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青,劉志軍(寧夏大學 圖書館,銀川 750021)
我國藏書樓發端于奴隸社會,據 《史記》 記載“老子者,……周室藏室之吏也”。即老子曾任周朝“宋藏室官吏”,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從收集甲骨、簡冊、帛書,直到紙質印本出現了“殷宮墟”、“殿內”、“盟府”、“故府”等專門類似于皇家圖書館的藏書機構。秦統一中國后,絕古崇今,焚書坑儒。秦時在阿房宮內開始藏書,藏書數量及藏書機構遠遠超過周王室。西漢紙張的出現,書寫以紙代簡,更加快和發展了藏書樓建設的步伐。 《漢史·藝文志》記載,漢代著名的皇家藏書樓有“石渠閣”、“天祿閣”、“ 麒麟閣”、“ 蘭臺”、“ 石室”、“ 東觀” 等。[1]隋時,“隋家藏書富于古今”。唐繼隋后建成“秘書省”、“弘文館”、“集賢院”、“翰林院”、“史館”、“司經局”等完整的國家藏書體系。
宋時國力日盛,文化繁榮,經在全國范圍征求、募購、抄寫、編篡、刻書等渠道,使宋朝文獻數量大量增加,宋太宗于是下令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崇文院”、“史館”、“昭文館”、“集賢館”、“秘閣”等多座古代藏書和保管檔案的建筑實物。明代,建造了著名的皇家藏書樓“文淵閣”和著名的私人藏書樓“天一閣”等。清代乾隆皇帝為了展示他的豐功偉績和文化成就,頒詔編纂《四庫全書》,并仿“天一閣”的建筑式樣建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即北京紫禁城內的“文淵閣”、圓明園內的“文源閣”、沈陽的“文溯閣”、承德的“文津閣”、杭州的“文瀾閣”、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2]由此可知,我國歷史上曾建造過許多著名的藏書樓,但基本上是以皇家式的藏書樓建筑形式出現的。
儒家的學說是以“禮”為中心,把“禮”看做是一切行為的最高準則和指導思想。在漢以后的整個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規范準則,不僅貫穿于人際的政治待遇、社會特權、家族地位,而且滲透到社會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即所謂“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3]這種規定,一是從精神的層面、認識的層面“告訴”人們禮儀制度的尊嚴,二是從審美感覺方面使人們從和諧有序中體驗到禮儀制度的感染力?!岸Y”的意識和規范也融入到古代大部分建筑制式中去。
紫禁城外朝的左右有兩組東西遙相對稱的獨立的宮殿,成為三大殿的左輔右弼。東側就是以文華殿、文淵閣為主的一組建筑的平面布局,嚴格遵守宮式建筑的對稱要求,有一條明確的中軸線。位于中軸線上的文華門、文華殿、主敬殿,均為東西五楹單檐黃琉璃瓦歇山頂,主敬殿的后面是長方形水池,池北即是文淵閣。[4]
從文華殿一組建筑的總平面布局看,文淵閣的中心不位于中軸線上,而是向西偏離主軸線1.05米。這是由于閣的西側另附了面闊為2.1米的樓梯間。從立面造型上,清文淵閣參考范氏“天一閣”建筑樣式,由樣式雷重新設計,外觀看似兩層,實為三層。面闊各六間,因宮中建筑每座殿宇間數一般均為單數,無雙數者,遂又在梢間構一樓梯間,橫廣約為半間,以符“六成”之義。為了建造南北七閣,乾隆皇帝專門頒旨委派官員到浙江寧波范懋柱家詳細詢查,燙成準樣,并附開間丈尺呈報給乾隆。從歷史上留下的這道圣旨表明,文淵閣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空間格局完全是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設計的,所以才在宮殿建筑群中出現了雙數布局的建筑。[5]
建筑正殿坐北面南,左右兩邊為東西配殿的四合院型組群式建筑,坐落在南北為中心軸線可以確認就是古代傳統藏書樓的基本樣式。作為皇家建筑群中一部分的皇家藏書樓以南北為軸線,左右和諧對稱的設計最能反映皇權“九五至尊”的地位和等級森嚴封建社會的特點,其間蘊藏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使用禮制做人們的行為準則,以控制封建國家與人們的關系。祖先的牌位擺在中間,廟里的神也擺在中間,皇帝的座位當然也設在中間。[6]這種思維方式,這種城制等級,這種組群規制,將世界看成一個統一整體,因為有了這種理論,形成了等級化的、有秩序感的建筑布局方式。[7]
(1) 嚴密的等級系列。①“城市規劃”等級。在西周,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與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在各諸侯國中,卿大夫所建立的都邑,大的不得超過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為1/9。城墻的高度長度也依照城市的規模而引申出來。② 組群規制等級?!抖Y記·王制》 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庶人祭于寢”。這是建筑布局和建筑組成上的等級要求。建筑規模不同,組成的建筑類別不同,在里坊布局上的位置也有嚴格區別。③ 間架做法等級。唐代《營繕令》 規定,三品以上堂舍不得過五間九架,廳廈兩頭,門屋不得過三間五架;四、五品堂舍不得過五間七架,門屋不得過三間兩架;六、七品以下堂舍不得過三間五架,門屋不得過一間兩架。中國傳統的建筑在定型化的柱網前提下,以“間”、“架”的數量就足以表達單座建筑的等級和它的平面構成。
(2) 理性的列等分級。①“數”的限定。 《禮記》 等古代典籍對各種居住建筑提出明確的規定,比如“天子之堂九尺”,“親王府城高二丈九足,正殿基高六尺”,“公主第廳堂九間十一架施花樣獸脊梁棟斗拱”。這里的“間架的多少”、“大堂大小”、“臺基高低”,都屬數的差異,即所謂“各位不同,禮亦異數”。將更多、更復雜的內容組織在一座建筑實物里,由小屋變大屋,由單層變多層,由建筑單體到建筑庭院再到建筑組群,都存在數量上的多與少、體量尺度上的大與小、標高上的高與低的問題。從平面構成上看,數量上的限定很自然地成了建筑列等的重要方式。②“質”的限定?!拔宀牟⑴e”是中國古代建筑對房屋構造的基本要求,但嚴密的等級要求使材料質量的優劣貴賤和工藝做法的繁簡粗細成為皇家建筑與其他建筑的重要區別。以施工官式建筑類型的等級名分來壟斷高品質的建筑工程材料及技術。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更是以官方建筑圖集的形式集中地體現了對于高技術高工藝的配套等級限制。③“文”的限定。一方面是大體量的屋頂、梁柱、墻體、臺基等建筑“物”方面的設計,另一方面是細部制作如內椽裝修、色彩構成、藝術配件、裝飾母題、花格樣式、雕塑品類和彩畫形制等制作規定。黃色琉璃瓦用于皇宮和少數高等級寺廟建筑,王公府第只能用綠琉璃瓦。一般官民屋面用素瓦。即“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這種“文”的限定在彩畫制度表現得最為充分。所畫內容是以龍為母題的金龍和璽,以龍鳳為母題的龍鳳和璽,還是以楞草為母題的楞草和璽等以區別高體制建筑的等級微差。又按用金量的多少,細分為金琢墨石碾玉、煙琢墨石碾玉,墨線小金點等七個等次,從而形成了整個殿式彩畫的細密等級系列。④“位”的限定。建筑具有突出的空間性,“位”的限定在建筑中自然大有用武之地。座椅席位在殿堂中的擺放位置,建筑單體在庭院中是南向還是北向等坐落位置,建筑庭院在整個建筑組群中的布局位置,建筑組群在城市中的軸線位置、規劃位置,這些位置的確定,有朝向上的尊與卑,坐落上的正與偏、左與右,位序上的前與后,層次上的內與外等一系列的差別,這些差別不僅被賦予了等級的語義而且還被上升到國家尊嚴的高度。[8]
文淵閣是宮中最大的藏書樓,又是皇帝舉行經筵賜茶之地。所以既要符合宮廷建筑的規制,保證在閣的中心位置上為皇帝設座,又要遵照乾隆皇帝“閣制仿天一閣”的旨意面闊須是六間,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建筑師們巧妙地采用“五奇六偶”的布局,使明間面闊最大,次間與梢間稍小,另在這五間主體房的西側加了一間樓梯間,其面闊不足梢間的1/2,顯然居附屬地位,這樣全閣仍以東部明間為主體,使其中線與整組建筑的主軸線一致,既滿足了皇權至上的要求,又保持了閣內使用面積的完整,同時也解決了上下樓的明間面闊不足影響交通,形成了宮廷建筑中獨具一格的平面布局。而明間與兩次間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廳,明間中央設寶座,是舉行經筵、賜座賜茶的地方。寶座的設定完全是為了滿足皇家藏書樓的功能要求,在“天一閣”建筑中是沒有的。
文淵閣作為皇家藏書樓,其藏書量遠大于寧波天一閣,為了滿足皇家藏書需要,擴大使用面積,樣式雷等設計制作者在文淵閣腰檐部位設置了外暗內明的夾層,滿足了藏書要求,而且由于其恰當的比例關系,使文淵閣一樓大廳顯得高大寬敞,地位顯得非常突出,滿足了皇帝舉行隆重的經筵之禮的要求。[9]在這些內外部設計裝修中,完全按照宋《營造法式》 與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 中提出的“大式做法”工藝來進行的,滿足了建筑等級中“質”的限定。
(3) 色彩傳達出的建筑等級。文淵閣的建筑色彩也是別具一格的,根據《文淵閣實測圖說》,文淵閣外檐為別致的蘇式彩畫。額杭的包袱輪廓線是以波紋外加金線構成的回文,很特別。包袱內飾青地,上繪河馬負圖,中央是波濤托著的金亭,藻頭和杭地為紅底,上繪圖書及流云,均以白色為主。平板杭中間隨額杭,在育地上繪流云,兩端為褐地,上繪龍云。挑檐析中間的包袱以卷云為輪廓,中間繪龍云波濤,藻頭紅地繪圖書,邊上并有波紋承托的龍云,兩端用青綠箍頭。穿擂杭紅地飾流云,兩側繪圖書、桃尖梁紅地飾彩云……柱身和抱框、間柱用沉綠色,福扇、檻窗、簾架都用褐黑色,欄桿、相子在綠色權條內加白花。閣外檐彩畫中使用白色處甚多,這在紫禁城中是罕見的內容。[10]這些彩畫一方面表現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如額杭、挑檐析、穿插杭上都繪制了圖書,另一方面,在天花、額枕等構件上繪制河馬、金蓮水草之類的水生動植物圈案,在屋頂上搬上水生植物的圖案是基于“防火”觀念而來,將屋面寓意為湖海,有了“水”就能克“水”。[11]內外椽裝修和彩畫等形制上符合“文”的限定。
(4) 建筑等級在屋頂、臺基中的表現。中國建筑對屋頂的設計最為重視,在古代就有以它來概括整座房屋的意思。傳統藏書樓屋頂的最大特色有三:一是,出椽很遠對于加大屋頂的體量,強調屋面的表現力產生很大作用;二是,中國建筑的顯示等級的純粹裝飾性的構造都擺在屋頂上,這些裝飾構件象征吉祥、安全和顯貴;三是,弧形的屋面就像在天空中畫出的一條條優美的天際線,象征威嚴和偉大。為了與宮內建筑諧調一致,文淵閣改“天一閣”硬山頂為歇山瓦頂,施用琉璃瓦黑心綠剪邊做法。在古代官式屋頂有著嚴密的屋頂定型系列和品味序列,適用于充當主角的廡殿、歇山頂列為高等級,懸山、硬山頂列為低等級。從屋頂性格的角度來審視,四種基本型屋頂的類型品格是很明確的。歇山屋頂好似大廈兩頭翹四面坡的建筑樣式,結構形態構成復雜,建筑翼角舒張,建筑輪廓豐美,屋脊裝飾構件多而豐富,既有宏大、豪邁的氣勢又有華麗多姿的韻味,兼有壯麗之美。硬山頂表現出的是前后兩坡,檐口平直,建筑輪廓單一并且十分樸素。官式建筑的屋頂等級序列巧妙地在這四種類型品格的基礎上,構成了從極為隆重、雄偉,到相當樸素、輕快的形制品格。凡是屬于高等級的殿座,用的必然就是最高等級屋頂形制。文淵閣作為皇家建筑必然要選擇適應官式建筑形制等級的屋頂,來強化其隆重的形象。
在木構架建筑中,“臺”和“臺基”是很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與文化表現。① 標志等級功能。臺基的重要技術功能和審美,使得它很早就被選擇作為表達房屋主人的身份和表達建筑重要等級的標志。歷代對“臺”和“臺基”的高度都有明確的規定,宋《營造法式》 上規定的是“立基之制其高與材五倍,如東西廣者又加五分至十分……”,從材這個“模數” 單位我們知道,臺基的高低不僅關聯到“階級”的多少,而且關聯著房屋大小的相應變化。不僅如此,在同一建筑組群中的主次建筑之間,“臺”和“臺基”的高度也有明顯的差別。通過對臺基等級的控制,也有助于區分建筑之間的主從關系,從而加強組群自身的整體協調性。② 擴大體量和調度空間功能。宋《營造法式》 上提出,如果“院”較大,“臺”和“臺基”也應加高,這是對空間的視覺效果的調整,運用“臺”和“臺基”來擴大殿堂的體量,提升臺基高度,放大臺基的體量,能夠有效地強化殿堂的崇高寬闊感。同時“臺”和“臺基”還能起到組織空間、調度空間和在視覺上突出強調重點空間的作用。③ 穩固基屋和調適構圖功能。在一些重要的殿堂中,“臺”和“臺基”所起的造型作用十分顯著,為殿屋立面提供了寬敞的、很有分量的基座,不僅保證了房屋不會產生不均勻的下沉,而且避免了龐大的屋頂可能帶來的頭重腳輕的不平衡構圖,“臺”和“臺基”的構造同時兼具結構上的意義,強化了殿屋造型的穩定感。④ 防水壁潮功能。“臺”和“臺基”的出現起因于功能的作用,是“防洪”、“防澇”的一種安全措施,臺基實際上是滿堂基礎的露明部分,不僅為承重木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通過階的提升排除了地下雨水對木構和版筑墻基部的侵蝕,有效保證了土木結構的工程壽命。
文淵閣等著名的南北七閣在建筑平面布局與構成,立面外觀造型與構圖,色彩、裝修及內檐裝修做法及處理上,都表現出工匠們在遵照圣諭仿天一閣閣制的前提下,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結合皇家藏書建筑的實際需要,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的匠心匠意,這在封建時代是極為難能可貴的。
中國建筑兩三千年來都是在種種制約下發展的,基于禮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級制度,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現象,他們支配著建筑的計劃和內容、形狀和圖案。最突出的兩點:一是導致中國古代建筑類型的形制化。不同類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功能特色,而是等級形制。二是導致中國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把建筑的內容和形式看做是王朝的一種基本制度,用以表達其內容的建筑組織與程序的安排、規模組成、架間的模數、屋頂臺基的做法,以至細部結構與構造都納入等級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和程式。程式化、規范化保證了建筑體系發展的持續性。但是,這種等級制度的意識也成為建筑發展的枷鎖,使建筑設計的創新和發展受到限制,遲緩了中國建筑體系的發展。
[1]孫潤梅.中國古代圖書館建筑是中國人文關懷的集中體現——從“皇始宬”、“天一閣”圖書館建筑中看中國人文關懷 [J].晉圖學刊,2005(6) : 73-76.
[2]李曉菲.圖書館建筑造型設計的文化探究[J].同濟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1(10):5-8.
[3]王世仁.大壯制行——王世仁說古建 [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1:68.
[4]劉榕.從實測談文淵閣結構與藝術特點 [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3(3):34-47.
[5]王銘珍.皇家藏書樓——文淵閣[J].北京檔案.2004(4) : 50-52.
[6]漢寶德.中國建筑文化講座 [M].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 三聯書店,2006:120.
[7]楊栩,黃華明.建筑之琉璃瓦屋頂的色彩與構成意義初探 [J].包裝世界,2011(11):68-69.
[8]單士元.文淵閣 [J].故宮博物院院刊,1979(2) : 26-32.
[9]肖令娣.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營繕紀 [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156.
[10]梁思成 ,劉敦偵.清故宮文淵閣實測圖說[J].中國營造學社匯刊,1952(6):45-48.
[11]李允鉌.華夏意匠 [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