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穎
(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34)
李 穎 女,1968年生。本科學歷,副研究館員,流通部主任。
圖書漂流活動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歐洲,該活動是指書友將自己不再閱讀的書貼上特定的標簽投放到公共場所,如公園的長凳上,無償地提供給拾取到的人閱讀。拾取的人閱讀之后,根據標簽提示,再以相同的方式將該書投放到公共環境中去。圖書漂流活動在我國始于2004年,起初的目標是為山區、學校、民工集中的社區和東海艦隊歸屬的海島。后來隨著一批由機構、團體組織或個人成立的依托于“圖書漂流網”進行圖書傳遞的圖書漂流站在我國各地爭先出現,各種形式和內容的圖書漂流活動接連不斷地開展起來。近年來,此項活動在高校圖書館也日趨盛行,但是從過去幾年高校圖書館開展的圖書漂流情況來看,參與人數不多,號召力不強,活動持續性差,回漂率不高,舉辦之后不了了之,活動效果不佳。筆者認為高校圖書館若想長期持續有效地開展圖書漂流,還需要從本館的實際出發,廣泛吸納社會各界成功開展圖書漂流的經驗,因地制宜,為其創建相對穩定的漂流平臺,才不失為明智之舉。
圖書漂流最早出現在我國是在2004年,由春風出版社將3本當時非常熱銷的圖書進行放漂,之后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連續幾年,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陸續開展了此項活動,并作為一項以信息共享為目的的公共文化事業發展起來。一般由政府部門、媒體及大型企業等相關機構主導,投入圖書讓其漂入市民中間,影響面廣,靈活性強,能拓展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目的是倡導閱讀,提高居民整體素質,提升文化形象,活動均帶有強烈的公益色彩。而高校圖書館雖然服務宗旨是為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但我國大學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基本上是本校師生,學校與學校之間還是通過館際互借的方式,根本不對公眾開放。盡管近年來,大學圖書館應該向公眾開放的呼聲日趨高漲,但也只聞其聲,未見行動。這種自我封閉的服務方式決定了它實行圖書漂流活動只能局限于同校園內,與社會隔離,缺乏對外交流,圖書漂流投放量小,速度慢,沒有形成一定規模,覆蓋面不大,不能充分體現其公益目的。
圖書漂流的前提條件是要有足夠的具有大量內容和用戶針對性強的好書。目前社會上實行圖書漂流的文獻來源主要依靠的是新華書店、相關文化部門、報紙、大型企業、本地論壇等,內容廣泛,品種齊全,投放量大。這些企業或發起者不過分追求圖書回漂率,都是希望通過圖書漂流活動來推廣圖書漂流的概念,提升自己企業的品牌或產品的知名度。國內許多成功的圖書漂流活動經驗證明,這種方式不僅為讀者提供了新鮮的、時尚的閱讀方式,還為主辦方或發起者帶來了良好的效益,實現了主辦方與讀者的互利雙贏。而高校圖書館用于漂流的書源大部分來自于在校學生及大四畢業生的捐贈,書的種類少,基本上是考級用書或是專業性強的圖書。圖書質量不高,時效性差。偶爾有知名人士或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的校友捐贈圖書,量也不會很大,圖書館還要將其中有價值的圖書進行收藏。而館藏文獻主要是由校財政撥款購買,是學校的固定資產。如果將館藏文獻進行漂流,不僅會造成固定資產的流失,而且很難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圖書利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科學的管理才能保證此項工作的持續發展。高校圖書館如果把圖書漂流活動作為日常工作,那就需要圖書館員全程跟進,設立常規漂流點,由專人負責征集圖書,定期向漂流點投放圖書,建立健全的圖書漂流機制,公示借閱時間,做好登記與統計工作。這就需要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以目前高校圖書館的發展現狀來看,若想長期持續地達到有效的圖書漂流,還需要通過書友會或其他社會活動,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漂流平臺。幾年來,各大學圖書館都以世界讀書日為契機,每年舉辦一次不同主題的圖書漂流活動。基本上都是階段性的,沒有形成規模,倡導的主題也不鮮明,不能提供校園精品,更別說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從各高校開展此項活動反饋的信息來看,好的有利用價值的圖書,只有“漂”出,不見回“流”,回漂率很低,高的也只有20%~25%,有的甚至無一本“漂”回,舊的利用率不高的圖書,根本就漂不出去,遠未達到預期目的,致使圖書漂流流于形式。
針對現代社會而言,大學生迫于未來工作和生存的壓力,閱讀需求和閱讀行為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讀者對閱讀內容的偏好、對閱讀方式的選擇多元化,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從專業書籍到職場指南,從言情小說到經典武俠,從世界名著到漫畫,從科普文章到冷笑話精選,無所不獵。而館藏資源的日趨豐富以及網頁閱讀、手機、電紙書、平板電腦等多種渠道組成的云,更新快,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完備性和真實性,傳播速度快,獲取方法簡捷,可以極大地滿足各類讀者的閱讀需求,圖書漂流活動很難引起廣大師生讀者的參與興趣。
很多高校圖書館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目的是想通過此活動讓讀者更多地接近圖書,養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使校園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提升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推進優良校風、學風的形成。這點毋庸置疑,但它并非圖書館開展讀者思想道德教育的唯一途徑。高校圖書館開展讀者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豐富館藏文獻資源,提高文獻資源的質量,打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為師生提供人性化的學習環境和更自由的閱讀空間;利用櫥窗、展板、懸掛電視等方式開辟信息窗口,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還可以利用報告廳、展覽廳、閱覽室、自習室等,為大學生在思想、藝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提供場所,同時利用這些條件,可以合理地安排一些學生論壇和學術報告,吸引學生參加這些活動,逐漸形成一種研究政策、研究理念問題的氛圍。把好新生入館教育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培養讀者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些手段都融會貫通在圖書館的日常工作之中,讀者會耳濡目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圖書漂流的目的在于促進文獻資源的共享和提高圖書的利用率。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都采用了“大流通”這樣一種新型的圖書館流通服務模式,這種一站式完全開放的服務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書為本”轉向“以人為本”的辦館理念。讀者可以自由進入各閱覽室,并利用室內的各種文獻。圖書館可以利用這種新的服務模式,從思想上、觀念上、方式方法上引導廣大師生員工養成讀書愛書的好習慣,樹立一種圖書共享的理念,宣傳文明的讀書方式,有意培養讀者的公共意識。
開展圖書漂流活動就要有足夠的書源,高校館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圖書漂流的實質、內涵、意義和方法,倡導并鼓勵師生奉獻愛心,獻出自己認為健康有益的圖書,積極參與圖書漂流。還可以結合世界讀書日、讀書文化節、圖書館服務宣傳周等活動,與出版社、書店、校友及社會有識之士建立聯系,適時舉辦募捐活動,提高社會影響力,使圖書捐贈長期化、制度化,保證有穩定的圖書來源,才能使圖書漂流活動良性循環。
高校圖書館要想長期有效地開展圖書漂流活動,孤軍作戰是行不通的,必須得到學校各個部門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個由團委、教務、學生會及各院系資料室等多方面組成的機構,主要負責圖書漂流的策劃、組織和協調。既有分工又有協作,這是高校館圖書漂流活動正常進行的組織保證。
針對現在讀者閱讀方式選擇的多樣化及讀者閱讀興趣的偏好,圖書館可以借助現代的通訊工具:移動手機圖書館、QQ、E-mail郵箱、微博留言等方式,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其參與到圖漂活動中來。
高校館作為學校圖書漂流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要從本館的實際出發,在館內設定好中心站點,設置漂流書架或書臺,登記用的筆、本等基本設施。各院系資料室也要設定自己的漂流站點。由校圖書館制定統一的漂流規則,給予各分站點支持與指導,安排學生社團如讀者協會、書悅會、助學中心、實踐社團等組織負責管理,為圖書漂流提供必要的條件,保證圖書漂流活動可持續發展。
[1]曾蘇.圖書漂流在我國的發展[J].情報資料工作,2007(3).
[2]孫會清.高校圖書館開展“圖書漂流”活動的意義和途徑[J].圖書館學研究,2007(10).
[3]常忠民.圖書漂流給一位高校圖書館工作者帶來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2(2).
[4]郭芹,羅燕.安徽省圖書漂流活動現狀及發展策略探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11(5).
[5]陳玲.淺談高校圖書漂流活動的開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1(25).
[6]馬一萍,費沖.“愛心漂流書庫”的運作與影響[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