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毅
彩超隨訪肝硬化合并肝癌1例
顧毅
患者男性,60歲,既往肝炎病史不詳,近日自覺乏力,食欲不振,于外院行普通CT檢查提示肝硬化遂入我院治療。入院后該患者于8月17日例行彩超檢查,檢查中發現該患肝臟表面不光滑,肝實質回聲粗糙,不均勻,肝右后葉可見一大小約4.2×4.4 cm中等回聲團塊,該團塊內部回聲較均勻,與周圍肝纖維化的肝組織形成對比,邊界尚清,形態不規整,外周未見明顯包膜回聲。彩超于腫塊內部測出血流信號,頻譜多普勒示動脈血流,最高流速2.75 m/s,阻力指數0.98。建議臨床行CT檢查。后經強化CT檢查證實為肝硬化合并原發性肝癌。此時檢測AFP為正常測值。10月8日復查彩超,肝右后葉癌腫表現為不均質中等回聲團塊,大小約4.5×4.3 cm2,邊界欠清,形態不規整,此時AFP仍為正常值。該患由于經濟條件差,所以未對肝臟腫瘤作任何治療。11月21日,復查彩超,肝臟腫瘤表現為不均質低回聲團塊,大小約4.6×5.1 cm,邊界欠清,形態不規整,腫瘤內部顯示部分高回聲,腫瘤邊緣可見低回聲暈。此時檢測AFP仍為正常,復查CT仍為肝硬化合并原發性肝癌。次年1月29日,復查彩超,回報腫瘤大小約4.9×5.4 cm2,較前增大,提示為不均質低回聲團塊,邊界欠清,腫瘤內部高回聲有增多現象,腫瘤邊緣可見低回聲暈。此時復查甲胎蛋白略有升高,AFP650 μg/L。在隨訪過程中,始終未發現門脈癌栓存在。
該患在肝硬化基礎上,癌腫最初表現為均勻等回聲型,比較少見。且周邊無低回聲暈,與肝組織回聲接近,此時若非仔細檢查容易漏診,后經隨訪,癌腫內部回聲由均勻等回聲演變為不均勻低回聲,說明癌腫有了進一步發展,此時彩超檢查較為明顯,而AFP此時仍為陰性。在彩超隨訪過程中,癌腫內部回聲出現高回聲,預示癌細胞有脂肪變性、壞死等傾向,癌腫大小變化不大,也說明癌組織血供不豐富,生長不旺盛。
彩超檢查由于簡便,對人體無創傷,可反復檢查,費用低等特點,成為對局灶性病變檢查的首選,AFP放免測定法的假陰性率很高,可使一些低濃度的肝癌被漏診。
彩超對肝癌的診斷率可達90%,但也會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所以彩超和AFP檢查應聯合應用,互補不足,必要時也要行強化CT、核磁共振等檢查,使不易被發現的濃度低的小癌腫減少漏診。
原發性肝癌聲像圖主要特征為:①無論腫塊內部呈低回聲、高回聲或等回聲者皆多表現有回聲欠均勻。②無論巨塊型、結節型或彌漫型腫塊,邊界多欠清晰或銳利,此為癌腫浸入方式決定。③除低回聲區型和彌漫型腫塊外,其他各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周邊低回聲暈環繞。④可有肝內、肝門或遠近淋巴結及其他臟器轉移征象。⑤彩超檢查腫瘤區域內有豐富血流信號。頻譜多譜勒檢查較易檢測到高速、高阻血流信號。
肝癌的彩超顯像還應與肝血管瘤與肝轉移癌鑒別:①肝血管瘤:生長緩慢,很少發生肝內血管繞行征和血管壓迫征,可有較厚周邊界面回聲,仔細檢查其邊緣可發現進入血管瘤的血管。彩超檢查多無彩色血流顯示。②轉移性肝癌:轉移瘤即使很小,內部回聲可有低回聲或無回聲區,且主要出現于病變中央部位,多為多發結節,單個病灶及彌漫型者極少,結節形態常不規則,表現為周圍低回聲型或強回聲型或混合回聲型。多數情況下,超聲發現肝臟轉移瘤患者已確診其他部位有原發瘤存在。若為首診,超聲疑為轉移則通過其他檢查一般均可找到原發灶。
超聲的診斷準確率及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診斷醫師的經驗、工作態度及使用儀器的靈敏度。在實際工作中,超聲對于肝臟原發腫瘤、肝硬化是一種必不可少的首選檢查手段。
118000 丹東市傳染病醫院電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