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潔
640層CT肺功能成像技術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應用
于文潔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破壞性的肺部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隨著螺旋CT的發展和應用,CT不僅能夠顯示肺部的解剖結構,而且還能夠測定肺功能狀況,為肺功能的評估與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方法。目的:通過CT肺功能成像技術的應用,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病。方法2011 年2 月至2012 年12 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82 例,進行CT檢查,分別于深吸氣末及深呼氣末進行容積掃描。利用肺功能分析軟件進行分析。結果與結論肺功能的CT成像研究主要是通過肺容積、密度或象素指數的改變來反映肺組織的功能變化,揭示肺組織的病理學改變信息,以期早期發現和早期監測呼吸疾病。CT肺功能的測定在慢阻肺的定量分析等方面有著廣泛的臨床應用。
螺旋CT;容積掃描;呼吸功能;慢阻肺;臨床應用
目前臨床上肺功能的測定多采用肺功能測量儀,主要的測定指標包括肺總量、殘氣量、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等。但是,這種方法對肺功能的測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僅僅反映的是肺的整體功能,而肺組織具有良好的代償能力,當肺組織破壞30%以上時,測定的肺功能才會出現異常。而CT肺功能測定能夠較其敏感且更加直觀化。
2011 年2 月至2012 年12 月我院臨床已確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82 例,其中男54 例,女28 例,年齡15~75歲,平均63.3 歲。
82例患者全部行肺功能檢查及CT檢查。
2.1常規肺功能測定 肺功能測定的主要指標是第1 s有力肺活量實測值與預測值百分比(FEVI%)、第1 s用力肺活量與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l/FVC)。檢測時受試者取坐位。[1]評判標準根據2007 年修訂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規范》,利用FEVI%比值對受試者行阻塞性通氣功能狀況分級:>70%為輕度或正常,50%~70%為中度,<50%為重度。根據FEVl/FVC>70%為正常,60%~70%輕度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
2.2CT檢查方法[2]MSCT 肺功能檢查技術 患者采用仰臥位, 深吸氣與深呼氣后屏氣, 自肺尖至肋隔角或由肋膈角至肺尖進行全肺掃描,本組病例采用東芝Aquilion 640層動態容積CT,受試者取仰臥位,雙手抱頭,不注射對比劑。分別于深吸氣末及深呼氣末容積掃描。骨算法重建。觀察窗窗位一400 hU,窗寬1500 hU。采用ADW4.5工作站肺氣腫、肺容積測定分析軟件,得出深吸氣末(Vin)及深呼氣末(Vex)的全肺容積。在此基礎上得出容積差(Vin-Vex)及容積比(Vex/Vin)。肺密度測定:將感興趣區(ROI) 的呼氣相與吸氣相的CT 值比較, 了解是否存在空氣潴留,呼氣相CT 值增加不到100 hU, 一般認為存在氣體潴留。
2.3肺功能CT 評估方法[3]
2.3.1視覺評分法 視覺評分的優點是簡單易行, 缺點是主觀性大, 重復性差, 且受層數的限制, 不能對全肺評估,影響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2.3.2CT-pulmo 軟件定量分析 可以在顯示肺部細微結構的基礎上, 進一步通過測量肺密度、肺容積、及PI 值的變化等定量指標來反映肺功能, 也即所謂定量CT。
2.4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分析軟件。以配對t檢驗方法檢驗各CT肺容積指標與相應的PFT容積指標值的區別;用Spearman相關分析法檢驗CT肺容積指標與PFT容積指標的相關性;對肺通氣功能正常及異常兩組的CT容積指標進行獨立樣本的t檢驗對比分析。以雙側P<0.05代表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640層動態容積CT的肺容積指標與PFT存在著相關性。其中最大吸氣末容積(Vin)與肺總量的相關性最佳(r-0.961,P<0.01);最大呼氣末容積(Vex)與殘氣量(RV)、容積差(Vin-Vex)與最大肺活量(MVC)、容積比(Vex/Vin)與殘氣量與肺總量比(RV/TLC)也存在著較好的相關性(FO,899,P<0.01;I=0.772,P<0.01;r=0.614,P<0.01)。在阻塞性肺通氣功能障礙者中Vin、Vex、Vex/Vin均有顯著升高(P 依據Gevenois及Mullerl“研究,將CT值在-1024 hU~-910 hU范圍定義為肺氣腫。一般多采用將肺組織分為4個區間:A:-1 024~-910 HU,代表呼氣受阻部分的肺實質; B:-900~801 HU,代表正常通氣的肺實質部分;C:-800~-701 HU,代表吸氣減少的肺實質部分。D:<-700 HU。正常人分布在區間B,當區間A的象素明顯增加或有曲線左移時,則意味著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若區間D的象素明顯增加、伴有其他區間象素減少或曲線右移時,提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 A和D 區均有象素增加,而B區象素明顯減少。則提示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 應用640層容積CT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吸氣末及呼氣末容積掃描,圖像通過后處理技術對比研究肺部容積、CT值變化、空氣潴留情況,可提供慢阻肺的早期診斷標準。并與傳統肺功能檢查結果對比,具有可靠性和實用性。 目前評價肺功能的金標準是常規肺功能檢查(plmonary function tests,PFT),但其對受試者依從性要求較高,而且不能反映局部肺功能損傷程度以指導手術切除的靶區。隨著多層螺旋CT (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及圖像后處理功能的發展,采用CT肺功能定量分析方法來評估肺功能狀況已成為可能。 兩種檢查方法對比分析:①PFT是通過測定氣體流量來間接判斷肺功能,而螺旋CT是直接對顯示的肺組織進行測量,更接近實際值。②對那些不能耐受PFT檢查的患者,CT可以順利地完成掃描和評估。③CT在行肺功能評價的同時,還具有病變定位、定量的優勢,并能早期檢出肺癌等其他病變[2]。④PFT對肺功能是雙側總體評價,而CT卻可以對單側肺,甚至某一葉肺進行評價。⑤對欲行肺減容手術或肺大泡切除術患者能很好的評估術前病情,提供準確的手術靶區,有利于術后復查及療效評價術[4]。⑥MSCT檢查方便,重復性好,對患者的依從性小。而我院采用640 層動態容積CT 掃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小氣道檢查中更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僅可清楚地顯示肺的細微結構,而且可消除小氣道分支不規則性和多向性所產生的傾斜誤差。對肺部慢性病變的診斷、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后的評估均具有重要的作用[5]。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氣道病變的診斷,值得推廣應用。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 年修訂版),2007, 21(2): 31-41. [2] 俞同福,徐龍娣,吳飛云,等.肺密度的測定與肺功能的對照研究.現代醫用影像學,2003,12(2):97-100. [3] 張偉宏,劉玉清,牟文斌,等.CT肺功能成像技術研究.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5):832-836. [4] 徐夏蔭,路曉東,徐愛德. 肺氣腫患者HRCT和肺功能的相關分析. 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12(2): 348-350. [5] 伍健林,沈慧聰,宋清偉,等.健康成人在動態螺旋CT掃描中正常表現的定量研究.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1,12(3):246-249. 132011 吉林市中心醫院CT-MR科4 結論
5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