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科 曾榮 鐘環 孫欣
在骨科臨床教學中進行專科影像學教學的探索和實踐
吳少科 曾榮 鐘環 孫欣
通過設計骨科影像學教學課程,結合作者在教學中的實踐經驗,探討骨科專科影像學教學方法,目的在于提高教學質量。
骨科;影像學;教學方法
骨科學與人體解剖學及影像學關系密切,近年來影像學檢查設備不斷更新、飛速發展, 從最初數碼X 線片、B超到高精度CT平掃、三維CT重建、MRI、血管造影等, 它們通過不同方式的人體成像來發現病變、明確診斷、指導治療、判斷預后,影像學的發展極大程度上推動了骨科學的發展。影像學教學是骨科臨床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掌握正確的影像學閱片方法和了解典型骨科疾病的影像學表現等等知識對提高醫學生骨科臨床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我科在2006-2009屆的臨床見習及實習教學中設立骨科影像學教學課程,注重提高醫學生閱片能力及對典型骨骼肌疾病影像學表現的認識,逐步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效果滿意。現就將該課程的具體設計進行介紹。
1.1設計目的 ①幫助醫學生了解醫學影像學種類和各種檢查方法的基本原理,臨床適用征。② 培養醫學生掌握正確的的閱片技能,為今后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影像診斷基礎;此為教學的重點。③介紹骨科常見骨骼、肌疾病的典型影像學表現。
課時安排:教學課時為4學時。
教學方式:為方便師生交流、溝通,實行小班教學。我們通過多媒體主要展示大量的實體圖像和影像資料方便教學,同時結合課堂板書,繪圖進行講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
1.2內容設計 按課程設計目的教學內容三大部分:
1.2.1影像學種類和各種檢查方法的基本原理,臨床應用。本部分概括的介紹骨科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了X光,CT,MRI,B超,ECT,PECT等,介紹每一種檢查方法的優點,不足之處,對各種檢查方法在某些方面進行橫向對比介紹,著重介紹骨科臨床工作中的適用征。比如在介紹CT時,我們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全面展示和形象生動的講解,強調其在骨骼系統中成像效果是所有影像學檢查中是最佳的,可以斷層成像觀察復雜的解剖部位和微小病變,同時亦可三維重建成像從整體和不同角度觀察,但其在椎體新鮮性抑或陳舊性骨折判斷上和軟組織分辨率方面較MRI差。通過其特性介紹,使學生能夠更直觀了解各種檢查方法優缺點,能夠初步結合臨床疾病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影像學技術。
1.2.2培養醫學生掌握正確的的閱片技能。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實踐性、客觀性很強的學科,提高學生的閱片實踐能力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首先強調攝片的幾個原則:①常規正側位,必要時特殊體位。②包鄰近關節。③必要時重復再照,對比再照。
在初學者中強調遵循一定閱片步驟,可使短時間內有效地傳授正確閱片知識成為可能,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設計基本閱片步驟為:①收集臨床資料,包括病史體查、輔助檢查等,強調影像學診斷必須結合臨床,特別是骨腫瘤的診斷必須臨床、影像學、病理三結合。②影像學資料質量的判定,質量好的影像學資料才能幫助診斷,包括投照的體位是否正確,曝光的強度是否合適等。③先整體后局部或先局部后整體,閱片應注意有序性和完整性,注意從軟組織、骨皮質、骨松質、髓腔、關節間隙、解剖關系等逐層順序觀察,以期不遺留微小病變,同時還要有整體觀察概念。④結合影像學資料和臨床知識綜合分析做出診斷或提出進一步檢查的建議[1]。
1.2.3介紹骨科常見骨骼、肌疾病的典型影像學表現。主要介紹骨外科常見的骨科疾病的典型影像學表現,注重臨床結合影像學,包括病史、典型體征、術中圖片、病理圖片等等,以增進對疾病的認識,加強記憶。
醫學影像學是一門形態學課程,是通過各種成像技術,反映人體解剖、病理與生理的一門醫學橋梁科學。根據我院往年非影像學專業見習生及實習生的反饋意見及臨床教學實踐發現其普遍存在影像學基本知識差、閱片能力差、診斷能力低的情況,分析其原因考慮有以下:非影像學專業醫學生在校期間影像專業課課時少,較注重理論學習,與臨床聯系不夠緊密,學生重視程度不夠[2],影像專業的知識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同時骨科影像專業性較強,在短時間內提高骨科影像學診斷能力有一定的難度;再者,在臨床見習中帶教老師往往在教學側重于骨科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操作內容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影像學知識方面的教學。
我們通過近三年的骨科專科影像學教學,學生滿意度高,大大提高了對影像學的認識,閱片和診斷能力提高顯著,驗證和鞏固了理論知識,骨科臨床教學效果顯著提高。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一: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以往臨床教師往往以為影像學教學是放射科的任務,忽視了結合本專科臨床特點進行影像學教學,導致了影像學教學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不高,系統性、條理性不足。我們一方面通過端正教師的教學認識,提高教學的責任心。另一方面,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進行集體備課,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特別是對閱片過程中有序性和系統性進行了明確,務求達到掌握正確的閱片技能、提高閱片能力這一教學目的。同時在每一教學單元結束后,將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法。這樣使年輕醫師同樣得到了很好的再教育,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二:使學生認識影像學價值所在,轉變學習觀念[3]。通過教學大部分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影像學是一名臨床醫師必須掌握的知識,是臨床診斷的工具和手段,隨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三:培養正確的閱片步驟和方法,提高了學生的閱片能力。學生在剛開始面對影像資料,總是表現得茫然而無所適從,不知從何處入手,這樣就使很多學生產生了望而卻步,厭學的情緒。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反復強調先觀察什么,后觀察什么,養成良好的習慣,多看多問,善總結,經過反復訓練閱片能力提高顯著,體現在診斷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提高,同時對疾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五:以“奇片”吸引,以“漏、誤讀”強調,以“典型”促認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展示“少、奇、特”的影像學資料結合臨床小故事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吸引注意力。漏、誤讀狀況在初學者中較常見,易被明顯異常影像所吸引,忽視較為隱蔽的病變,我們選用一個肩關節前脫位合并同側肩鎖關節脫位病號資料,通過介紹其病史體征,展示外傷后肩部畸形相片及X光片,讓學生先行診斷,80%以上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診斷出單純肩關節脫位,僅有20%做出完整的診斷,通過此病例強調閱片過程中應注意的有序性,全面性和“病變明顯部位最后觀察”的閱片原則。在示教具體疾病環節我們選用典型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講解,充分認識某種疾病的典型的基本的影像學表現,為下一步診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六:學以致用,加強實踐:我們把影像學教學放在教學的早期,在后期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應用系統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影像學資料分析相結合,一方面鞏固教學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實踐工作能力,不至于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我們認為在骨科臨床教學中進行專科影像學教學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能夠加深學生對骨科疾病的了解及掌握。但是內容多、涉及面廣、課時緊在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仍然有待進一步的總結、探討、改進。
[1] 楊紅.淺談醫學影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S1:274-275.
[2] 王明全,王愛紅.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教學方法探討.西北醫學教育,2008, 16(2): 394-395.
[3] 呂富榮,呂發金,肖智博,等.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示教方法探討.醫學教育探索, 2008,7(12): 1289-1290.
524023 湛江,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