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伴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前邁進,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超重和肥胖率正在上升。超重和肥胖已經成為是一種慢性疾病,因為它危害了人的身體健康,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中風和某些癌癥的風險因素。目前,超重和肥胖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
1.1 一般資料 以我市七個社區作為調查點,進行集群隨機抽樣調查。對七個社區43個街道1930人進行了有效調查。
1.2 方法 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內容包括年齡、性別、身高、體重、民族、文化程度、職業、吸煙史、飲酒史、飲食習慣、既往史與現患史等以問卷的方式。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民族、職業、體重、文化水平、身高、飲食習慣、吸煙史、飲酒史、過去病史,現在的患病史等等,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index,BMI)為肥胖、超重的診斷標準。
2.1 一般情況 平均年齡(48.63±5.97)歲,平均 BMI(23.49±4.11)kg/m2,其中男性為(23.41 ±3.44)kg/m2,女性為(23.61±3.72)kg/m2。超重患病率為27.6%(532/1930),其中男性為24.1%(212/881),女性為28.4%(298/1049)。肥胖患病率為5.1%(98/1930),男性為3.7%(33/881),女性為5.1%(53/1049)。男女之間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年齡因素 超重、肥胖的患病率與年齡增長呈正相關而上升,但到中年和老年以后,男性、女性的患病率開始逐步減少降低。
2.3 文化程度 低文化程度的患者病率要比高文化程度患者的患病率高。
2.4 煙酒的喜好因素 吸煙者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比非吸煙組低。可見吸煙是超重和肥胖的一個保護因素。可能與尼古丁調節內環境穩定的能源相關。但吸煙減肥方法是不可取的。飲酒適量,能使食欲增加,促進分泌消化液,減壓。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還可以使血液循環加速[1]。
2.5 生活習慣因素 不同的習慣超重和肥胖情況分析不同。喜靜喜做的人比喜歡活動的人體重明顯要高。無論男女,每天靜坐超過4個小時以上的人群,超重的比較多。此外與自身的下班交通方式、學習靜坐時間、每周運動的次數等都有關系。
2.6 飲食因素 與是否有按時吃早餐的習慣,食用何種食用油類、新鮮蔬菜的食用量,肉的攝入的頻率和數量,水果消費頻率,咸魚食品食用的數量、腌制、油炸食物食用次數和頻率等,均有關系。
2.7 職業因素 職業不同,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差異也不同。重體力勞動者患病率高,其中工人最高;腦力勞動者的患病率低,其中學生最低。
可見超重和肥胖除了與一些不可改變的因素有關之外,還和許多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其的預防和控制,應該采取的是高危人群和全民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基于社區健康教育之上,加大開展和促進健康宣傳,向人們倡導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科學合理的安排膳食結構和日常活動,控制好提體重,減少肥胖,從而預防其帶來的其他慢性病的發生,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1] 張永莉,李社莉,呂雙燕,等.延安市居民超重及肥胖患病流行病學調查,2011,4(2):41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