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斌
(江漢大學圖書館,湖北 武漢 430056)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多媒體技術以及Web技術的發展,門戶(Portal)已成為很多行業經常被提及的概念之一。大學校園門戶、數字圖書館門戶、企業信息門戶等逐步產生并且被人們接受。而信息門戶相關技術在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應用,就是數字圖書館門戶。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各種媒介終端(包括Pad、手機、筆記本、臺式機)遠程訪問圖書館的資源,這些用戶往往通過一個友好的界面去無縫地訪問數字圖書館所有的信息資源和服務。目前,歐美一些國家的數字圖書館門戶已經成功運行,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CALIS)在2002年也把數字圖書館門戶納入到數字圖書館建設的總體規劃當中[1]。
最大程度上利用Web環境,打破傳統的信息服務模式,在互聯網上建立具有本館特色的門戶網站以及為各類型用戶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是高校圖書館在新時期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計算機網絡主動使信息服務面向全校、面向地區,建立圖書館具有鮮明特色的門戶網站已成為衡量新時期數字圖書館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
從實質上講,門戶網站的出現是計算機技術,包括數據庫技術、智能技術、信息檢索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推送技術等綜合利用的結果。數字圖書館門戶的實質是一個用戶用來進行Web內容存取的信息網關。它是一個具備用戶身份識別,并根據用戶特征提供簡單、直覺、個性化以及用戶定制的Web服務系統。通過門戶,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興趣方便地存取數字圖書館門戶中的數字資源內容,使用數字圖書館的服務。數字圖書館專業信息門戶依托實體圖書館,注重專業特色[2]。數字圖書館門戶要想擁有眾多的用戶和求得自身的長遠發展,必須遵循特色化,首先確定自己的資源特色,并在確定特色范圍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獨特性、全面性。
數字圖書館門戶服務器可以通過瀏覽器及其他客戶端設備訪問,門戶服務器對用戶進行身份認證及識別之后,便可提供動態或靜態的信息服務。門戶包含的內容可以是不同格式的數字化資源(如電子期刊、電子圖書、數據庫、全文、Web站點、圖像、音視頻等),這些數字化資源以及門戶服務器后臺所有的數字圖書館應用或服務,可根據相應的規則向該用戶提供類似“一站式”的服務[3]。
重點高校圖書館門戶系統設計思想是“教師和學生用戶自我定制,學科館員代為檢索與自主檢索相結合,檢索結果個性化主動推送”。圍繞這一主題思想,本門戶系統分為以下4個子系統:學術信息資源一站式檢索系統、學科化信息服務系統、MyLibrary個性化互動服務系統、學術信息資源使用評價統計分析決策系統。
由于數字圖書館及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圖書館擁有了海量的學術信息資源,這些數字信息資源的來源越來越廣泛,包括本館館藏聯合目錄、特色數據庫、隨書光盤聯合系統、購買的商業電子資源(如超星電子書、中國知網CNKI、萬方學位論文、維普期刊數據庫、新東方網絡課程、Elsevier、EBSCO電子期刊等等)、互聯網資源;種類越來越豐富,形式如統一整合電子圖書、數字期刊、會議論文、各類專題數據庫[4]。這些海量的數字信息資源構成了一個大型的、分布式的異構信息資源庫。但是由于不同異構的資源分布在不同的電子資源數據庫中使得數據的組織、管理形式以及在不同來源數據庫或文件中的數據存儲格式各不相同,加上各自有著不同的硬件平臺、不同的網絡環境形成了復雜的異構環境,使得這些異構資源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在各個異構資源之間數據交流和數據共享成為嚴重的問題。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對各種信息資源進行組織,屏蔽不同的信息資源之間的異構性,解決異構電子資源的整合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圖書館門戶系統研究中的一個熱點。
構建學術信息資源一站式檢索系統就是對本館的各類電子資源(包括購買的資源、自建的資源、網上免費資源等)進行統一元數據倉儲和篇級整合,并且通過一個Web檢索平臺進行發布和檢索,該一站式檢索具有通用的開放的接口標準,方便以后能夠擴展。用戶在圖書館檢索電子數據庫時只需要登錄該平臺,就可以實現一次檢索即得到所購買的所有電子數據庫的信息。本系統具有學術全文動態掛接功能,支持各種類型版本電子資源數據庫,當電子資源數據庫平臺及鏈接變動時,可以實施快速的更新服務。最終實現針對分布異構電子資源的整合檢索和獲取目標信息的無縫鏈接。
重點高校圖書館進行學科化信息服務的對象主要有3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大學生,重點高校的大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他們對信息資源的需求程度也遠遠高于地方高校,但是他們的信息獲取能力、辨別能力不高。第二種類型是研究生、博士生、青年教師,他們的信息需求比本科生要多、要專,需要與本學科、研究項目、研究課題相關聯。第三種類型是學校重點學科帶頭人、博導、院士等,他們站在學科研究的前沿,引領著學科的發展方向,國內外相關學科、研究課題的發展動態和最新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對他們尤為重要。針對重點高校以上3類用戶的不同特點,圖書館開展學科化信息服務包括基礎層次的學科化服務和高層次的學科化服務。
包括新生入館教育、信息素養教育、文獻信息代查代檢、文獻咨詢解答、建立網上社區等。新生入館教育是重點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的一項首要任務,因為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新生對于如何利用圖書館獲得有用的網絡信息非常陌生。同時網絡信息的獲取,要求用戶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應用能力,掌握從網上獲取信息的技術,掌握各種數據庫的使用方法。但絕大多數新生對于網絡知識了解不多,尤其是目前數據庫眾多,使用方法不一,又多是近年來集中購買,使學生一時難以適應新的網絡環境。用戶遇到的許多問題都是共性的,因此圖書館信息服務部門需要開展主動的用戶教育服務,其中包括新生入館教育以及信息素養教育。
網絡社區由社會化網絡軟件(SocialNetwork Service,SNS)構建而成,主要為用戶、館員提供一個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幫助用戶結識朋友的朋友,建立網絡人際關系圈。用戶在網絡社區中可發布文本、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與其他用戶共享。在共享中,用戶可找到興趣相同的人,形成自己的“人際網絡”。用戶還可以利用IM、QQ等進行直接對話,與朋友探討、聊天,使用戶既能夯實原有的人際關系又能拓展新的人際關系。
包括大學課程咨詢、各類課題跟蹤、科技查新、論文收錄引用查詢、建立重點學科學者群,建立項目申報綜合分析數據庫、虛擬參考咨詢等。
大學課程咨詢是學科館員針對所負責學科,為教師提供教學所需課程資源,并為學生提供課程學習資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該課程,這有助于節省教師收集資料的時間,對其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
各類課題跟蹤包括學科館員積極與各系及科研處合作,了解學校科研立項情況,深入到院系,從課題立項準備、中期研究到結題總結等不同階段,提供相應的文獻信息服務,協助所負責學科的科研項目順利完成。深入了解他們的需求,主動為其提供該領域的前沿動態和最新發展資料、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及成果報告,尤其是通過了解課題的立項、進展情況,主動跟蹤課題的需要,設計定題服務方案,制定檢索策略,建立定期服務數據庫,并利用推送技術,隨時向讀者推送選定的數據等知識信息,直至課題的成果鑒定結束為止。
學科館員還負責科技查新、協助專利申請辦理,減少研究者的盲目性,提高立項和新產品研發的成功率,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保證技術引進合理、合格。
重點高校圖書館在進行學科化信息服務過程中,可以由負責重點學科的學科館員建立學者群動態及評估,由學科館員匯集他們的學術成果,并給出這些人物定量及定性的評價指標,可以為用戶完整、系統、及時鎖定、跟蹤“學者群”內的新動向、新成果,使研究人員保持全面、新穎的視野,不斷調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形成自己的研究特點和優勢,并與時俱進地和群內人物保持高水平的學術交流。群內人物可依據評價指標動態調整。
學科館員還要建立項目申報綜合分析數據庫。該數據庫全面搜集、系統整理了國家及省市科研規劃、項目內容、經費、申報有關信息,并與各項目的項目團隊、研究進展和成果信息鏈接起來,建成了一個動態更新的“項目申報綜合分析數據庫”。用戶可以對所關心的項目進行跟蹤分析。包括新項目申報、在研項目跟蹤、完成項目跟蹤。
虛擬參考咨詢可以充分利用Web2.0技術,其中包括Blog咨詢和維基參考(WikiRef)。Blog咨詢是讓用戶隨時在Blog上提出咨詢問題,館員可同步或異步地以評論方式加以解答,或者將問題收集整理,以專題形式公布咨詢答案。維基參考可將收集的咨詢問題以主題形式聚類并發布在維基上,讓熟知這些主題的用戶和學科館員共同編輯答案。
個性化互動服務包括3個層次的內容:服務時間和空間上的個性化,在用戶希望的時間和希望的地點得到服務;服務方式的個性化,能根據用戶個人愛好或特點來開展服務;服務內容的個性化,所提供的服務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取所需,各得其所[5]。
該服務系統能夠為注冊用戶提供多種個性化服務,其中包括:個人借還書信息RSS服務定制、個人電子書架、我的數據庫、我的電子期刊、個人檢索歷史、定制Alert服務——即系統定期把最新檢索結果發送到用戶郵箱等。
圖書館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制定個性化檢索策略,并運用智能代理技術,自主進行信息查詢、篩選、管理等,讓他們隨時隨地獲取自己定制的知識信息。
我們可以把信息推送服務分為兩種:一種是全自動推送服務,由計算機智能軟件(Agent)完成,智能軟件Agent是自主完成一組操作的軟件實體,Agent在不斷與用戶交互過程中不僅可以幫助讀者在檢索時減少不必要網頁的出現,而且還可以通過讀者對搜索結果的滿意程度推測讀者的意圖,自覺調整搜索策略,形成讀者所需要的反映讀者個性的系統功能和界面顯示。智能Agent軟件在個性化互動服務中主要完成3個過程:獲取用戶的信息需求、自動檢索信息以及檢索結果信息的推送。Agent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選擇,在互聯網上搜索過濾,從網絡信息源中收集、加工信息,通過固定頻道頁面把用戶感興趣的信息直接發送給用戶,使用戶不必訪問相關的站點就能獲取最新信息,能夠提高用戶的檢索效率及檢全率。當用戶的檢索請求暫時無法滿足時,交由Agent來處理,條件滿足時及時回饋給用戶,從而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務。
另一種是通過E-mail信箱,并由學科館員參與的信息推送服務。推送服務的基本過程如下:首先是由用戶在個性化互動服務系統中錄入自己的信息資源需要,這包括用戶個人信息、用戶感興趣的信息主題等。然后根據用戶信息需求特點,由學科館員在網上進行有效的搜索。最后定期或者不定期將有關信息推送到用戶計算機上。這種信息服務方式由原來的被動服務轉變成主動服務,即改“人找信息”為“信息找人”,以幫助用戶高效率地發掘有價值的信息。
隨著高校圖書館學術信息資源館藏的逐年增加,學術資源館藏工作發展的核心已經從最開始的資源引進轉向有效的資源使用評價。圖書館學術信息資源使用評價及統計數據是評價高校圖書館館藏和服務質量及效益的基礎。它能夠幫助高校圖書館制定合理的學術信息資源宣傳推廣與用戶培訓計劃,從而使學術信息資源成本效益最大化[6]。對于高校圖書館來說,如何有效利用評價及統計數據,分析統計數據,制定館藏發展和服務決策是一個全新的、重要的任務。高校圖書館應將學術信息資源評價和統計工作作為一項常規工作開展起來,并建立完善的年度數據分析評估機制。
“讀者至上,服務第一”是高校圖書館的核心價值理念,和用戶滿意度的理念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從根本上來說,只有滿足用戶的需求、愿望和利益,圖書館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對學術信息資源的使用評價離不開服務目標用戶的配合。首先通過用戶使用調查,用戶把他們對學術信息資源和服務的切身的、真實的自身感受表達了出來,對高校圖書館的工作進行主觀的評價,這些信息對學術信息資源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調查,高校圖書館可以及時了解不同層次用戶的多元化、個性化的學術信息資源需求,可以更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提供更加優質的、快捷的資源和服務,這是高校圖書館服務的目標,也能最好地體現高校圖書館工作效益。
該系統主要用來對圖書館各類數字化、電子化資源進行統計(訪問量/下載量/借閱量/等等),并(按小時/天/星期/月/年)提供各類圖型數據,自動生成相關時間單位的報表。最后利用分析系統來作出分析判斷,幫助圖書館合理調配資源,提高服務效率。
[1] 肖瓏,張春紅,廖三三.數字圖書館門戶的構建與服務[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4):41-48.
[2] 姜愛蓉,黃美君,竇天芳.數字資源整合與信息門戶建設——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6(11):2-6.
[3] 劉記,李鵬云.論數字圖書館門戶建設[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6(3):328-331.
[4] 田紅梅,王素青.構建圖書館學科知識服務的門戶體系[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1):87-89.
[5]張妍妍,劉波.基于個性化服務的圖書館資源組織模式——圖書館知識門戶的提出與構想[J].情報雜志,2008(10):155-158.
[6] 曾爾雷.電子資源使用統計的應用實例研究[J].情報雜志,2007(6):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