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秋實
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又稱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簡稱PE,是一種向特定人募集資金或者向少于200人的不特定人募集資金,以股權投資為運作方式,主要投資于非上市企業股權,以對非上市企業注入資金和管理經驗的方式,推動非上市企業價值增長,最終通過上市、并購、股權置換等方式退出的一種集合投資載體。
PE具有如下特征:
PE一般只向具有較強風險承擔能力的優質投資者募集,這些投資者除具有充裕的資金外,還具有調配多種資源的能力;PE具有嚴格的治理結構,由具有豐富投資經驗的專業人士(GP)全權負責管理,投資者(LP)一般不參與基金的運營;PE的投資周期長,屬于低流動性的投資形式,平均持有期在3年以上,在此期間必須合法、合規、合情、合理地運營;PE投資風險較大,投資回報也相對較為豐厚,以財務回報為目標,以增值服務為創造價值的主要方式。
PE起源于20世紀后半葉的美國,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僅次于銀行貸款和IPO的重要融資手段。英、美等國的PE對于GDP的貢獻已達到4%以上,而我國目前的此項指標尚低于0.5%。
PE在我國起步較晚,但過去幾年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2002年以來投資額保持快速上升趨勢,2006年起每年的PE投資額均達到超過百億美元的規模,2009年人民幣基金數量和募集金額已全面超過外資基金,中國已成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PE在我國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中也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培育了包括新浪、百度、蒙牛等在內的一批成功企業,為資本市場輸送了一批治理規范、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但現行的政策法律環境對PE的快速發展仍構成一定的制約和壁壘,相應的監管體系也尚待建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資金來源受到制約。國際上PE的主要來源多為保險資金、社保基金、企業年金、銀行等。而在我國,目前能夠直接投資于PE的資金僅限于社保基金中不超過總資產10%的部分、商業保險資金、信托集合資金、少數獲得試點資格的券商資金。我國的多數機構投資者受制于政策而無法在PE領域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是當前行業發展的一大障礙。
投資領域受到制約。由于PE及其有限合伙制的組織形式在我國尚屬新興事物,在多數法律法規中因沒有涉及而將其排除在外,導致基金無法涉足或只能通過變通的方式涉足一些投資領域,為PE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帶來較大障礙。
專業管理人才稀缺。我國PE行業的專業管理人才隊伍初具規模,目前國內較活躍的基金管理公司(如鼎暉、弘毅、同創偉業等)已近300家,基本形成了內資基金管理公司與外資基金管理公司平分秋色的局面,但具有優良歷史業績、良好品牌形象及具備大規模基金管理能力的優秀投資管理團隊稀缺,成為制約我國PE行業發展的又一瓶頸。
發展政策出臺滯后。在研究出臺有利于PE行業發展的政策保障方面,雖然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相繼出臺了系列優惠政策,但尚屬于各自為政、缺乏國家層面支持政策的階段。在PE行業法律地位不明確,缺乏統一監管的情況下,政策出臺將受到制約,勢必對行業發展造成一定影響。
行業標準尚不健全。從國際PE行業發展來看,行業規則和標準(如合格投資人制度和信息披露要求等)是保證行業規范、健康發展的必要手段。在我國,由于PE行業起步較晚、發展速度迅猛,而相應的商業誠信制度相對缺乏,導致行業標準和監管體系尚不健全,對行業的發展帶來一定隱患。
2010年8月26日,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之際,國務院正式批復《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前海規劃》),確立前海開發開放的國家定位。2011年3月,國家將前海開發正式納入“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前海作為“十二五”期間粵港澳合作重大項目。作為深化內地與港澳經濟合作的戰略平臺之一,前海的戰略定位為:現代服務業體制機制創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集聚區、香港與內地緊密合作的先導區、珠三角地區產業升級的引領區,重點發展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和其他專業服務四大產業。2012年6月,《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復》(國函[2012]58號)又明確指出,“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建設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范窗口。支持包括香港在內的外資股權投資基金在前海創新發展,積極探索外資股權投資企業在資本金結匯、投資、基金管理等方面的新模式”。
PE是全球經濟和資本市場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國資本市場中呈現起步晚、發展快、空間大的整體態勢,其對我國金融市場乃至整體經濟健康發展的戰略性作用將會進一步凸顯。因此,借助前海背靠深圳、面向香港的天然地緣優勢,憑借國家賦予前海的系列先行先試政策,探索PE在前海的創新發展模式,通過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的方式,促進PE行業的整體發展,對我國金融業的制度政策創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前海探索PE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為:借助前海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范區的重要平臺,發揮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優勢地位,借鑒香港PE行業的相關制度,在融資、投資、監管、稅收等方面實施系列先行先試政策,探索境內外資金在可監管的范圍內進行自由募集、兌換及投放等。具體思路建議如下:
創新結匯管理模式。結合前海PE發展規模,確定總體的基金管理額度,如內資PE共1000億人民幣、外資PE共100億美元,在此范圍內向相應的申請人分配具體額度。啟動初期,外資PE可根據獲批額度在前海批量結匯,逐步完善后,也可直接在香港購入人民幣后再直接以人民幣進行基金認購。內資PE如需對外投資,既可在前海購匯也可在香港直接以人民幣換取外匯。
拓寬基金投資領域。探索允許外資PE對境內企業進行股權或類股權投資,按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在現行外資準入、審批制度框架下,對設立在前海的由外資GP管理的內資PE和外資PE采取更為寬松的監管制度。對于鼓勵和允許類投資領域,對內資PE和外資PE可考慮采用豁免審批管理模式,以人民幣投資后直接履行工商登記程序;對于限制性投資領域,可考慮對由外資GP管理的內資PE和由內資GP管理的外資PE采取備案管理模式。
集聚專業人才隊伍。針對目前國內優秀PE管理團隊缺乏的局面,前海可考慮引進國際知名商學院或建立國際金融人才培訓基地,利用國際化的師資力量,培育本土的專業基金管理人才。同時,借鑒香港的稅收管理制度,對注冊在前海的PE管理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實行稅收地方財政補貼等先行先試政策,以廣泛集聚臺港澳及國際上的PE優秀管理團隊。
簡化投資審批程序。基于我國目前對內資PE境外投資的監管模式,建議對設立在前海的內資PE試行一次性審批境外投資額度的管理模式。在獲批額度內,內資PE可在香港設立投資賬戶,根據基金的內部決策程序以市場化方式自由進行投資。為確保監管水平,可要求基金管理機構定期將投資情況報相關監管部門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