高對NHL的警惕性,強調與口腔潰瘍及其他腫瘤的鑒別診斷。而最主要的診斷方式就是,應盡快作組織病理學檢查。在作活檢時,必須注意切取的足夠大組織,同時應作免疫組化,以方便進行病理分型。包塊有壞死潰瘍和感染時,切取標本必須注意避開壞死潰瘍和感染病變區,以免漏診或誤診。同時由于淋巴瘤細胞的變異性極高,增加了病理診斷的難度,病理醫生缺乏經驗也是造成臨床漏診或誤診的重要原因之一。NHL的擴散通常是跳躍性的,極易侵犯結外器官和遠處淋巴結,目前NHL的治療主要認為是綜合治療,聯合放、化療是治療NHL的理想方案。局限性的單發結節可以先手術治療,手術后根據組織病理學結果再作化療。但是對臨床Ⅰ、Ⅱ期NHL患者,當腫瘤較大同時影響功能或伴有癥狀時,可采取手術聯合放療或化療效果較好?;煹姆桨钢饕獮镃HOP方案,但因阿霉素作用心臟有毒性,所以對有心臟病患者一般采用COP方案,且對低度惡性者,COP效果較好。對于臨床分期為Ⅰ、Ⅱ、Ⅲ、Ⅳ期淋巴瘤患者,伴有較為廣泛局部侵犯范圍的淋巴瘤患者,化療之后行放療,放療完之后再行化療,提升其初治時的完全緩解率,能達到增強遠期療效的目的[3]。但是化療方案的設計必須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患瘤情況而定。對于中高惡性的全身情況較差者和老年患者,以提高其生存質量,延長他們的生命為目的,而選擇較為溫和的化療方案。當低惡性者處于局限期時,常暫不實施化療,可給予免疫治療或密切觀察。但在一定時間內低惡性患者是可以轉化為高惡性的,所以在病情惡化時應該重新作組織病理檢查,及早作必要的治療和給予化療[4]。實驗研究發現,NHL治療的預后與癌癥的臨床分期分型、全身狀況、患者年齡和治療措施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早期對NHL做出正確的診斷是改善其預后的關鍵。NHL臨床誤診率、漏診率高,在診斷過程中必需提高醫生對NHL的認知,對可疑NHL患者應盡早作組織病理學檢查,同時對高度可疑患者應反復多次作組織病理學檢查,避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1]何小金,田澄,楊冬梅,等.耳鼻咽喉頭頸部216例結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病理分析.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23(19):878-880.
[2]陳剛,陳德忠.鼻腔NK/T細胞淋巴瘤臨床病理特征及診斷分析.實用腫瘤學雜志,2007,21(2):114-117.
[3]高雅琴.惡性淋巴瘤化學治療中的若干問題.遼寧醫學雜志,2003,17(1):4-5.
[4]張輝.頭頸部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析.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33(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