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欣(東莞圖書館,廣東 東莞 523071)
圖書館是構建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陣地,是執行社會教育職能,提升市民整體精神文化水平的“終身學校”。也即是說,地區城市文化發展需要圖書館充當“傳播器”,而圖書館要實現自我發展則需要緊緊依靠地區文化的發展方向,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每一個城市因為所處的地理空間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及發展模式不同、歷史民俗不同等差異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城市文化,正如維也納的音樂文化、北京的首都文化、香港的中西結合文化、廣東地區的嶺南文化等。基于經濟社會自身發展需要,各個城市也漸漸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發展綱要性思想,圖書館要想得到長期、可持續的發展空間,必須密切關注具體城市的文化發展綱要,將自身發展策略融入其中,實現穩步的互動發展。
新加坡的國家信息化程度居全球領先地位,在《2003年~2004年度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網絡化程度報告》 中,新加坡的排名僅次于美國,排在全球第二位,有亞太地區信息集散中心的稱號。20世紀90年代初,新加坡就將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制定了新加坡圖書館中長期發展計劃。1995年成立NLB(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將其職責定位為:肩負“為增強公民的學習能力”、建立一個具有世界水平的公共圖書館系統的任務。它明確提出了“發展商業化信息服務,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策略,致力于通過圖書館系統提供的信息服務激發公民的創造力、想象力,以擴張國家整體的知識能力,增強國際競爭力,并協助政府把新加坡發展成為一個知識型國家,一個優雅的社會。經過10多年的發展,在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下,新加坡圖書館成為了亞太地區乃至世界范圍內圖書館與城市互動發展的典范。
在我國,杭州市于2007年提出建設“生活品質之城”的目標,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1]杭州圖書館以此為契機,實施了全市“圖書信息服務一證通”等工程,促進了圖書信息資源在全市范圍內的共享,為保障市民群眾基本文化權利,提高市民文化生活品質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以其自身蘊含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存續的特質對建設“生活品質城市”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突出的社會文化保障功能受到了市民的普遍肯定。杭州圖書館也因此在國內有了重要影響力。
長期以來,作為文化、政治、民生等各方面支撐基礎的經濟發展是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點,我國也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當做根本任務。各地區在尋找、建設、發展各自的特色產業時,必不可少的是尋求以強大的文化創新能力作支撐的特色產業。圖書館擁有豐富的知識信息儲備,如何將信息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為地區經濟建設及經濟轉型提供文化支持,這是圖書館勢必進行研究與探索的重大問題。在這方面,桂林市圖書館將自身發展與旅游業密切結合,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高效率的圖書館行政管理機制,確保圖書館運行順暢。以美國為例,美國各級圖書館都有相應的圖書館委員會代理政府行使管理職能,負責本行政區劃內的公共圖書館的規劃、指導和管理。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的職責、薪酬等級、崗位設置等均由圖書館委員會認可后確定。圖書館館長的基本職責是處理館內人事、財務、館藏建設、設備購置及各種活動安排等業務管理。館長對館員的管理按雙方簽訂的合同來執行。嚴格的管理制度、監察制度確保了公共圖書館廉潔、高效。
2.2.1 隊伍結構層次化
在國外,圖書館員資格準入制度已經十分完善,從業人員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由此造就了從業人員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形成了社會環境的良性循環。如,新加坡圖書館業務部門的員工一般分為三類,即專業圖書館館員、圖書館職員和一般工勤人員。專業館員要求具有本科或碩士以上學歷,主要從事圖書館的管理、咨詢、節目組織實施等核心工作;圖書館職員一般具有大專學歷,多承擔日常的事務工作;工勤人員只需中學和小學學歷,一般負責排架、搬運等簡單勞動。
在我國香港,專業館員必須取得圖書館學或資訊科學的碩士學位,有一定的專業學科背景而且能夠用流利的英語、粵語或普通話為讀者解答咨詢。
有鑒于此,我國公共圖書館也應逐步建立起合理的人才結構,應對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文化服務要求。
2.2.2 人才培養長期化
除了通過引進人才構建館員隊伍,進行在職館員培訓也是一大趨勢。在職培訓可采取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專題培訓等方式進行。館員通過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方式自我增值,合理分配工作、學習時間。當前,我國各個城市公共圖書館在圖書情報在職教育方面工作開展得較好,但在一些技能、專題培訓方面普遍尚未形成一套長期機制,臨時性、隨意性較大。而新加坡圖書館十分重視圖書館員的學習與培訓,有一整套成熟的經驗。NLB在2006年實施了“圖書館員專業發展計劃”,通過學習(課程學習、國際會議、專業指導等)、浸濡(實習等)、實踐(與工作聯系、自我導向學習等) 提升圖書館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建立了一支為其長遠規劃目標提供關鍵服務的專科圖書館員隊伍。
長期以來,我國公共圖書館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扶持,但由于地方經濟發展差異,造成區域圖書館事業發展不均衡,一些地區圖書館經費較少,嚴重制約了其發展建設。而發達國家及地區通過募集公益基金、政府減稅措施、社會名人建立圖書館等方式達到了圖書館事業資金多元化、公益化的目的,形成了整個地區范圍內長期的、社會化支持。這種通過社會力量,多元化籌措資金的方式,十分值得我們研究。
當前,世界各國公共圖書館基本依靠政府財政支持,但由于有著較為濃厚的公益捐助氛圍,一些慈善捐助也成為了經費的重要補充。這其中,一些包含鼓勵性質的減稅條例起了重要作用。如1993年,美國《公司治理準則——分析與建議》 出臺,該準則規定,在立法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適用的基本規則如下:“即便公司盈利和股東收益沒有得到提升,公司在從事其經營行為時,可以把合理的資源投入到公共利益、人權、教育和慈善事業。”[2]
在美國,最為世人所知的莫過于數量繁多的“總統圖書館”,從1940年建成第一個總統圖書館——羅斯福總統圖書館,到克林頓為止,目前美國一共有12位總統建立了圖書館。“總統圖書館”由私人投資設立,再由私人捐贈于政府,由政府負責后續資助運行。國會1955年通過《總統圖書館法案》,使這種做法合法化。這些“總統圖書館”除保有書籍外,還有總統任內的文件、私人文件、歷史資料和口述檔案等,只要出示身份證并且說明理由,任何人都可以閱覽總統的檔案。60多年來,總統圖書館收集保存了大量文獻、檔案、史料、紀念品等,對美國政治、歷史、文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國也存在著部分以名人命名的圖書館,例如“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韶山毛澤東圖書館”,但這些圖書館基本屬于公共圖書館性質,與國外捐助性質的名人圖書館不是同一概念。名人圖書館在國外即是由社會個人投資興建的,由專項基金或其他方式維持日常工作的私立公益性圖書館。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部分群體已經有能力開展此項活動,社會人士捐助建立教育設施、扶助弱勢群體等消息時常見諸報端,可見社會存在著巨大公益建設熱情,如何加以引導進入公益文化事業則成為圖書館界應當考慮的問題。
2.5.1 圖書館聯盟
圖書館聯盟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是指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組織起來的以若干圖書館為主體,根據共同認可的協議和合同,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和工作程序,執行一項或多項合作功能的聯合體。圖書館聯盟在較大區域內實現文獻、編目、聯合采購等方面有著巨大優勢,諸如OhioLink、WRLC、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CDL) 等都是國際上區域性聯盟中成功的范例。國內主要有中國數字圖書館聯盟、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北京高校網絡圖書館、上海教育網絡圖書館等。
2.5.2 總分館體系
建立總分館體系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已有時日,如紐約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新加坡圖書館、香港公共圖書館等皆是如此。在我國,嘗試在市(縣) 一級圖書館建立統一采購、統一編目、協同發展的總分館體系,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將是主要辦館思路。
信息化已經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傳統的閱讀習慣帶來了深刻變革。圖書館面對這種挑戰,只能通過升級自身數字化軟硬件來加以應對,一方面結合館舍條件,引進新型數字化硬件設備,打造現代、舒適的文化休閑場所;另一方面,升級改造軟件設施,為深入開展數字化服務提供平臺保障。如:上海圖書館于2009年推出了“電子書閱讀新體驗活動”,[3]讀者可以把上圖數字圖書館中的中文圖書下載到數字移動閱讀器中,享受電子圖書隨身讀的快樂。香港則有自己的“圖書館電腦系統”,是全球最大的中英文雙語兼容的圖書館電腦系統之一。新加坡圖書館在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射頻識別RFID系統”,為市民提供網絡和多媒體服務。
圖書館講座是傳承學術、傳播知識的載體,是一種便捷、有效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近年來,國內眾多公共圖書館依據本地區文化特色和市民的實際文化需要來制定講座主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文化產品。如廣州圖書館的“廣州文化講壇”、浙江圖書館的“文瀾講壇”等。
與特色產業相對應,發展特色圖書館在國內外已是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它們或以某一主題范圍為對象,或以某一學科體系為對象,或以某一名人為對象,全面、系統地收集、提供有關文獻信息資料。如前蘇聯的“莫斯科旅游圖書館”,美國的“總統圖書館”,香港的“時裝圖書館”,臺灣的“紡織圖書館”、“電影圖書館”、“攝影圖書館”、“美術圖書館”等等都頗具特色,很有影響。國內特色館發展則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1999年溫州市圖書館針對當地經濟特色,與溫州鞋革協會聯合創辦了我國首家鞋專業特色圖書館——中國鞋都圖書館,借助獨特的資源和優質的服務吸引了眾多的鞋業人士,為溫州打造“鞋都”的特色產業作出了突出貢獻,自身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支持和空間。
2010年,國務院關于印發《推進三網融合總體方案》 的通知正式出臺,拉開了我國“三網合一”的序幕。現代城市圖書館應當緊跟時代趨勢,探索各種媒體服務渠道,將數字文獻、媒體視頻等多媒體服務更快地推送給民眾。目前,除了開通數字圖書館外,手機閱讀、數字電視推廣等也是圖書館服務的渠道。
杭州圖書館與杭州數字電視聯手打造城市信息文化平臺,在物流配送體系上實行“點菜式”圖書借閱快遞服務,遠程咨詢及數字圖書館服務體系提供免費在線閱覽,9小時實時在線咨詢、24小時內限時回復等服務。該館與數字電視有限公司合作在數字電視的《教育充電館》 頻道上開通了“文瀾書話”欄目,聯手打造城市文化平臺。另外,杭州圖書館還將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內容逐步納入“文瀾書話”欄目,通過“電視”這一最普及的媒體,傳播先進文化、豐富廣大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
[1] 郭春蓮.圖書館,建設品質城市的文化基石[J].云南圖書館, 2009(2) : 11.
[2] 朱圓.美國公司法中的社會責任條款探析[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5) : 25.
[3] 上海圖書館推出數字移動閱讀器外借服務[ EB/OL].[ 2012-02-11]. 人 民 網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888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