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征 劉 鋒 韓小騰
(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642)
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大學生在校學習的第二課堂,是體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三育人”理念的重要場所。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圖書館館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早在1985年,國家教委就要求高校“在新生入學時進行圖書館利用方法的教育”,而傳統的偏重于紙質文獻檢索和利用的新生入館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大學生對圖書館資源利用的需求[1]。數字環境下,面對海量的文獻資源,如何提高館藏利用率,如何培養大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如何推進在校生的信息素質教育,成為高校圖書館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入館教育是新生認識、了解和利用高校圖書館的第一步,是圖書館進行形象宣傳的有效途徑,是培養新生的信息意識和信息素質的良好開端,對于培養新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高新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發掘新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2]。
首先,近年來各高校均加大了圖書館的建設力度,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不斷豐富,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不斷增加,如原文傳遞、查引查收、專題檢索和科技查新等,服務形式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如虛擬咨詢系統、聯機公共目錄查詢系統(OPAC)、網絡電子資源檢索平臺、網上學習平臺等,這對大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和信息能力成為提高高校圖書館利用效率的內在要求。其次,由于新生對于高校圖書館的認識錯位,忽視了圖書館對專業學習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入館教育成為高校圖書館進行形象宣傳的重要手段,對于消除新生對圖書館的陌生感具有重要作用。最后,入館教育是圖書館庫室期刊、書籍正常流通和閱覽環境安靜有序的有力保障。新生通過學習借閱規則,能夠自覺維護圖書館的良好秩序,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共同創建文明、安靜、和諧的閱讀環境。
總之,新生入館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信息素質的內在需求,是圖書館進行形象宣傳的重要途徑,是高校形成良好學習和科研風氣的有效手段,對于新生了解圖書館,消除新生對圖書館的陌生感,克服新生利用圖書館時的畏懼和畏難心理,增強新生利用圖書館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都具有重要作用[3]。
目前,大部分高校圖書館均開展了針對新生的入館教育,但新生入館教育的形式陳舊,缺乏創新。傳統的入館教育模式主要側重于圖書館概況、紙質文獻檢索和利用等基本知識。通過傳統的入館教育,新生能夠基本了解圖書館庫室位置、館藏數量、圖書的檢索方法、借閱規則和開放時間等相關信息。但是近年來,一方面由于高校不斷擴招,新生人數不斷增多;另一方面由于圖書館數字館藏建設的不斷完善以及服務形式和方法的多樣化,傳統的新生入館教育模式與數字環境下新生信息素質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2.2.1 入館教育時間不足,內容單一
傳統的圖書館入館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資料宣傳、專題講座和實地參觀3部分,總培訓時間在1小時左右。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館藏、庫室介紹、圖書檢索和借閱規則等,缺乏針對電子資源檢索和使用方法的內容,教育內容單一化、教條化、形式化問題嚴重。同時,有限的培訓時間也嚴重限制了入館教育培訓內容的深入和擴展[4]。
2.2.2 入館教育人數眾多,針對性不強
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各個高校的新生人數不斷增加,圖書館的入館教育工作壓力也日益增大。由于新生人數眾多,而入館教育的師資不足,再加上缺少專門的入館教育場地,致使新生入館教育多采用幾十人甚至數百人集中培訓的方式,教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千篇一律,難以結合學生所學專業開展針對性強、專業知識豐富的新生培訓,使入館教育陷入人數多、內容少、效果差的惡性循環。
2.2.3 入館教育培訓資源有限,影響教育質量
高校圖書館經費緊張,沒有設置入館教育專項經費,致使培訓場地、培訓師資和培訓資料匱乏,嚴重影響入館教育的質量。培訓資料多以紙質資料為主,電子資源為輔,內容簡單,形式單一,難以激發新生的學習興趣。
2.2.4 入館教育缺乏互動,學生參與意識不強
入館教育多采用授課方式,以館員講授為主,學生提問為輔,在圖書借閱和電子文獻檢索與利用等環節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現場演示與訓練的環節更加有限,學生一味被動接受,直接影響入館教育的培訓效果。由于缺少宣傳,學生對圖書館認識不足,致使學生參與入館教育的意識不強,對入館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直接影響入館教育的效果。另外,入館教育缺乏相應的制約措施,許多新生采取逃避或應付的態度,不能保證新生入館教育的人數與質量。
高校圖書館對新生入館教育要進行正確的定位,明確教育目標,轉變教育理念,改革傳統的內容單一、講授為主、缺乏互動的教育方法,建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互動性強的新模式。將新生培訓作為文獻檢索教學的起步課程,注重信息素質和信息獲取能力的培養,提高新生利用圖書館的興趣,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信息道德文明,為新生在校期間充分利用好圖書館的各項資源和服務奠定良好基礎。
新生入館教育要充分展現高校圖書館的資源與特色,充分展示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和數字存儲技術不斷發展給圖書館信息獲取與服務方面帶來的變革,全面介紹現代高校圖書館文獻借閱與閱讀、電子資源的檢索與利用、參考咨詢與用戶培訓以及查引查收與文獻傳遞等服務內容。因此,新生入館教育要在傳統模式上加以完善和補充,利用圖書館先進的設備與豐富的館藏,融合豐富的教育素材和培訓內容,構建科學的培訓體系和培訓方法,組建經驗豐富的館員培訓隊伍,為新生在今后的大學生活中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進行學習和科研奠定良好基礎。
3.3.1 加強培訓隊伍的建設
高校圖書館應成立入館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新生入館教育工作指導方案》的制定與修訂以及入館教育培訓人員的篩選、培訓和考核工作。在進行入館教育的過程中,培訓隊伍不僅應包括圖書館員,更應充分鼓勵學生協助館員進行入館教育,這會使溝通更加順暢,更有利于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入館教育。
定期開展相關培訓,提高培訓隊伍的整體素質。深入學習圖書借閱、文獻檢索與利用、參考咨詢、用戶培訓、查引查收和文獻傳遞等各種不同的圖書館服務形式,形成統一的多媒體培訓課件和講稿。同時,利用培訓人員的專業背景,針對新生的專業,結合館藏資源,開展特色入館教育。根據專業不同,推廣相關專業數據庫和特色資源的檢索與利用,提高圖書館整體館藏的利用效率。
3.3.2 促進培訓內容的豐富
根據新生的專業差異,豐富和完善入館教育的培訓內容。培訓內容要包括圖書館新生手冊、圖書館服務指南、圖書館電子資源導航、中外文電子數據庫使用教程、多媒體培訓課件和圖書館形象宣傳片等。圖書館新生手冊主要介紹圖書館開放時間、機構設置、館藏分布、庫室介紹和圖書借閱規則等基本知識;圖書館服務指南主要涉及原文傳遞、查引查收、專題檢索和科技查新等圖書館服務的內容、規章及工作流程等;圖書館電子資源導航主要包括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學術報告、多媒體學習資源和網上考試模擬平臺等電子館藏資源的介紹;中外文電子數據庫使用教程主要是針對圖書館引進的一系列數據庫進行分析和整理,以幫助不同專業的新生選擇適合自己專業的電子數據庫,提高學生的檢索效率;多媒體培訓課件和圖書館形象宣傳片是圖書館專門為新生入館教育制作的多媒體資料,能夠形象生動地介紹新生利用圖書館的注意事項,并且可以在圖書館主頁設置下載鏈接,供新生隨時隨地下載學習[5]。
3.3.3 推進培訓形式的創新
新生入館教育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及網絡信息技術,開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訓模式。一方面,利用傳統的紙本資料和集中培訓的形式,對新生開展基礎的圖書館教育;另一方面,充分開拓多媒體課件、電子書、視頻以及電子數據庫的教育功能,培養數字環境下新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在圖書館主頁開辟新生專欄,建立圖書館新生論壇,利用虛擬參考咨詢平臺,通過實時咨詢和表單咨詢等形式及時解決新生提出的問題,同時集中新生提出的問題,建立新生知識庫,形成入館教育的長效機制。總之,入館教育要紙本書與電子書相結合,講授與互動相結合,學習與實操相結合,注重新生信息意識和信息獲取能力的培養。
高校圖書館入館教育是一項系統育人工程,是新時期高校圖書館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工作者應以“讀者為本”,轉變培訓理念,豐富培訓內容,創新培訓形式,積極構建高校圖書館入館教育的新模式。
[1]周泉.入館教育——高校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的第一步[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27):68-70.
[2] 王倩,劉翔,黃志強.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平臺的研究和建設[J].圖書館學研究,2010(4):18-21.
[3] 曹福勇,蔣嘯南.高校圖書館新生培訓效果調查及培訓模式創新——以中山大學東校區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0(12):85-88.
[4] 趙莉.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的新生培訓工作[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2):82-83.
[5]謝原,李佰科.高校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網絡化實踐——以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1(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