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 葛瑞華(北京師范大學 圖書館,北京 100875)
就中國大陸地區的古籍收藏數量而言,高等院校圖書館是僅次于公共圖書館系統的第二大古籍收藏系統。據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 所附 《藏書單位檢索表》,當時全國藏有古籍善本的高校館超過150家。1994年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曾對22所公共館及38所高校館進行古籍工作的調查統計,所調查的高校館,“凡新建院校及規模較小之地方院校,收藏量為0.5~5萬冊”,“而一般的綜合性高校館,收藏量為5~40萬冊”。[1]自2007年開展全國古籍普查以來,國務院公布了三批共150所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其中高校館有47所。根據這47所高校網頁上所公布的館藏數字,所藏古籍總數已超過1000萬冊。而在這一名單之外,還有一些收藏較豐富的高校圖書館,如: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有古籍40多萬冊;河北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有古籍17萬冊;內蒙古大學圖書館藏有古籍13萬冊;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有古籍12萬冊;西北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有古籍約11萬冊;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有古籍10萬冊,等等。加上近百所有古籍收藏的規模較小的地方院校,假如這些學校平均每校按2萬冊古籍計算,則未進入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錄的高校館所藏的古籍至少也有300萬冊左右,因而全國高校古籍的總藏量大約在1300萬冊以上。據文化部的統計資料,公共圖書館系統收藏古籍2717.5萬冊,高校館的古籍藏量相當于公共館藏量的1/2,在全國古籍收藏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年代久遠,加之自然原因導致的古籍老化、酸化以及在流傳過程中的水浸火燒、蟲蛀鼠咬、光照霉變等原因,現存古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殘缺破損。國家圖書館對其館藏古籍破損的情況有較為準確的統計。張志清的《國家圖書館古籍保護的歷史、現狀和任務》 一文曾指出,國家圖書館館藏100萬冊件的善本古籍中,一半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破損,“破損程度嚴重的有12萬冊件”;另據鮑國強在《普通古籍保護工作亟須加強》 一文的統計數字,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中“亟須修裱的約占18%(32.4萬冊)”。[2]此外,2004年國家圖書館的《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研究報告》 得出的結論是:館藏的普通古籍pH平均值僅4.8,嚴重酸化(即pH值低于5.0)的占了66%,善本中也有10%左右嚴重酸化,中度酸化的達33%。[3]諸如鼠嚙蟲蛀、撕裂燼毀之類的破損多是局部的、靜止型的,沒有外部原因應當不會再加劇,然而古籍酸化、老化卻是整體的、致命的,一旦pH值低于5.0,75年之后紙張即完全脆化變質。
高校圖書館雖沒對破損古籍進行較全面的統計,但估計其破損情況肯定較國家圖書館嚴重得多。首先,就藏書的來源看,國家圖書館善本中大部分繼承的是明清宮庭及南北著名藏書家的珍藏,書品通常較好,即使有過破損,亦經良工修繕。其次,就古籍保存條件而言,高校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有很大的差距。國家圖書館的珍本從1931年起即儲存于地庫,1987年有了自動空調裝置,達到了恒溫恒濕,即使普通古籍書庫,各層庫房也都安裝有空調;高校館中,只有北京大學圖書館地下書庫溫濕度條件較好,且定購了樟木書柜,而其他很多中小圖書館連基本的空調機都沒有。在目前的大氣環境下,由于有害氣體的作用,書籍的酸化、老化程度極為嚴重。以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凡明代后期的竹紙印本,絕大部分已經焦黃脆化,有些甚至觸手即掉渣。再次,高校圖書館的古籍讀者群更為集中,尤其是不少設有古代文史專業的綜合性大學,如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2009年古籍閱覽室共接待讀者3658人次,閱覽的古籍冊數為43871冊。而公共館的讀者則少得多,如首都圖書館2010年閱覽古籍的讀者為1798人,閱覽冊數約萬冊?!皶环蹓哿辍?,除了翻閱本身對于古籍的影響外,從書庫移到閱覽室,溫濕度及光照的變化等也對古籍有一定的損害??紤]到這些因素,高校館的古籍破損率可能會超過國家圖書館等公共館,如復旦大學圖書館的古籍破損率達到60%。根據2006年部分高校館參加的一次古籍保護研討會的材料,有的高校館藏古籍需實施搶救性修復的高達80%。
國內古籍修復人才的缺乏是業界眾人皆知的事實,“據1995年的調查統計,中國圖書館從事古籍管理與研究的人員,在1000人左右,在此千人之中,專職從事古籍修復者,比例不到一成,即不足百人”。而其中,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兩家單位就占了近1/5的人員。[4]這種情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沒有改觀。2006年3月28日,在南京舉行的“中埃文物古籍修復技術教育論壇”上,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圖書館處處長張小平表示,“令人擔憂的是,全國各地的古籍修復專門人才僅有100多人,且大多數都已年過半百,隊伍嚴重老化”。[5]但隨著“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開展,國內公共館的古籍修復隊伍迅速壯大。從2007年迄今,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共舉辦修復培訓初級班14期,培訓修復人員563人;高級班3期,培訓人員86人,這些人員多數來自公共館。目前,省級以上圖書館的古籍修復人員多在5人以上,如國家圖書館11人、上海圖書館14人、山西省圖書館10人、天津圖書館9人、云南省圖書館8人,這還不包括臨時外聘的人員。
然而,高校圖書館古籍修復人才匱乏的狀況仍沒有得到大的改觀,除了中山大學圖書館因申請了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修復人員達10人外,其余各校圖書館修復人員僅維持1~2人。以北京地區為例,擁有150多萬冊古籍藏量的北京大學圖書館修復人員僅2人,古籍藏量30多萬的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均只有1名修復人員,古籍藏量達40萬冊的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則沒有修復人員。上海地區的情況稍好,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都有3名修復人員,但都有一人已臨近退休年齡。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工作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因此,古籍保護與修復人才的培養應該是整個保護計劃中的重要環節。由于保護計劃是文化部牽頭的,雖然教育部參加了全國古籍保護工作部際聯度會議,但其主要職責是負責國家的教育工作,對于文獻資源建設方面的經費與人員上的投入顯然不能與文化部取齊,因此,高校圖書館藉“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之東風擴編古籍整理與修復隊伍希望渺茫。以筆者所在的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從2009年迄今,圖書館共新進人員17人,其中沒有1名古籍工作人員,而首都圖書館,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有15~20個進人指標,歷史文獻部每年新進2名工作人員。公共館與高校館古籍從業人員數量的差距拉大。
“大學圖書館的進人下限是研究生,公共圖書館的進人下限是本科生”。相較于公共館,高校圖書館對于新進人員的學歷和文憑的要求更高,普遍要求碩士以上文憑,但從實際進人的情況看,擁有博士學位者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而目前國內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僅南京莫愁職業技術學校、南京藝術學院、太原理工大學等少數院校設立了古籍修復專業,且多數為大專學歷。南京藝術學院于2005年招收第一屆書畫與古籍鑒定及修復專業(四年制本科) 學生,金陵科技學院從2007年亦開始招收本科生。不過,由于用人機制等問題,這些古籍修復專業的畢業生轉行的轉行,待業的待業,能進入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的寥寥無幾,造成巨大的人才資源浪費。[6]一邊是,經過多年培訓的修復專業的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邊是,圖書館為了達到學校規定的進人標準,只能招聘一些其他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從事古籍修復,而這些碩士生來館前均未接觸過古籍修復,通常是到館后再由圖書館安排有經驗的老技師教授修復技術,或者由圖書館安排到其他古籍修復力量較強的單位進行培訓,而“古籍修復技術光入門,就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7]再者,這些人是因為對古籍修復感興趣,愿意終身從事此項工作,還是為了能夠獲得圖書館的事業編制而委曲求全呢?這些原來長期從事理論學習和研究的人員是否適合古籍修復這樣的手工技藝呢?如果沒有興趣,或者動手的能力不強,那么以后很可能會在圖書館內選擇轉崗,甚至流動到學校其他非教學部門去。因此,在目前的進人機制下,指望高校圖書館建立并維持一支能夠完成本館古籍修復任務的團隊只能是奢望。
既然高校圖書館在現有的人事制度下無法解決修復人員不足的問題,那么,另辟蹊徑,準許企業或個人參與圖書館修復古籍是一種現實的選擇。
2006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引進北京墨林文獻修繕中心對程硯秋舊藏1500多冊《玉霜簃戲曲鈔本》 等館藏古籍進行修復;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從2007年起迄今,先后與北京墨林文獻修繕中心、北京古藝山房文化有限公司等多家民間修復單位簽訂合同,對館藏破損古籍進行修復;2010年底,浙江大學圖書館通過招標,引進華寶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對館藏509冊破損古籍進行修復。
與圖書館等事業單位相比,這些民營的修復公司沒有學歷、職稱、年齡等方面的門坎,他們看重的是修復技藝與工作態度。如北京古藝山房文化公司的修復人員都是20歲出頭的女生,他們大多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美術學院的文物修復與鑒賞專業,進入公司后,先跟著山西民間修復藝人手把手學習一年,之后在山西的修復基地工作一至兩年,才能獨立操作。華寶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的古籍修復人員以圖書館古籍修復崗的退休人員為主,其吸納的年輕人亦在修復培訓班受過專業培訓,另外聘請了國內著名的古籍修復專家潘美娣作為公司的業務指導;南京中友古籍修復中心90%的員工來自于南京金陵科技學院、南京莫愁職業技術學校古籍修復專業的畢業生,同時聘請了從國家圖書館及南京圖書館退休的古籍修復專家直接到公司參與古籍修復或指導工作。
除了承接公藏的古籍修復業務外,這些民營修復公司還大量地為私人藏家及拍賣公司提供古籍修復服務。目前,全國有大約20多家拍賣公司從事古籍拍賣,每年舉辦的古籍拍賣數十場,流通的古籍至少萬種以上。此外,不少有實力的藏家和拍賣公司還從日、韓等國回購了不少珍貴的古籍。這其中不乏不同程度、不同狀況、不同級別的破損古籍?;蛘叱鲇谟谰檬詹氐男枰蛘邽榱四軌蛟谂馁u中獲得善價,藏家及拍賣公司對于古籍的修復往往提出了很多非常具體、細致的要求。筆者接觸過一些藏家,他們對于修復用料、修復的質量、修復后的外觀等方面的要求都非??量?,和公藏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民營公司在修復這些私藏古籍過程中已經接觸了不同類別、不同級別的破損情況,積累了大量的修復經驗,從而有利于他們在公藏中的修復。高校圖書館需要做的就是堅持對這些修復公司的嚴格要求,不要讓他們感覺到這些是公家的東西就可以放松要求。
目前,高校圖書館與民營公司合作的具體工作方式有兩種。一是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和浙江大學圖書館的情況,民營公司的人員進駐圖書館,在圖書館提供的場地進行古籍修復,其工作時間完全按圖書館的規定執行。這其中,北京大學圖書館和浙江大學圖書館又不完全相同,華寶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在浙大圖書館的修復工作,圖書館方面只提供場地,其他的如修復用料、修復設備、工作人員一概由華寶齋公司富翰提供;而北京墨林文獻修繕中心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的修復,只派出修復人員,修復材料、修復設備一概由北大圖書館統一提供,并且圖書館的修復專家在現場可隨時對公司的修復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另一種如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由于圖書館無法提供場地,由公司將需要修復的古籍攜往其工作場地,雙方在修復合同中規定:修復期間,由公司負責所修古籍的安全,出現破損或丟失,公司按市場價值給予賠償。
兩種合作方式各有利弊,前種合作方式可以保證古籍的安全,也有利于古籍修復的全程監控。但公司人員進駐圖書館,對圖書館而言,增加了人員管理方面的壓力;對修復公司而言,完全遵照圖書館的作息時間,他們的修復工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響了修復的進度。后一種合作方式下,雖然公司可以延長工作時間,從而加快了進度,但因為要保證在修古籍的安全,所以公司也承受了比較大的壓力;對圖書館而言,整個修復過程完全不知情,對于修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違規操作無法進行干預,對于修復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溝通解決,最為重要的是,古籍攜出館外,其安全始終令人擔心。
相較而言,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應盡量采用北京大學圖書館與北京墨林文獻修繕中心的合作方式。畢竟對圖書館而言,古籍的安全最為重要,特別是一些珍貴的古籍,其文獻價值與文物價值都是無法估量的,如果發生丟失或者某種無法復原的損壞,后果不堪設想。另外,北京大學圖書館自行采購修復材料的方式也是很值得借鑒的,因為在修復過程中,公司可能會出于費用的考慮而使用一些較次的修復用紙、黏合劑等。
古籍修復外包不意味著圖書館不需要修復人員。以下工作仍需要圖書館古籍修復人員來完成。
(1) 對修復公司的工作場所、設備、人員進行考察。確定公司的場所是否能足以保證圖書館在修古籍的安全;公司的設備對于修復古籍來說是否足夠、適用;公司修復人員的情況:他們的師承、從業年限、獨立或參與修復過的古籍數量,并通過對他們已修復的成品來考察其修復技藝,以保證不同破損級別的古籍安排不同修復技術的人員進行修復。
(2) 逐頁對破損古籍進行檢查,記錄焦脆、霉爛、水漬、蟲蛀、板結等各類破損情況以及破損面積,確定破損級別,并通過拍照保存破損書影;根據原書的紙張與破損情況,提出初步的修復方案,這其中不僅要包括脫酸、揭裱、加襯、補洞、去污、溜口等具體的修復方法,而且對于補紙的顏色、厚薄、韌性以及裝訂的用線、修復后的外表等都要有具體細致的要求;與修復公司協商修復價格。
(3) 在修復過程中與修復公司的具體修復人員保持溝通,以便協商解決在修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可根據情況對原先的方案做適當的調整。
(4) 對于修復完成的古籍進行驗收,根據情況或是逐頁的查驗,或是重點抽驗,并通過拍照保存修復后的書影。
總之,圖書館的修復人員要力爭比修復公司的人員站得更高,具備更強更出眾的業務能力,成為雙方合作中的業務指導者和帶頭人。
[1] 復旦圖書館書籍部.中國圖書館古籍工作的現狀與展望 [J].津圖學刊, 1997(1) : 86-104.
[2] 國家圖書館.古籍保護新探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6.
[3] 國家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DB/OL].[2011-09-27].http://www.docin.com/p-22201964.html.
[4] 吳格.近年來中國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的調查與回顧 [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2(1):31-36.
[5] 新華網.我國文物古籍修復人才極度匱乏[EB/OL].[2011-10-05].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6-03/30/content_4363328.htu
[6] 鐘小宇,鐘東.圖書館古籍修復人才需求與古籍修復人才就業需求[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1) : 113-114.
[7] 古籍修復人才奇缺,商業化運作是有益嘗試[EB/OL].[2011-10-05].http://shequ.kongfz.com/article_22 9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