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中介組織、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各類群眾團隊等新社會組織得到了蓬勃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一股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加強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的迫切需要,是規范和引導新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政治保證。
近年來,各級黨組織都很重視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在黨組織覆蓋、組織生活模式創新和服務社會管理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一)吸收成功經驗,創新黨建模式。從1990年代初以來,我們黨先后出臺多項制度規范,不斷推進新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在長期探索中,各地形成了許多有益的經驗模式。其中,北京探索和形成的“樞紐型‘3+1’模式”,組建“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黨委,負責所屬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建立黨建工作委員會、社會組織聯合黨總支、社會組織工作部門三個機構,也就是“3+1”中的“3”;建立樞紐型社會組織黨建工作例會制度,也就是“3+1”中的“1”。通過三個機構的協同運行,強化了黨建工作,逐步實現社會組織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江蘇探索形成了“雙報雙推”模式,依托于民政、工商部門在新社會組織登記年檢上的職責權限來推動黨建工作,將黨建工作與新社會組織籌建工作同步展開,民政部門和工商部門在社會組織登記申報時,要求其提交黨建工作申報材料,推動建立黨組織;兩部門在對新社會組織進行年檢時,也將黨建情況納入年檢范圍,敦促新社會組織黨組織開展活動。廣東推行“黨群工作一體化”黨建模式,堅持黨組織與群團組織建設相結合,實行黨、工、青、婦組織對應設置、人員交叉任職、工作互動。在學習各地成功經驗基礎上,廣東省佛山市積極探索建立“網絡型”黨建模式。首先是在符合單獨組建條件的社會組織中“布點”,單獨成立黨組織,實行“應建必建”。其次是“拉線”,按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要求,探索建立行業性、區域性聯合黨組織。縱向采取“1+N”(協會+會員單位)的形式,組成聯合黨組織,改變松散的組織結構現狀;橫向以區域型社會組織為紐帶,采取“1+N+1”(農村、社區、園區、商會、商圈+成員單位+黨員服務中心)的形式,組成多種類型的聯合黨組織。最后是“點線面結合”形成“網絡模型”,構建社會組織黨組織網絡,努力實現黨組織全覆蓋。
(二)創新組織生活,拓展活動形式。針對社會組織人員流動性大、思維活躍、價值觀多元的特點,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黨組織生活的新形式。一是把組織生活與業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以黨務強業務。不少黨組織把組織生活與黨員、會員單位的業務結合起來,使黨員從“要我參與”到“我要參與”轉變。二是注重現場教育,拓展組織生活空間。很多黨組織改變封閉的組織生活模式,著力組織黨員“走出去”,組織黨支部書記、黨員到現場教育基地開展黨性教育活動,以開放性的方式拓展組織生活空間,活化組織生活模式。三是雙向結合,打造組織生活特色。黨組織圍繞社會組織業務發展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組織生活,實現黨建工作和組織發展的雙向結合,做到行業需要、黨員支持、群眾擁護,開創黨建和社會組織雙發展、雙促進的良好局面。
(三)創建“服務型黨建”,拓展活動內容。積極發揮新社會組織專業技能強、群眾距離近、接觸面廣、服務鏈條多的優勢,強化服務社會功能,切實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服務社會管理的優勢。一是結對共建,強化“對點”服務。在各級黨工委的牽線搭橋下,不少社會組織黨組織與村居黨組織對點聯系,黨員與村民結對,提供專業服務。二是公共事業幫扶,強化“民生”服務。調查了解到,黨組織在慈善募捐、知識普及、設施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動地方公共事業發展。三是專業領域輔助,強化“技能”服務。調查發現,不少行業黨組織充分發揮專業技能優勢,為群眾提供專業答疑、糾紛仲裁等服務。四是人力資源支持,強化“就業”服務。一些社會組織黨組織結合成員單位和區域就業用工情況,提供大學生實習、困難優先就業、勞動技能培訓等服務,搭建起吸納專業人才就業,解決社會勞動力供需矛盾的重要平臺。
(一)新社會組織黨組織的功能定位不明確。新社會組織黨組織作為在體制外領域建立的體制內政治組織,與傳統領域的黨組織相比,存在明顯的差異,其定位也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撐。黨的十八大修改的《黨章》第三十二條明確了村、社區黨組織是“領導核心”,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黨組織是“政治核心”,對比之下,新社會組織黨組織還沒有明確的定位,目標任務較模糊,這使新社會組織黨組織開展工作缺少法律依據,理不直,氣不壯,因此,迫切需要對新社會組織中黨組織的定位進行明確。
(二)新社會組織缺乏熟練的黨務工作人才。黨組織對新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良好運營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新社會組織業主對此有著較高的認識,他們對黨建工作很重視并給予支持,還沒有建立黨組織的新社會組織業主紛紛表示要盡快建立。但調查發現,很多新社會組織對如何建立黨組織,黨組織如何開展工作,如何發揮作用等基本問題,他們都很難搞清楚,離建立黨組織的要求還很遠;有的新社會組織黨組織已建立起來,但由于缺乏有能力、有水平、懂業務的黨務工作者,黨組織活動難以開展。
(三)新社會組織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難以發揮。除了像律師協會黨委、注冊會計師協會黨委及規模較大的行業商會、地方商會等一些較成熟的新社會組織黨組織能較好地發揮作用外,很多新社會組織還沒有形成有效的黨建工作機制,普遍存在重“建黨”輕“黨建”的現象,黨組織既沒有“財權”、又沒有“用人權”,不直接參與日常經營管理,因而也就不能發揮黨組織的作用;就黨員個體而言,一些新社會組織黨員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不知道在新社會組織中如何發揮作用和體現先進性,不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四)新社會組織黨員隊伍規范管理難度大。一是黨員交叉現象給規范管理帶來困難。有些新社會組織黨員,由于其會員身份僅為兼職或業余興趣,因而屬于兩個或多個黨支部的現象比較普遍,比如,有的黨員既屬于“功能型”黨支部,又屬于“行業協會型”黨支部,甚至還屬于“聯建型”黨支部,實際處于“兩不管”狀態。二是黨員流動性大給規范管理帶來困難。由于新社會組織內容結構比較松散,工作穩定性差,因而黨員的流動性非公有制企業更大,難以對他們進行目標管理和量化考核。三是黨員身份不公開給規范管理帶來困難。新社會組織是各種價值觀的聚集地,部分黨員受到外來思潮影響,黨性觀念不強,對是否公開黨員身份抱著無所謂態度,導致隱形黨員數量不斷增加,因而不能進行規范管理。
(一)明確黨組織功能定位。根據新社會組織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所發揮的協調利益、提供服務、化解矛盾等作用,結合社會組織自身的屬性,對社會組織中黨組織的定位、功能和作用作出科學指引。社會組織中的黨組織應發揮政治引領、保障監督和戰斗堡壘作用。新社會組織黨組織要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引導和監督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密切聯系會員或職工,履行社會服務職能,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要支持社會組織及其負責人按照社會組織章程開展工作,但不領導本單位的業務工作;新社會組織黨員在攻堅克難方面要走在前面,在勞動技能、改革創新等方面樹立卓越品牌,給群眾榜樣示范。
(二)實行分類引導規范管理。對社會組織進行細化分類,明晰每一分類的組織數量、從業人員、業務范疇、黨建工作等情況,分級分類制定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規范,對律師、會計師、稅務師等行業準入條件比較嚴格、管理較為規范、專業性較強的新社會組織,依托協會進行管理,鞏固和發展行業優勢;對民辦學校、民辦醫院、專業性、學術性研究協會等專業性較強的新社會組織,由業務主管單位直接管理,幫助制定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優化資源配置,規范服務行為,做到管理公開透明;對社區公共服務機構、社會團體、公益組織等新社會組織,由屬地黨組織進行管理,開展各類社區服務,社會公益和群眾文體活動,推動社會公益事業健康發展。
(三)創新黨組織活動載體和黨建工作方法。新社會組織黨組織活動要與新社會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根據不各行業的特點,積極開展各類主題實踐活動,使黨建工作成為一項日常性、經常性的活動。建立一批“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示范點,力爭在黨建工作標準化、鎮街黨組織架構、外籍地黨員管理、黨員關愛機制、黨員積分制等領域積累工作經驗,以便進一步推廣。充分發揮社會組織黨組織的工作積極性,通過開展評選示范點、評選黨員示范崗、評選優秀書記項目等活動,鼓勵黨組織勇于嘗試,探索黨建工作新方法。
(五)建立健全黨建工作機制。新社會組織領域新,黨建工作相對薄弱,要注重從實際出發,大膽創新,構建起黨建工作的新機制。一是建立健全源頭管理機制。民政部門在為新社會組織辦理注冊登記和年檢手續時,應要求其填報負責人及員工的政治面貌和黨的工作的有關情況,并定期向同級黨委組織部門反映,從源頭上督促新社會組織及時建立黨的組織。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黨務干部輸送機制。市區鎮(街)組織部門要定期對新社會組織黨務工作者進行培訓,各級黨組織派干部擔任或兼任新社會組織黨組織負責人,領導或指導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對還沒有建立黨組織的新社會組織,區或鎮(街)組織部門派遣黨建指導員進行指導,讓他們盡快地建立黨組織。三建立健全新社會組織業主教育引導機制。通過教育引導,提高業主對建立黨組織的認識,在尊重新社會組織自治性的基礎上,加強溝通和說服工作,爭取業主對黨建工作的配合和支持。四是建立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按照“財政撥一點、黨費給一點和黨員捐一點”的原則,建立財政補貼為主,其他來源為輔的黨建工作經費保障制度,推動黨建工作順利開展。
[1]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陳家喜.我國新社會組織黨建:模式、困境與方向[J].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2(2).
[3]石國亮,廖鴻.社會組織黨建的現狀、難題與對策——基于一項全國性調查的深入分析[J].長春:長白學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