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麗 孫麗娟
不同傳播途徑疾病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
張紅麗 孫麗娟
不同傳播途徑;疾病;職業防護
醫務人員由于職業的關系,經常接觸到各類患者,包括傳染性疾病和其他感染的患者,在進行診療侵入性操作的過程中,也很難完全避免造成傷害,所以說醫務人員是醫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同時也會把感染傳播給患者和其他醫務人員,起到媒介作用。因此做好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工作,對患者和醫務人員具有雙重的保護作用,無論經何種傳播途徑傳播的疾病,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必須堅持和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在確保標準預防的同時,根據疾病傳播途徑的不同所采取的額外預防措施,包括經呼吸道傳播疾病的預防、經消化道傳播疾病的預防、經接觸傳播疾病的預防及經血源性傳播疾病的預防等。
1.1接觸經空氣傳播的疾病 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用空氣傳播的隔離和預防。具體措施如下:①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②嚴格按照區域流程,在不同的區域,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③進入確診或可疑傳染病患者的房間,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當接觸患者及其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應戴手套。④應嚴格空氣消毒。
1.2接觸經飛沫傳播的疾病 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與患者近距離接觸,應戴帽子、醫用防護口罩或N95口罩;進行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穿隔離衣/防護服,戴手套,加強通風或進行空氣消毒。
消化道疾病傳播途徑有經水傳播、經食物傳播、經接觸傳播、經昆蟲傳播。
2.1醫務人員預防控制措施:①早發現患者和病原攜帶者,及時進行隔離治療。②對于腸道傳染病密切接觸者,可采取醫學觀察、留驗、檢疫、給予與預防接種和藥物預防。③注意手衛生,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應戴手套,診療工作結束后,摘手套后洗手和手消毒。④進入隔離室,應穿隔離衣,按要求懸掛,每天更換與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離衣,用后按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⑤醫務人員進行保護性措施包括主動免疫(接種疫苗)或被動免疫(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等,使機體獲得免疫力。
醫務人員預防控制措施:①將患者安置在隔離室或同種病原體患者同住一室。②注意手衛生,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應戴手套,診療工作結束后,摘手套后洗手和手消毒。③進入隔離室,應穿隔離衣,按要求懸掛,每天更換與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離衣,用后按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接觸甲類傳染病按要求穿脫防護服,防護服等醫療用品置于兩層包裝袋、密封、注明警示標識,按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④對于常見的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醫務人員近距離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護目鏡。
經血源性傳播最危險的3種病原體為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途徑主要為:①醫務人員通過診療操作經血與血的接觸傳染給患者或者患者傳給醫務人員。②醫務人員被污染的針頭或銳器刺傷,病原體進入血液感染,臨床多見于醫護人員,尤以護士為最多見。
4.1醫務人員保護措施 ①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正確處理銳器,不要將針頭重新復帽、折斷,將使用后的銳器置于防水耐刺的容器內以便于集中銷毀。②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場所進食或吸煙。③不得將食品、飲料存放在醫用冰箱內。④凡與血液或感染性物質接觸后的所有設備、環境、物體表面等均應消毒。⑤離心或處理血液時如存在飛濺或產生氣溶膠危險時,應戴好護目鏡或防護面罩。⑥個人防護設施在離開工作場所時立即去除,將污染物放在特定的區域進行清洗、去污等處理。
4.2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處理流程 發生血源性傳播疾病職業暴露后,應立即實施以下局部處理措施:①用肥皂水和流動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被污染的黏膜。②如有傷口,應當由近心端向遠心端輕輕擠壓,避免擠壓傷口局部,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③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0%乙醇或者0.5%聚維酮碘溶液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④追蹤血清學病毒抗原、抗體檢測。⑤立即向科室感染管理小組匯報、填寫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表、報告相關部門、到感染性疾病科就診、隨訪和咨詢等。
在繁忙的醫療、護理診療工作中,由于職業的特殊性,醫務人員應正確使用醫療機構所提供的各種防護用品,是避免職業暴露、保障醫務人員和患者人身安全的一項重要措施。
130061 長春,吉林省婦幼保健院分娩室(張紅麗),產科療區(孫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