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體質因素與妊娠期糖尿病發病相關性
劉麗麗
目的探討妊娠期糖尿病發病因素和體質相關性。方法采用橫斷面的研究方法,對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進行臨床觀察,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進行孕前體質辨識并通過固定計算公式得出孕婦為何種體質。結果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前體質除平和質(18人)外,偏頗體質中痰濕體質最多見,為28人,占總人數的40%,偏頗體質總數的53.8%。結論偏頗體質中痰濕質最容易發展為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間發生或首次發現的糖代謝紊亂[1],是婦女圍產期常見并發癥,目前由于各國學者采用的診斷方法和標準尚未完全統一,各國報道的發生率相差懸殊,約為1.5%~14%。GDM會對孕產婦及新生兒產生很多不良影響,如妊娠高血壓疾病、羊水過多、感染、巨大兒、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癥、新生兒低鈣、低鎂血癥等,也使孕婦和胎兒發生遠期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明顯增加[2],GDM越來越被更多的學者所重視。
中醫學歷來強調治病應因人制宜,認為人生來就“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這些理論實質上反應的是人的體質受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生成因素的影響,在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預后轉歸過程中體質因素都要起到重要作用。王琦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中醫體質學說的理論,并提出體質的九分法-包括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3]。目前國內外對糖尿病發病原因的研究很多,但體質與GDM發病相關性的研究并不多見。通過探討體質因素與GDM發病的相關性,得出最易患病的體質類型,充分發揮了我國傳統醫學的優勢,配合對生活方式、精神狀態、身體素質等的調整,改善偏頗體質,以期減少發病率,改善妊娠結局。
GDM的診斷標準參考豐有吉[4]的《婦產科學》。由經培訓合格的調查員按調查表的項目對2010年04月至2011年02月建立孕產婦圍產保健手冊、定期在鄭州市中醫院檢查并診斷為GDM的孕婦進行問卷調查,采取一人一表的形式,收集調查對象的基線資料,參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5]。進行孕前體質辨識并通過固定計算公式得出孕婦為何種體質。
共收集病例70例,通過辨識得出GDM患者孕前體質除平和質(18人)外,偏頗體質中痰濕體質最多見,為28人,占總人數的40%,偏頗體質總數的53.8%,GDM患者的孕前體質分型依次為:平和質(18人);痰濕質(28人);陽虛質(6人);氣郁質(5人);濕熱質(6人);特稟質(2人);瘀血質(2人);氣虛質(2人);陰虛質(1人),偏頗體質中痰濕質最容易發展為GDM。
痰濕質是以粘滯重濁為特征的體質狀態,相關研究發現,痰濕體質存在微循環障礙,在血液流變學、血壓水平、體重指數、總膽固醇、空腹血糖水平、空腹胰島素水平等方面與平和質比較存在一定差異,痰濕體質者空腹血糖水平、空腹胰島素水平顯著高于平和體質者,部分存在糖代謝障礙、空腹血糖損害、高胰島素血癥及胰島素抵抗[6]。因此,痰濕體質者易發肥胖、冠心病、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腦血管病等。痰濕質的人群形體多肥胖,《素問·奇病論》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其氣上溢,傳為消渴[7]。
痰濕質的體質特征可概括為:形體肥胖,腹部脹大,面色淡黃,脘腹脹滿,痰多黏膩,胸悶,肢體沉重不爽,舌質淡,苔滑膩,脈滑或弦滑。調體法則是健脾化痰,利濕泄濁。常用代表方有參苓白術散、澤瀉白術散等。濕為陰邪,其性粘滯,最易溫化通陽,通過臨床癥狀觀察可酌加薤白、厚樸、干姜、淫羊藿等,如痰濕凝滯,氣機不通,導致血瘀形成,痰瘀互結,則應加入活血藥物,如當歸、川芎、雞血藤等,而要少用甘潤之品。如郁久化火,演化為濕熱質的體質特征,可根據“火郁發之”之理,選用龍膽瀉肝湯、瀉黃散等加減以清熱化濕,分消濕濁,在清熱化濕同時可佐以通利之白茅根、木通、竹葉、使熱從下泄。另外,改善偏頗體質也要注意飲食調理及精神狀態調理,如痰濕質人群日常飲食要多食有化痰利濕、溫化通陽效用的食物,多增加戶外活動,經常曬太陽,適當增加社交活動,陶冶情操以調暢氣機,改善體質,增進健康。
綜上所述,容易導致GDM發病的偏頗體質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借助各種方法來加以改善的,除了科學的方法,還需要堅強的意志力。一旦發展為GDM,除了從上述方法進行調理之外,還要積極控制飲食,少食多餐,控制攝入總熱量,在滿足母嬰營養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飲食,每天注意監測血糖值,要把血糖值控制在達到或是接近正常孕婦的血糖水平。產后也要定時監測血糖,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防止遠期2型糖尿病的發生。
[1] 豐有吉.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3.
[2] 楊慧霞.妊娠合并糖尿病對孕婦和圍產兒的影響.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4,4(24):附錄2-8.
[3] 王琦.中醫體質學說.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04.
[4] 豐有吉.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4.
[5]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7.
[6] 王琦.中醫體質學說.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72.
[7] 顧從德.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261.
450003 鄭州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