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軍 劉輝 葉小漢
困難性膽囊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臨床分析
高洪軍 劉輝 葉小漢
目的探討分析困難性膽囊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的手術方法、術中處理要點、注意事項及并發癥的預防、療效。方法回顧分析我科2006 年5月至2012年5月96例困難膽囊行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的臨床資料。結果96例行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的患者,1例結腸損傷、術中給予修補,術后1例出現膽漏、2例出現主操作孔感染,無膽道損傷、大出血等并發癥,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結論隨著腹腔鏡操作技術的不斷提高,在困難膽囊手術中行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是安全可行的。
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困難膽囊; 臨床分析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因其創傷小、痛苦輕、恢復快等特點,正在逐步成為外科手術治療的重要手段[1],已成為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首選方法。隨著手術技巧的提高、器械的不斷改良,使腹腔鏡膽囊手術的適應癥不斷擴大,手術方式亦漸多樣化。對于一些因腹部手術史、膽囊急慢性炎癥、化膿、壞疽致膽囊包裹及三角區致密粘連、三角區呈“冰凍樣”改變、膽囊萎縮“瓷化”等,分離困難,易致膽管及血管損傷,可行經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我院自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共進行困難膽囊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96例,其中行膽囊大部分切除術91例、膽囊部分切除后加膽囊造瘺術5例。1例結腸損傷、術中給予修補后一期愈合,1例膽囊大部切除術后出現膽漏,2例術后出現主操作孔感染。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96例患者中,男38例,女58例;年齡42~93歲,平均62.5歲。年齡70歲以上者45例、其中≥80歲者17例。合并膽囊結石者95例。其中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表現者81例,均伴有膽囊結石,既往有典型膽絞痛史者77例,病程3月至40年;急性膽囊炎表現者13例,其中伴膽囊結石者12例,伴肝硬化、門脈高壓者1例,病程3 h~8 d;膽囊萎縮者2例,病程3-36年。既往有上腹部手術史者11例。合并高血壓者31例,糖尿病者20例,冠心病者32例、其中陳舊性心梗者2例,有腦血管病后遺癥者6例。均有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11例伴有黃疸;大多伴有發熱,體溫37.5~40.0℃;74例有右上腹局部肌緊張、反跳痛;觸及膽囊腫大者30例;均墨菲氏征陽性及肝區叩擊痛;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升高或中性粒細胞升高、白細胞(10.8~26.4)×109/L,ALT和AST有升高,并血清淀粉酶輕度升高者23例;B超提示膽囊腫大,部分呈雙邊征,膽囊壁增厚達0.5~1.2 cm,膽囊周圍輪廓不清19例,提示膽囊結石頸部嵌頓者27例,膽囊周圍有積液者31例,肝內膽管及膽總管均未見明顯擴張及結石。
1.2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術前行超聲檢查、76例加行上腹部SCT檢查、均未見膽總管結石或占位。術前置胃腸減壓管者67例、置尿管者81例。均術前排便灌腸、其中21例清潔灌腸。急診手術72例,余于入院后1~3 d手術。
1.3治療方法 全組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四孔法進行手術。于臍部建立氣腹,對有上腹部手術史者采用Hasson法制作氣腹。氣腹壓力維持在8~13 mm Hg。氣腹建立后,于切口處置入直徑10 mm trocar,調整為頭高臀低左傾位,分離粘連。有上腹部手術史、腹腔內粘連重者,首先在腔鏡引導下于粘連不明顯處制作操作孔,緊貼腹壁分離粘連的大網膜、器官等,顯露術野,然后再分離肝門部及膽囊周圍粘連。本組術中見膽囊壞疽者21例、膽囊化膿及周圍積膿者30例,且見膽囊全部或部分的被周圍組織及器官粘連包裹,采用普通吸引器頭或電鉤鈍銳結合緊貼膽囊壁或膽囊漿膜下盡可能分離膽囊周圍粘連,顯露膽囊底、體部,對膽囊明顯增大、張力較高者先行經皮穿刺膽囊減壓,再向膽囊頸部及三角區分離。均見膽囊三角區粘連水腫、纖維化嚴重或呈“冰凍樣”改變、無分離間隙,其中有12例部分膽囊頸及壺腹部亦無法分離,有5例部分膽囊體部及整個膽囊頸部均無游離間隙。于膽囊底部距膽囊床約1.0 cm切開膽囊壁全層,吸出膽汁、取出膽囊內結石,其中見28例膽囊結石頸部嵌頓。對于91例膽囊能大部分切除者,切開膽囊壁達頸部,探明膽囊壺腹與局部解剖關系,切除膽囊底、體及頸部的全部或前壁,確認膽囊管內無結石后,36例膽囊管殘端給予適當游離后生物夾夾閉,9例部分膽囊頸部無法游離者粘膜下分離至膽囊管開口給予7號線結扎,46例膽囊管殘端給予4號線縫合包埋。5例部分膽囊體部及整個膽囊頸部無法游離者,能游離部分給予切除,殘余膽囊腔較大,取出膽囊內結石及壞死組織后、膽道鏡探查膽囊腔、進一步破壞膽囊粘膜、確認無結石殘留,膽囊管處理困難,給予行腹腔鏡下膽囊造瘺術。結石及膽囊壁裝入自制標本袋取出。本組76例術后于膽囊窩處放置腹腔引流管,20例于膽囊窩及肝腎隱窩處均放置引流管。
96例無中轉開腹者,無圍手術期死亡。手術時間60~180 min、平均90 min;術中出血30~100 ml;術后腹腔引流管引流量10~300 ml;膽囊大部切除者于術后4~7 d去除腹腔引流管,膽囊造瘺者于術后10~12 d去除腹腔引流管、于術后40~70 d去造瘺管;1例于術后5日出現膽漏,量大,開腹手術證實為膽囊管殘端鈦夾脫落所致,手術后治愈;2例術后出現劍突下主操作孔感染、經引流換藥治愈;膽漏者住院40 d,余住院時間5~15 d、平均7 d;術后隨訪2月至2年,無并發癥,超聲檢查未見殘余結石。
對困難性膽囊的界定,目前尚無統一標準[2,3]。我們術中發現以下情況考慮為困難性膽囊:①腹部手術史致上腹腔廣泛粘連。②急性炎癥致肝門、三角區嚴重充血、水腫、膽囊巨大或膽囊部分或全部被周圍組織粘連包裹。③膽囊化膿、壞疽、穿孔,膽囊萎縮“瓷化”,與周圍組織內瘺形成。④膽囊三角區致密粘連、呈“冰凍樣”改變。⑤膽囊頸部或膽囊管內結石嵌頓或形成Miriss綜合征。⑥伴有較嚴重的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或出血傾向。⑦膽道畸形變異等。上述膽囊情況以往常通過中轉開腹來完成手術,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其不再被列為腹腔鏡膽囊手術的禁忌癥,多數首選LC治療。因為腔鏡下呈現的手術視野更為清楚,腔鏡下可以完成各種復雜操作,腹腔鏡下難以完成的解剖,中轉開腹恐怕亦難完成。對于不能行標準腹腔鏡膽囊切除困難性膽囊,腹腔鏡下行膽囊部分切除術或膽囊造瘺術能達到開腹一樣的效果。且避免更大的開腹手術創傷,對高齡、伴有器官功能不全或全身狀況較差者能更好的耐受手術。通過本組病例,筆者體會如下。
3.1掌握手術適應癥 對于困難性膽囊應盡量行LC,因膽囊大部分切除術因殘留膽囊粘膜滅活的問題以及因膽囊管過長而可能引起的后遺癥狀[4]。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適用于嚴重粘連水腫、膽囊及三角區解剖間隙不清或有嚴重合并癥,強行游離可能致膽道、血管或周圍器官損傷;或患者病情復雜,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不能耐受標準膽囊切除者[5]。
3.2術前準備 術前盡可能糾正全身情況,對于膽囊腫大明顯、疑有結石嵌頓、超聲膽總管顯示不清者均要進一步行CT等檢查以了解膽總管等情況;對于年齡較大或平時便秘者術前筆者建議給予排便灌腸以利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估計病情嚴重者,術前可給予清潔灌腸、以便于術中腸道損傷等并發癥的處理或改變手術方式的需要,減少術后并發癥;腹膜炎癥狀明顯者術前均置胃管;依超聲等考慮手術時間較長者,術前置尿管。
3.3手術操作要點及并發癥預防 ①建立氣腹的注意點:使用氣腹針建立氣腹,以盡量避免腸管損傷。嚴格按規范操作,對臍周有手術疤痕者采用Hasson法制作氣腹,多不會有太大難度[6]。氣腹的壓力在保證手術空間條件下應盡可能低,特別對于老年及心功能不全等患者。筆者體會大多患者在較好的麻醉下8~10 mm Hg壓力既可進行手術。②粘連的分離應盡量遠離腸管、肝臟,緊貼膽囊或膽囊漿膜下分離,避免損傷腸管及周圍器官,水腫嚴重滲出多時,可用吸引器頭鈍性邊分離邊吸引可達到很好效果。仔細探查膽囊壺腹與局部解剖關系,難以分清“膽道一壺腹”關系時,可以采用吸引器邊推邊吸刮法鈍性分離,緊貼壺腹部下緣游離找與其相延續的部分,亦可自壺腹部腔內尋找膽囊管開口。如辨認困難,且不可盲目結扎,以免損傷膽道[7]。③對于部分膽囊頸部及壺腹部膽囊壁不能游離者,不應勉強分離,以免損傷右肝管、門靜脈等,可保留部分膽囊頸部組織,在粘膜下分離至膽囊管開口行夾閉或結扎,多余粘膜給予切除,殘余的膽囊頸部組織進一步燒灼破壞,去除其分泌功能,必要時給予再間斷封閉。不應做膽囊頸部殘留組織的直接縫合,以免形成“小膽囊”再并發炎癥或結石。對于部分膽囊體部亦不能游離、殘留膽囊腔較大者、可行殘余膽囊造瘺術,不應強行游離,即使中轉開腹多亦無法游離。④膽囊頸部有結石嵌頓,且結石較大者,可充滿Hartmann氏囊,經膽囊底切口取出困難,術中可先試行將結石向膽囊內擠壓、部分結石可進入膽囊腔內,擠壓困難者可切開膽囊頸部取石,同時要防止小的結石進入膽總管。⑤遇有出血,勿盲目鉗夾或電燒,可入紗條蘸清或壓迫止血后看清解剖再處理。筆者認為采用鈍頭吸引器邊鈍性分離邊吸刮法,能較好的避免出血、損傷,又能顯露術野。游離過程中尤其近三角區遇管道樣結構或斷端應給予夾閉,以免術后出血或膽漏,因急性炎癥水腫期部分膽管或血管困難會暫時性閉塞,炎癥消退后困難再通。處理膽囊管殘端時,不應勉強夾閉,必要時給予縫合或結扎,以免膽漏的發生,因水腫消退可能致夾子或結扎線脫落。游離的膽床或肝臟創面,即使無明顯滲血,筆者亦給予電凝燒灼,以防小膽漏發生。⑥術后患者均常規放置腹腔引流管,膽囊炎癥明顯、周圍有積膿或積液者多于肝腎隱窩處亦置引流管,不僅起到引流作用、亦可及早發現術后出血、膽漏。對于部分膽囊頸或壺腹部膽囊壁不能切除者,行膽囊大部切除術后,為防止可能發生的膽漏及腹腔外溢,放置于殘留膽囊壺腹部腔內引流管周圍的膽囊壁可給予縫合,將引流管和已處理的膽囊管口包于其中,亦可改用蕈狀管縫于腔內。本組5例行膽囊造瘺者有3例術后造瘺管無明顯膽汁引出,筆者考慮三角區的致密粘連多伴有膽囊管的自行壞死閉鎖。
總之,在困難性膽囊手術中,實施標準腹腔鏡膽囊切除有困難時,可行膽囊部分切除術。只要嚴格掌握適應癥,妥善處理膽囊殘余部分,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可簡化手術、降低手術風險,并可得到與標準膽囊切除相同的療效[8]。
[1] 杜建華.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手術156例分析.中國綜合臨床, 2007,23,10:25-27.
[2] 張清亮.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處理復雜困難膽囊的臨床體會(附35例報告). 局部手術學雜志,2007,16(2):80-81.
[3] 邱應福.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困難因素處理方法的探討.腹腔鏡外科雜志,2006,11(4):348-349.
[4] 劉豐,范昌仁,胡光榮.腹腔鏡下膽囊大部分切除術的臨床應用. 浙江創傷外科,2009,14(5):493-494.
[5] 夏穗生,黃延庭,石景森,等.膽囊大部分切除術的適應癥和技術要點.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1,7:307-308.
[6] 霍中華,呂勝,胡軍,等. 有上腹部手術史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580例報告. 腹部外科,2008,8(10):947-948.
[7] 高君,孫文兵,張延峰,等 腹腔鏡膽囊次全切除術在困難性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 中國綜合臨床,2010,26(4):423-425.
[8] 周建生,侯青枝.腹腔鏡膽囊大部切除術的臨床應用. 中國實用醫刊,2012,39(16):19-20.
462000 漯河市第六人民醫院微創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