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發達國家婦女的平均壽命已達78.3歲,發展中國家約為60~70歲之間[1]。婦女絕經年齡平均在50.4歲,即婦女絕經后還有20~30年的時光要渡過。在這段時間里,由于雌激素的減少,給婦女帶來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學的變化,影響最大的是骨質疏松。
1.1 骨質疏松 即單位體積的骨組織量低于正常,骨組織雖能鈣化,但骨量不足,致使骨皮質及骨小梁變薄變少,當骨量減少到一定程度,骨密度下降到骨折閾值以下,則輕微的外傷,即可引起骨折,此時即為骨質疏松[2]。
1.2 骨質疏松癥 是指骨質疏松達到一定程度出現全身骨痛癥或伴發骨折等臨床征象的病理狀態。骨質疏松癥是一種沒有早期警告的無癥狀疾病,所有婦女都會經歷漸進性的骨質丟失。
1.3 女性患骨質疏松癥原因 ①婦女35歲時骨骼的質量通常達到了頂點,從這時開始,骨的重造過程雖仍繼續進行,但質量已不會增加,反而開始減少。因為,35歲以上的婦女因孕產、產后授乳等消耗大量鈣,造成某種程度的骨骼耗損。②絕經后雌激素分泌急驟下降,雌激素在胃腸道內可促進鈣吸收及合成D3,從而有利于骨形成。在雌激素不足的情況下,臨床表現首先是骨量減少,骨量減少程度與雌激素不足、發病年齡和持續時間有關,而絕經后頭3~5年間最迅速,以后丟失速度雖然逐漸減慢,但丟失持續進行。婦女自50歲始骨質疏松發生率上升,65歲以上婦女約有1/2患有此癥,大部分80歲以上的老年婦女骨密度低于“胃折閾”,而有隨時發生骨折的危險[3]。③其他:過早停經,或因手術導致停經;日常飲食鈣質不足;很少曬太陽或維生素D不足;運動量不足;身軀瘦削、骨骼幼弱等。
1.4 骨質疏松癥的危害 ①發病率高,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我國老年人居于世界首位,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程,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②臨床癥狀明顯:中老年婦女常以全身疲憊無力、情感淡漠脆弱、腰背及關節酸痛而到醫院就診。疼痛、脊柱退行性變、脊柱畸形和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為骨質疏松癥突出癥狀,常引起患者脊柱、四肢功能降礙、生活不能自理,最終出現各種并發癥,嚴重影響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③治療效果不明顯:隨著年齡增長,骨鈣在不斷流失,一旦出現癥狀,骨鈣丟失常在50%以上,短期治療難以湊效。
骨質丟失可引起骨小梁變薄和骨小梁某些成分完全喪失,藥物治療能替代消減的骨組分,但并不能令已變薄的骨小梁結構恢復正常[4]。骨質疏松癥是一個進行性不可逆轉的過程,一旦發生便不能恢復原來的骨質結構,故骨質疏松癥的預防比治療更為重要,只有做好預防,才能有效地降低發病率。
2.1 卵巢功能低落的婦女及絕經后婦女可以補充性激素預防,小劑量的雌激素可對骨質發生保護作用,使骨質溶解減慢。另外,補充雌激素,可使經腸道吸收鈣量增加。
2.2 維生素D對促進鈣的吸收有重要作用,更年期的婦女應每天應有一定的戶外活動。戶外運動及日光浴可促進皮下脂肪存在的D3前身物質轉移為D3,D3在腸管內促進鈣吸收,運動可改善骨內血流量,促進骨細胞成熟,增加骨量。
2.3 合理補鈣。鈣的攝入是骨骼代謝中的重要因素,它與骨質喪失呈負相關。絕經期前后的婦女腸道吸收鈣為40%,更年期內則迅速下降,至絕經期后為4%[5]。因此,為預防骨質疏松,中老年婦女應增加鈣的攝入量,除在膳食中增加含鈣量外,還須補充鈣劑。
2.4 注意消除骨質疏松的加速因素。如長期飲酒、吸煙、鈣及維生素D吸收不良等。因煙、酒、濃茶和咖啡因會影響人體對鈣質的吸收,導致骨量減少,增加患病幾率和骨折的危險
骨質疏松癥是一個世界范圍的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的健康問題,目前醫學上還沒有完全而有效的根治方法幫助已疏松的骨骼恢復原狀。但是,骨質疏松癥并不是衰老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它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婦女絕經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低落,骨吸收超過骨形成,導致快速骨丟失而引起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對中老年婦女骨質疏松癥應有必要的重視,通過補充性激素,攝入一定劑量的鈣,調整飲食結構,加強運動鍛煉等來促進骨量增加,減少骨折發生,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1]劉忠厚.骨質疏松癥.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2:138-153.
[2]范振華.骨科康復醫學.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275.
[3]任蔚虹.王惠琴.臨床骨科護理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7:300.
[4]黃曉麗,鄭玉霞,曹立,等.老年性骨質疏松患者骨代謝指標的觀察.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24.
[5]梁毅玲.骨質疏松癥的預防及護理進展.現代護理,2007,(10):2746-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