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消毒供應中心作為醫院無菌物品的供應點,也是污染物品的再處理中心,是醫院感染的重要控制科室[1]。為了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確?;颊叩淖≡喊踩?,消毒供應中心需要持續改進工作質量,提高消毒供應中心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持續質量改進是在全面質量管理基礎上,加強管理和質控的一種新型質量管理理論,主要從分析現狀、制定目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效果評估等方面,進行質量改進。
1.1 成立科室護理質量控制小組 護士長任組長,護理骨干作為科室成員,全面負責消毒供應中心再生物品的清洗、消毒、滅菌等工作,并做好監督和管理[2]。
1.2 制定消毒供應中心質量標準 對人員、設施設立標準,對護理環節設立標準,對護理效果設立評估標準。每項標準都遵循檢查、分析、改進、評估、再檢查、再評估方法,進行質量管理[3]。
1.3 查明存在的問題 科室自查、服務滿意調查,以及護理人員反映等方式,查明存在的問題。本科室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管理制度不完善,質控管理不到位;重視消毒、滅菌工作,而忽視再生物品的清洗工作;再生物品清洗、消毒操作不規范;護理人員安全防范意識不強。
1.4 分析問題的原因 消毒供應中心管理制度不健全,沒有規范的物品處理流程,造成清洗、消毒、滅菌環節質控的不到位;醫務人員普遍存在輕清洗、重消毒滅菌的思想意識;針對消毒供應中心業務操作,沒有做好有效的監督管理;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差異性較大,專業培訓不到位,專業理論知識欠缺。
1.5 建立預期目標 無菌物品合格率達100%,服務滿意度達到95%以上,以優質服務,滿足臨床需要。
2.1 加強質量控制 科室質控小組每日進行質量監督和檢查,每周交叉檢查一次,每月對檢查結果進行評價,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并檢查整改情況。護理部每月不定期進行專項質量檢查,考評消毒供應中心質量,每季度與醫院感染科室聯合檢查一次,做好質控管理,達到持續質量改進的目的。
2.2 健全護理制度 明確指控小組的崗位職責,規范化醫院感染管理,做好消毒供應中心的業務培訓,使護理人員掌握標準制度及管理要求,意識到質量管理的重要性,工作中嚴格執行標準規程,做好質量控制。指控小組每周不定期檢查1次,每月考評2次,每月召開質控回憶,討論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形成質控循環的質量改進系統。
2.3 提高護理人員的法規意識和專業素質 重視消毒供應中心在預防醫院感染中的重要性,強化護理人員的質量意識,自覺執行規范操作,提高法規意識。消毒供應中心制定人員培訓計劃,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法規知識,提高工作質量,促進科室質量的持續改進[4]。
2.4 切實落實崗位職責 明確規定消毒供應中心的崗位職責,制定規范化操作流程和質量標準,并呈報至醫院感染科室和護理部,嚴格執行查對制度。
2.5 效果評估 質控評估主要包括護理人員自評、護理人員間評估,以及滿意度調查評估。護理部每月調查或者隨機抽查,每月進行一次滿意度調查,并在護士長例會中,討論發現的問題,并制定整改措施,持續改進消毒供應中心科室工作質量。護士長每周不定期檢查,每月進行2次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每月科室內召開工作討論回憶,分析發現的問題,并提出整改措施,對整改后的成績加以表揚,對于整改不利的部門和個人加以批評,進入持續改進的工作循環狀態。
經過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后,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得到了大幅提高,消毒供應中心護理人員能夠熟練掌握物品處理流程,無菌物品滅菌合格率達100%,服務滿意度達到97%,能夠滿足臨床需求,實現醫院內部無菌物品的中心供應化。
持續質量改進是以重視質量管理,持續性提高工作質量的長期性、循環性活動,通過推動持續質量改進方法,規范化消毒供應中心的護理管理,做好全程質量管理,提高消毒供應中心滅菌物品的質量,滿足臨床科室的需要,確?;颊叩淖≡喊踩浴?/p>
持續質量改進過程中,質控人員與護理人員要做到合二為一,護理人員需要嚴格遵守科室規章制度,增強工作的責任心和積極性,提高質量管理意識,確保無菌物品的質量,而質控人員需要做好監督和管理工作,及時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并對整改效果進行檢查和監督,充分發揮對消毒供應中心的支持和保障工作,促進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質量的可持續改進。
本研究中,經過持續質量改進措施后,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得到了大幅提高,無菌物品滅菌合格率達100%??偠灾訌娤竟行某掷m質量改進,提高工作質量,確保無菌物品質量,對于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1]侯滿萍.消毒供應中心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護理管理.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4(11):106.
[2]柏海燕.醫院消毒供應中心感染管理的實踐與思考.中外醫療,2012,9(2):126.
[3]王志棣,區域化消毒供應中心運行過程中的醫院感染管理.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2,11(5):392.
[4]魏紅艷.風險管理在消毒供應中心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醫學新知雜志,2012,22(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