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軍 錢瑛
內鏡室醫院感染控制與預防
張淑軍 錢瑛
目的為了保障內鏡室的工作質量,預防內源性和外源性感染的發生,探討內鏡室控制感染的措施。方法分析內鏡室管理的危險因素,采取相應的管理對策。結果通過建立健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操作規程、消毒隔離、內鏡器械清洗、消毒滅菌、監測、及職業防護等。結論有效保障內鏡室的工作質量,降低了醫源性感染的發生。
內鏡室;感染控制;預防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內鏡已成為為臨床診斷、治療及學術研究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內鏡的種類也不斷增加,內鏡手術器械的快速發展為微創手術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可是,伴隨著內鏡的廣泛應用,發生內鏡相關感染的危險愈加明顯,甚至出現嚴重的感染暴發事件。因此,對內鏡室醫院感染各個環節進行有效控制和預防,對降低醫院感染具有重要意義。
1.1宿主因素 受檢者合并惡性腫瘤、糖尿病、尿毒癥、肝硬化、營養不良等,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易發生內鏡相關感染。
1.2內鏡操作 當內鏡工作人員操作時,易使正常菌群移位,造成正常菌群定位改變,引起內鏡相關感染;腔鏡手術或內鏡治療操作使受檢部位受損,移位的正常菌群或內鏡及附件的病原體侵入,均可導致血液感染的發生;腔鏡手術時,由于手術操作不當,易發生手術部位感染。
1.3內鏡及附件清洗、消毒滅菌不規范 由于對污染的內鏡及附件清洗、消毒滅菌不規范,導致病原體傳播。主要表現為清洗不徹底,殘留的有機物及無機鹽干擾消毒滅菌效果;細菌生物膜形成,導致消毒滅菌失敗;消毒滅菌方法選擇不正確或消毒劑使用方法不規范,達不到消毒滅菌效果;消毒后沖洗用水水質不合格或干燥不徹底,造成內鏡再污染;自動清洗消毒機使用不當等。
1.4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風險意識薄弱 職業防護用品配備不足,忽視診療前、后的手衛生,個別醫務人員對銳器傷重視不夠,存在僥幸心理。
1.5從事內鏡器械清洗、消毒滅菌人員缺乏必要的培訓 我院無專職的消毒人員,清洗、消毒滅菌專業知識及技術缺乏,對消毒效果檢測不到位。
2.1建立健全規章制度 根據我國衛生部于2004年頒布的《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1],制定內鏡室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建立醫院感染管理組織體系,完善內鏡室各級醫護人員職責、工作流程等。
2.2診療環境的要求 診療區域布局合理,按功能分區:候診區、診療區、清洗消毒室、內鏡貯藏室、生活區等五區。各區域通風良好,不同部位內鏡的診療工作要分室進行;滅菌內鏡的診療必須達到手術標準的區域內進行,并按照手術區域的要求進行管理。診室配備空氣消毒設備,定時對環境進行空氣消毒;每天診療前、后及時對各區域物體表面、地面等進行擦拭消毒,每周對環境進行一次徹底清潔和終末消毒,并做好記錄。
2.3加強內鏡器械清洗和滅菌
2.3.1器械清洗、消毒、滅菌原則 凡進入人體無菌組織、器官或刺破黏膜的內鏡及附件必須達到滅菌水平,凡進入人體消化道、呼吸道如喉鏡、氣管鏡、胃鏡、直腸鏡等,應達到高水平消毒。
2.3.2器械清洗、消毒、滅菌流程 上崗前接受《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的專業培訓,并專人負責清洗、消毒、滅菌工作。清洗滅菌流程:預處理、清洗、酶洗、沖洗、干燥、保養、包裝、滅菌、貯存。清洗時注意:內鏡各部件及管腔充分刷洗、毛刷軟硬適度,防止劃傷鏡面,可拆卸部分應拆開清洗。根據器械危險程度和材料性能選擇適宜的消毒或滅菌方法,首選高壓蒸汽滅菌,對不能進行高壓蒸汽滅菌的,可采用低溫過氧化氫等離子、化學浸泡等消毒方法。
2.3.3定期進行消毒滅菌效果監測 定期對滅菌器、消毒滅菌物品進行工藝監測、化學檢測、生物監測。消毒后內鏡每季度進行生物學監測,滅菌后的內鏡每月進行生物學監測并作好記錄。
2.4加強個人防護 進行內鏡診療操作及清洗消毒內鏡時,使用適當的防護用品,包括工作服、帽子、口罩、手套、防水圍裙、護目鏡等,在內鏡室工作的人員應進行必要的預防接種。
2.5嚴格醫務人員手衛生 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應當嚴格按《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洗手或者進行手消毒,手套一人一用一更換,為減少醫護人員手套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治療過程中采用避污隔離技術。
2.6規范醫療廢物回收處理 嚴格按《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的要求,感染性醫療廢物放入黃色醫療垃圾袋中,容易造成損傷的銳器放置在銳器盒中,每天由專職人員密封后貼好警示標識,運送到醫療廢物暫存處統一處理,做好交接登記,資料保存3年以上。
綜上所述,嚴格執行衛生部《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并建立健全內鏡室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流程,切實做好標準預防,加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培訓,增強無菌觀念,確保內鏡器械清洗、消毒、滅菌質量,可從根本上減少內鏡診療中的醫源性、血源性交叉感染的發生,以保障患者就醫安全和醫護人員職業安全。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內鏡清洗消毒技術操作規范,2004.
130061 長春,吉林省婦幼保健院分娩室(張淑軍),感染管理科(錢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