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文 a,李玉寶 b(上海師范大學 a.人文與傳播學院;b.圖書館,上海 200234)
現(xiàn)代學術著作通常把我國的藏書分為四類:官府藏書、書院藏書、佛道寺觀藏書和私家藏書,其藏書機構一般統(tǒng)稱為“藏書樓”。如果將夏商周三代的“藏室”、“冊府”等藏書機構稱為“藏書樓”的話,則至清亡,“藏書樓”在中國延續(xù)了3000多年的歷史。在這數(shù)千年中,除了極少數(shù)藏書家將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藏書樓局部對外開放外,絕大部分藏書家都秘不示外。中國的藏書文化雖然包含著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并保存了文獻,促進了版本目錄學發(fā)展,但它的文化保守性傾向十分明顯,以致大大小小的藏書家歷來為人詬病。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的堅船利炮和制度文化上的優(yōu)越性帶給國人深深的思想震撼,從林則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到胡適之的“完全世界化”,憂國憂民的中國知識分子對外學習的步伐越走越遠,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原有的僵化、故步自封逐漸被打破,中國的政治制度、學術思想、教育模式等方方面面都在進行文化上的范式選擇。作為近代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圖書館業(yè)也在進行理論和實踐上的重構。求新求變的中國知識分子,通過閱讀有關西方社會的著作、報刊,尤其是通過對國外先進國家圖書館的實地考察,接觸和認識了發(fā)達國家圖書館的本質(zhì)屬性、構建和運作方式、服務理念等現(xiàn)代科學特質(zhì),這成為他們以后圖書館實踐的取法對象,從而在近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中自覺完成了從“藏書樓”到“圖書館”的轉(zhuǎn)變。
一
近代早期留學者、出國考察的洋務官員及駐外使節(jié)雖留下了有關圖書館的零星記錄,但并沒有給出與“藏書樓”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稱謂。
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對外開放,這導致了中國留學事業(yè)的產(chǎn)生。1847年1月4日,有近代留學之父美稱的容閎(1828~1912) 與同學黃勝、黃寬一起隨馬禮遜學校的美國老師布朗先生(R.Brown)赴美,第二年4月12日抵達美國。容閎進入最有名的預備學校孟松學校(Monson Academy) 學習,1850年考入耶魯大學,1854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耶魯大學的兄弟會有一個小藏書機構,容閎通過競爭得以進入這個藏書機構管理圖書。對于這個小藏書機構,容閎晚年的英文原著 《Mylifein China and Americ a》 稱為“l(fā)ibrary”,對這個管理圖書之職容閎稱為“assistant librarian”。[1]容閎原著的中譯本譯者惲鐵樵 ( 1878~1935) 和徐鳳石于民國初年 (1915年) 將“l(fā)ibrary”譯為“藏書樓”,將“assistant librarian”籠統(tǒng)地譯為“司書之職”。[2]個中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當時 (1850年) 的耶魯兄弟會藏書樓只是一個學院的資料室,不是完全近代意義上的圖書館,其實質(zhì)是由于當時容閎留學之時國內(nèi)的洋務運動幾乎沒有起步,封閉的國人只是初步認識到了西方的器物,還沒有從制度、文化層面去深入了解“西夷”的先進。這一對“l(fā)ibrary”認識上的滯后現(xiàn)象同樣體現(xiàn)在近代改良派思想家王韜身上。王韜的《弢園文錄外編》1882年刊于香港,全書充斥著對變法、革新的呼吁,其《征設香海藏書樓序》 中將英國博物院之“l(fā)ibrary”稱為“藏書庫”。[3]
在洋務運動中,清政府派員赴海外考察發(fā)達國家的軍工企業(yè),這些官員、使節(jié)雖主要關注西方的軍火、機器等器物層面的東西,但耳濡目染,他們還是留下有關圖書館的零星記錄。這其中1866年斌春父子及同文館三學生的歐洲八國之旅、1868年閏四月的志剛、張德彝等人的歐洲之旅和1901年羅振玉的日本之行最為有名。斌春留給后人的是一薄冊《乘槎筆記》,書中只是注意到了埃及亞歷山大城藏書的豐富,志剛在其所著的《初使泰西記》 中將紐約大書院中的藏書機構稱為“藏書之所”,他與斌春一樣并沒有給出一個有別于我國古代藏書樓的特定稱謂,這表明此時洋務派官員對圖書館與智民、強兵、富國的因果關系還沒有上升到理性層面,其認識還是停留在“藏書樓”階段。倒是與志剛隨行的副使張德彝在《再述奇》 中注意到了“西方公共圖書館與中國藏書樓的差別,即所謂的‘義’——公共性和平民化。”[4]
有必要強調(diào)的是羅振玉的日本之行。1901年11月受張之洞派遣,羅振玉率自強學堂漢教習陳毅等6人赴日考察學務。在日期間,羅振玉拜訪了多位日本內(nèi)閣要員及日本教育界知名人士,并參觀了多處師范學校、專門學校和小學校。羅振玉對日本教育體制之完備、普及之廣泛、設施之完善深感震驚,于圖書館、博物館在教育中的作用也深有體會。這一時期,日本圖書館業(yè)對中國的影響是明顯的,“圖書館”一詞就是在這時被移植到中國來的。
二
通過對有關西方社會的中文著作的閱讀及與西人的交往,維新派知識分子產(chǎn)生了按照西方模式建造藏書樓的想法;在隨后到來的“清末新政”中,政府和民間的一系列行為客觀上推動了近代圖書館觀念在我國的加速傳播。
(1) 程煥文先生在《晚清圖書館學術思想史》 中將圖書館在晚清向近代轉(zhuǎn)型歸功于來華傳教士、維新派知識分子、清政府的外派使節(jié)和地方士紳。其實在這四類人中,積極、主動地介紹和學習近代西方圖書館觀念的只有傳教士和維新派人士,正是由于他們的吶喊、呼吁,圖書館具有“育才之本,強國之基”的作用及“小而一府,大而一省,必建藏書樓”的必要性才深入到世人心里。
傳教士是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最主要的使者。隨著中國社會危機的加深,傳教士們敏銳地認識到,只有通過關心民生冷暖疾苦,關注士人內(nèi)在精神需求,追隨國人救亡、啟蒙的步伐才能事半功倍地完成改造中國人的使命,于是他們自覺地加入到了變法維新的行列。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既有志于西學,又有志于變法維新,傳教士對中國近代改革的熱情和真誠引起了康、梁等維新派知識分子的注意。深受西學影響的康、梁經(jīng)常和李提摩太、李佳白、白禮仁等西方傳教士一起討論應該采取什么方法來啟蒙國家以及改革的計劃和辦法等。康有為《請開學校摺》 中“遍令省府縣鄉(xiāng)興學,鄉(xiāng)立小學,令民七歲以上皆入學,縣立中學,其省府能立專門高等學大學,各量其力皆立圖書、儀器館,京師議立大學數(shù)年矣, 宜督促早成立之”。[5]與林樂知在 《 萬國公報》 上所宣傳的“在京師各省府州縣分設總學堂、大學堂、中學堂、蒙學館”幾無二致。維新派對教育、圖書館在啟發(fā)民眾重要性的認識以及他們所提出的教育(含圖書館) 改革建議,都明顯地受到過傳教士和《萬國公報》 等刊物的影響。
(2) 清末新政中影響最廣、收效最大的是以廢科舉、興學堂為中心的教育改革,廢科舉、興學堂有力地推動了與學校密不可分的圖書館改革。
庚子危機使清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認識到,必須進行較為徹底地改革,否則國家有覆亡的危險,這促使了清末新政的產(chǎn)生。清末新政中,各地官、私報刊大量刊載有關圖書館的文章,在啟蒙、救亡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圖書館經(jīng)官方和民間的合力推動,發(fā)展成影響深遠的圖書館運動,將圖書館建設推進到一個新階段。晚清政府之《學部官報》 在輿論導向、政令推行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此時刊登了大量有關創(chuàng)建京師圖書館的奏折。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刊登在第113期上的《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折,就圖書館的設館宗旨、名稱、選址、設置、圖書收藏、人員配置、管理、經(jīng)費及借閱等事項作了詳細規(guī)定,是一部吸收了近年西方圖書館特質(zhì)的綱領性文件。此外,自1909年6月28日第九十一期起,《學部官報》 斷斷續(xù)續(xù)刊載王國維的 《世界圖書館小史》,共24期,至1910年10月13日刊載完畢。主要介紹了歐美近20個國家的圖書館歷史,對英國、美國圖書館的介紹尤詳。 《世界圖書館小史》 對國人了解西方圖書館的發(fā)展歷程、組織形式、內(nèi)部設施、服務手段等很有意義。
除《學部官報》 外,這一時期大量介紹圖書館的報刊有《萬國公報》《教育世界》《教育雜志》《中華教育界》 等。內(nèi)容注重于西方圖書館的體制和制度,力圖為新生的中國圖書館帶來可供操作的經(jīng)驗。美國的美而文女士于1902年6月至1904年2月在《萬國公報》 上發(fā)表了《游奧克司福特大書院》 《美國哈維德大書院暑假儀節(jié)記》《記法京巴黎大書院》 等有關英、美、法近代大學和學校圖書館的文章,對我國大學圖書館的設計布局很有啟發(fā)。羅振玉在上海創(chuàng)建的《教育世界》 自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注重對外國圖書館的報道。在眾多的報道中,以1906年8月的《教育世界》第130號上羅振玉的《京師創(chuàng)設圖書館私議》一文所起實際作用最大,羅文將藏書機構稱為“圖書館”,急迫地請“先規(guī)劃京師之圖書館,而推之各省會”。[6]
三
在民初的新圖書館興起的過程中,留美知識分子(含文華圖專學人) 以深厚的圖書館專業(yè)背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考察,學習了西方圖書館的構建方式、管理模式、服務理念,西方圖書館的科學因子被植入古代藏書樓的土壤里,促成了我國近代圖書館的范式轉(zhuǎn)化。
在努力報道發(fā)達國家圖書館先進的體制、制度的同時,中國的圖書館人也“走出去”,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地去學習、取法異國的先進經(jīng)驗。這其中清末民初“留美的一代”和“文華的一代”對中國近現(xiàn)代圖書館體制的完善、制度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留美一代中以嚴文郁、袁同禮、沈祖榮、胡慶生、戴志騫、杜定友、洪有豐、劉國鈞、胡適等最為著名,他們或是專業(yè)的圖書館學者,或雖未以此為業(yè),但深厚的國學修養(yǎng)和域外圖書館背景,使他們洞悉圖書館內(nèi)部機制和規(guī)律。在新文化運動中最著名的胡適重視圖書館在“造學基礎”中的重要作用,以“圖書館是以美國的為世界第一”的標準,利用一切機會參與圖書館的理論和實踐建設。他在北大新圖書館建設中的呼吁捐款,建成后對社會民眾開放的做法都是例證。另有一人雖未留美,但卻實地考察了美國的圖書館,對中國近代圖書館貢獻巨大,他就是梁啟超。變法失敗后,梁啟超應北美保皇派之邀,于1903年訪美。在美期間,他專門參觀了美國的波士頓市立圖書館、國會圖書館及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其構建方式的合理、管理模式的科學、服務理念的先進都給了梁啟超“范式”意義上的影響,成為他以后建設圖書館的取法對象。
“文華的一代”人數(shù)眾多,約有600余人。以美國專業(yè)圖書館員韋棣華女士(1861~1931) 和沈祖榮、胡慶生最為有名。韋棣華女士,原名Mary Eizabet h Wo o d,美國專業(yè)圖書館員,1899年 來華,把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中國的圖書館事業(yè),以致于民國第二任總統(tǒng)黎元洪稱其為近代中國圖書館運動的“皇后”。韋氏在中國籌建了武漢公書林圖書館(1910年),開辦了中國第一所獨立的圖書館學校(1920年)。為培養(yǎng)專業(yè)的圖書館人才,她于1914年、1917年先后派沈祖榮和胡慶生到美國接受圖書館學專業(yè)教育。沈、胡二人回國后,在全國各地宣傳公共圖書館的理念、美國的公共圖書館精神及美式辦館模式,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為近代中國圖書館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
清末民初,經(jīng)過幾代中外知識分子的不懈努力、政府和民間的共同推動以及影響巨大的時代傳媒的大力宣傳,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藏書樓的近現(xiàn)代圖書館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對圖書館的宗旨、功用、名稱、構建模式、內(nèi)部機制、服務手段、服務理念、本質(zhì)屬性等具有了全新的理解。隨著各級高校圖書館、各地公共圖書館、各種不同功用圖書館的成立及開架制度、開放意識的確立,一種迥異于藏書樓的全新的文化范式在我國教育、文化領域確立了。
[1]YungWing.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M].New([0-9]+) ([0-9]+)York: HenryHolt Company, 1909: 13
[2]容閎.西學東漸記[M].鐘叔河.長沙:岳麓書社, 1985: 61.
[3]王韜.弢園文錄外編 [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20.
[4]程煥文.晚清中國人對西方圖書館的考察(上)[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04(3): 89.
[5]中國史學會.戊戌變法(2)[M].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219.
[6]羅振玉.京師創(chuàng)設圖書館私議 (C)//李希泌.中國古代藏書與近代圖書館史料(春秋至五四前后).北京:中華書局,19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