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基層醫院提高結直腸腫瘤活檢率探討
周勇
目的提高結直腸癌活檢陽性率。方法收集我院44例結直腸疾病患者的活檢及其組織細胞學檢查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經活檢組織學診斷,發現結直腸癌為1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異性細胞1例,絨毛狀腺瘤伴部分腺上皮增生4例,管狀腺瘤2例,增生性息肉1例,慢性黏膜炎7例,粘膜黑變1例。確診結直腸癌陽性率43.18%,癌前病變率34.09%。結論活檢鉗型號的選擇、活檢鉗操作技術、活檢部位的選定、結合NBI可利于靶向活檢,為臨床治療給予更有力的支持。
結直腸癌;活檢率;探討
2003-2007年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為28.08/10萬,結直腸癌死亡率為13.41/10萬。在惡性腫瘤發病中,居第3位和第5位。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為男性高于女性,性別比為1.17 ∶ 1。在結直腸癌發病和死亡的部位構成中,以結腸癌和直腸癌為主,結腸癌略高于直腸癌,肛門癌所占比例僅為1%。活檢為確診結直腸腫物性質的首要手段。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結腸鏡室共做結腸鏡活檢44例,診斷為結直腸腫瘤30例,直腸腺瘤7例,直腸息肉1例,潰瘍性結腸炎4例,盲腸炎1例,大腸粘膜黑變1例,全部取活體組織檢查,確診結直腸癌為1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異性細胞1例,絨毛狀腺瘤伴部分腺上皮增生4例,管狀腺瘤2例,增生性息肉1例,慢性黏膜炎7例,粘膜黑變1例。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37例確診為結直腸腫瘤患者:男18例,女12例,男女之比為3 ∶ 2。年齡20~81歲,平均年齡50.5歲,其中40歲以上22例,占73.33%。活檢組織檢查確診的30例結腸腫瘤的部位分布:直腸25例,占83.33%,乙狀結腸3例,占10%,升結腸等其他部位2例,占6.67%。
1.2方法 A、活檢鉗型號的選擇。活檢鉗型號的選擇很重要,選用FB-55U-1帶針的鱷口型活檢鉗比選用FB-53U-1的有鱷口型活檢鉗采集的活體組織標本陽性率高。B、操作技巧的掌握。在選擇活檢部位時,應仔細觀察病灶與周圍黏膜,盡量挑選陽性率較高處活檢。隆起病灶從頂部及基底部處取;平坦性病灶應在病灶周邊黏膜皺襞中斷處及中央處取;瘤組織盡量采取瘤組織四周,一般不取腫瘤的中心部(腫瘤中心部常常出血壞死或退化性變,對診斷會造成困難);多發病灶,不管其大小,應在各處活檢。取材時活檢目標應置于視野中央且腸道較充盈未蠕動時,盡可能垂直于病灶,最好能達黏膜肌層,且反復在同一部位深取以便能取到陽性標本。病灶在腸道轉彎處等死角時,應將腸道先通過腸鏡去彎取直,再采集標本。活檢鉗插入忌粗暴,取標本數量宜4~5塊。C、應用內鏡新技術:NBI下活檢,與傳統結腸鏡下活檢相比,NBI可增強某些黏膜或血管特征,能更好的觀察病灶,有助于引導內鏡醫師準確選取活檢。
經活檢診斷,發現結直腸癌19例,重度不典型增生8例,異性細胞1例,絨毛狀腺瘤伴部分腺上皮增生4例,管狀腺瘤2例,增生性息肉1例,慢性黏膜炎7例,粘膜黑變1例,其中確診結直腸癌陽性率43.18%,癌前病變率34.09%。
近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結直腸癌發病率也以每年4.2%(以上海為例)的速度增加,高于全球平均遞增速度;1991年以來結直腸癌死亡率年均增加4.7%。女性發病比例增加和發病部位右移也是近年結直腸癌流行的趨勢。臨床上多數患者發現時已屬于中晚期,死亡率高。為降低結直腸癌死亡率,及早進行結腸鏡檢查和活檢尤為重要。選用不同的活檢鉗,采用NBI技術鏡下多點活檢法,選取適當的取材部位可提高結直腸癌的活檢陽性率。隆起病灶宜在頂部及基底部,分散取病灶四邊,數目以4~5塊為宜。鏡檢中發現一個病灶后仍要繼續進鏡觀察其他部位,以免遺漏多發灶。而NBI可以增強腸道粘膜可視度,易于發現腫瘤血管改變及腺管開口形狀便于靶向活檢,提高結腸癌活檢陽性率。但NBI下分型專業性強,內鏡醫師需在臨床上不斷總結并加強培訓。對癌前病變患者,包括腺瘤、LST(大腸側向發育型腫瘤)、異常增生等病變需進行密切隨訪,內鏡下介入取出整個腫物全面活檢,方能提高結直腸癌前病變的診斷率,降低癌癥發生率,提高癌早發現率。本組結直腸癌陽性率在我院偏低,因此不要過分強調活檢病理診斷,由于活檢組織太小,病理有時難以確診,為避免耽誤病情,手術治療仍不時為臨床高度懷疑結直腸癌但又反復活檢不能確診者的首選抉擇。
[1] 甘濤,王一平,楊錦林.胃癌性潰瘍假性愈合原因分析.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2:298-299.
402660 重慶市潼南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