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利芳 陳志平 馮東朦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X線分析
孫利芳 陳志平 馮東朦
目的探討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X線表現。方法回顧性分析42例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臨床資料及X線表現。結果42例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X線表現動力性腸梗阻22例,腸間隙增厚20例,腸管含氣少及含氣不均勻19例,腸壁積氣12例,門靜脈積氣4例,腹水3例,氣腹2例。結論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低體重兒臨床上出現NEC的癥狀,應重視短期內對腹部X線平片的復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新生兒;結腸炎;X線分析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NEC)是一種新生兒期相當嚴重的常見病,通常見于早產兒及低體重兒,此病可引起多系統炎癥反應,病死率高達20~50%[1],現回顧分析42例NEC患兒臨床及X線表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元月間經X線診斷、臨床證實的NEC患兒42例,其中早產兒30例,低體重兒38例,男28例,女14例,年齡2 h~26 d,平均年齡5.6 d。
1.2臨床表現 腹脹33例,嘔吐30例,便血20例,腹瀉9例,腸鳴音減弱或消失9例。
1.3X線檢查方法 42例均攝有腹部立式前后位、仰臥位或側臥位,其中38例經首次檢查后又于12~24 h內X線隨訪檢查。
由于早期NEC的臨床癥狀,放射學改變多為非特異性,早期診斷并非容易。早期X線表現主要是以動力性腸梗阻為主,腸脹氣并擴張22例,腸壁增厚20例,腸壁積氣12例,腸管充氣不均勻9例,12~24 h復查新增粘膜下積氣2例,線樣及條狀積氣1例,進展期出現門靜脈積氣4例,腹水3例,氣腹2例。
NEC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多認為是由于諸多有害因素如早產、感染及其炎癥反應、缺氧缺血、喂養不當等綜合起作用,所有因素都是通過影響腸粘膜血液供應,粘膜局部缺血致使腸蠕動減弱,食物在腸腔內積聚影響腸道功能并導致細菌繁殖。本病新生兒多在生后2周內發病,以小腸結腸缺血壞死為特點,其范圍可以局限性、節段性的,也可以是廣泛的。
腹部X線平片仍是檢查NEC的主要方法[2]。NEC能早期診斷在臨床上一般內科治療能得到改善,但本病放射學改變多為非特異性,所以早期診斷的準確性對NEC的治療及預后評估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早產兒、低體重兒更要提高警惕。本病最早的X線表現為腸道動力性梗阻,小腸選擇性充氣擴張,內有中小氣液平面,結腸內氣體少或無。病情進展后,腹片隨訪可出現NEC特征性X線征象腸壁間積氣,積氣可位于粘膜下和/或肌層漿膜下,前者表現多數小泡狀透氣影,十分類似結腸內含氣糞便影,但分布于小腸部位,后者表現為腸壁內條狀、環狀或半環狀透亮影,有時可沿結腸走形分布,腸壁積氣表明粘膜或腸壁發生壞死,繼續發展可形成門靜脈積氣,它是在腸壁積氣情況下氣體經破裂開放的腸壁小靜脈進入血管后匯集至肝門靜脈系統,易發生敗血癥。治療仍以內科保守治療為主。如果腹部平片中出現腸管充氣擴張固定,腸壁或門靜脈積氣明顯,腸腔內外液平趨于等高,是腸壞死、穿孔的前兆。一旦穿孔氣腹,須立即手術治療。綜上所述,要重視腹部X線平片的隨訪,動態觀察病情變化提高本病生存率。
NEC應與以下疾病鑒別:①先天性巨結腸,多為機械性腸梗阻表現,確診需鋇劑灌腸檢查,而NEC腸穿孔危險性大,不宜做鋇灌檢查,應謹慎。②胎糞性腹膜炎,可見典型異常鈣化影。③新生兒自然氣腹,小腸形態正常,腸間隙不增寬,通常腹腔無滲液。臨床無腹瀉、血便史。
B超對NEC的早期診斷也有一定幫助,可顯示腸壁增厚,腹腔積液、積氣等征象。CT和MRI檢查對NEC的診斷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1] Diehl-Jones WL, Askin DF. Nutritional modulation of neonatal outcome. AACN Clinical Issues,2004,15:83-96.
[2] 孫國強.實用兒科放射診斷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596.
450053 鄭州市兒童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