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江
(河北聯合大學圖書館,河北 唐山 063000)
廖志江 男,1968年生。碩士,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技術、知識管理。
區域創新系統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保持區域科技、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1992年英國卡迪里大學的庫克(Philip Cooke)對區域創新系統給出了較全面的定義,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在地理上存在分工、相互關聯的生產企業、研究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等構成的區域性組織體系,其主要功能是推動區域內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其根本任務是要將技術創新內化為區域經濟增長的自變量,促進區域內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增長[1]。創新是區域創新系統的核心內容,信息在創新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創新從其創新思想的形成到項目的實施,再到創新成果的最終轉移,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服務的支持與保障。信息服務影響創新的速度、質量和成效,進而影響創新的成敗。因此,加強區域創新系統的信息服務研究,特別是探討整合區域內信息資源與服務,構建面向本地區創新發展的區域信息集成保障系統已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從現有研究文獻看,學者們的研究多從宏觀和微觀層次出發,集中于創新型國家的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與保障體系的研究以及企業技術創新信息服務的研究,而從中觀層次出發,對區域創新發展背景下區域信息服務的研究還較為缺乏。因此,筆者擬在引入集群式信息服務的基礎上,對區域創新系統中信息服務問題進行分析,探討區域創新系統中創新主體的信息需求,構建集成式信息服務體系。
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區域內每個創新主體及其支撐機構組成的有機整體。一般來講,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創新主體主要包括企業、大學與科研機構、政府和中介機構等。
企業是物質產品的生產者、技術創新和知識應用的主體,企業創新發展要符合區域創新發展的總目標,其創新活動所需的信息具有前沿性、預測性和及時性等特點,信息需求類型主要包括市場信息、技術信息、競爭信息、人才信息、政策信息和管理信息等。一般情況下,企業創新過程包括創新決策論證、創新實施、創新成果市場化3個階段。創新的實質就是利用新信息整合創新資源的過程,因此在創新的每一階段都需要全面準確的信息支持。
創新決策論證階段。在創新決策階段,企業需要慎重考慮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創新機會等因素,不僅需要掌握自身情況,衡量企業自身的實力,還要依據市場需求、國家政策、科技動態、競爭對手等信息進行充分的論證,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制定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的創新戰略[2]。這一階段信息需求主要包括:市場調查信息、科技動態信息、競爭信息、政策法規信息、資金信息。
創新實施階段。這一階段即企業的創新研發階段,企業要進行新的產品工藝或新的方法技術的開發,研制出新產品。創新實施階段也是科研成果產生的環節,該階段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科技信息、人才信息、產品工藝信息及資源所有者信息。
創新成果的商業化階段。這一階段企業要探索創新成果的市場接受度,根據市場反饋信息不斷改進產品工藝細節,完善產品質量,最終將新產品推向市場并為用戶逐漸接受,實現創新成果的市場價值。該階段企業不僅要充分掌握相關的市場信息,還要掌握相關的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信息,其信息需求主要內容包括消費心理、消費偏好、同類產品的最新技術進展、試銷情況及客戶反饋信息等。
大學與科研機構是知識創新的主體。在區域創新系統中,大學和科研機構作為知識和技術的重要供給者,直接參與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是科學知識以及科技勞動力生產的源泉。高校科研人員對信息咨詢服務的需求主要是針對高校科研和教學,以學校重點學科的科研課題為中心開展的相關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同時,隨著高校與企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建立及產學研合作的深入,高校的科研項目更加符合區域創新發展的需要,信息需求范圍也逐步擴大到項目、工程及技術的各個方面。科研機構對信息服務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對專業領域理論與實踐創新的每個環節上,包括基礎研究領域的信息服務需求、技術與理論應用領域的信息服務需求等。另一方面,科研機構是產品技術研發的重要陣地,其相關技術的市場化也需要相應的信息服務提供市場與企業信息,以實現其向生產力的轉化等。
在區域創新系統中,政府的作用就在于營造區域內的創新環境,改善整個創新系統的運行,增強區域內的信任度,減少創新系統形成過程的障礙。政府一方面要通過改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來營造創新的硬環境,直接資助促進區域創新系統發展的公益性或基礎性較強的研究項目,另一方面還要發揮在區域內政策實施和制度安排方面的相應作用,為區域創新系統內各主體高效的互動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和服務的軟環境。政府部門對信息的需求主要是集中于專家在相關領域的智囊咨詢、決策前文獻調研或對市場、企業、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的相關調查,以及對國家行政政策信息、經濟政策信息和行業動態信息的了解與掌握,從而為出臺相應的政策提供客觀調查數據。此外,政府在制度創新過程中的信息需求還體現在需求層次上的不同,有時更需要經過加工、整理、歸納與分析整合后的綜合信息。
中介服務機構是聯結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動與企業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活動的紐帶和橋梁,是知識傳播的主體。研究表明,區域創新系統需要有一個龐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這個服務體系是由服務于技術創新的各類中介機構組合而成的。中介服務機構一般包括半官方性質的企業聯盟、行業協會、商會、創業中心和各種服務中心等。和政府一樣,中介機構本身并不直接參與技術創新,但卻為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起著重要的輔助和促進作用。這些服務機構具有市場的靈活性和公共服務性,不僅可以有效協調與規范企業的市場行為,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不斷幫助政府部門和市場激活資源,進而增強區域創新的活力。其信息需求表現為:一方面要不斷地獲取創新者的最新創新信息,準確掌握當前知識、技術創新的狀況,包括創新的前沿信息、動態信息、待轉讓的技術創新成果、新產品、新工藝和專利等信息;另一方面則要了解需求方對創新信息的需求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將科技創新信息傳遞給信息需求主體并提供相應的服務。
集群,是指互補共生的、具有共同屬性的一類(一種)事物的集合。集群式信息服務是一個全新的理論概念,它是指各類型圖書館及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通過縱橫交錯的網絡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按地域構成一個類似生物有機體的信息群落,形成強勁、持續信息競爭優勢的服務網絡,能夠為區域內用戶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精準服務[3]。集群式信息服務體系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或服務操作系統,它是在現實信息服務機構及其體制架構下,打破現有各系統垂直性聯合的形式,實現一個地區范圍內各系統橫向和縱向的全方位聯合,將資源、人才、信息、專家與其他系統間按專業分工進行集群集成,并在一個統一平臺上提供精確的信息服務,實現信息產品深層次共建共享共用的信息服務機制。面向區域創新發展的集群式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包括組織管理機構重組、信息資源整合、技術集成和服務集成。
區域創新需要各種信息作為支撐,區域創新體系下的信息機構主要有:政府機構、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圖書情報機構、企業信息機構、行業信息機構和信息中介機構。由于我國各信息機構之間的自我封閉、條塊分割,系統間缺乏橫向協調機制,影響了創新信息的有效利用。而縱觀國內外成功的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無一不有高效的管理機構和先進的管理體制。因此,要實現區域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創新機制,打破區域內傳統單一行業或系統信息服務機構之間合作的壁壘,加強在不同組織隸屬關系的信息服務系統之間的合作和協調,建立由區域政府主導,各系統、行業信息機構組成的具有行政效力的跨組織信息管理機構,制定相關政策、條例和標準,統一協調負責區域內資源配置、組織管理及發展規劃,實施常規性、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康、可持續的區域信息服務運行保障機制。管理機構組織機制可以參考OCLC會員制度,信息部門按其歸屬的信息系統以會員的形式經過機構的審核,加入該機構,然后由會員選出各部門主管,最后由主管代表會員選出總部的理事會成員[4]。該組織機制的優勢是不僅可以發揮政府的主導和宏觀調控作用,而且可以將企業和科技部門納為會員,引入大量的專業人才,更好地保證機構按照市場的需求不斷發展。
由于各區域內信息服務主體之間資源的多樣性、異構性,要實現跨系統的集群式信息服務,就要在各系統數據交換和共享的基礎上對各信息機構的信息資源系統進行整合,對資源進行統一配置。信息資源的整合是一個復雜的信息重組過程,它是依據一定的需要,將某一范圍內不同系統和不同部門多元、異構及分布的信息資源進行融合、類聚和重組,重新結合成為一個新的有機整體,以形成一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信息資源體系的過程[5]。信息資源整合有利于消除信息孤島,促進信息資源的有序化,實現信息的增值。信息資源的整合方法、途徑和手段多種多樣,一般來說信息資源的整合包括數據整合、內容整合和應用整合3個方面。數據整合通常包括數據準備、數據挖掘、知識評估及表達[6]。數據整合是把資源對象的元數據導入本地數據庫,經歸并查重處理后在統一平臺中發布并提供瀏覽、檢索服務;內容整合是指對非結構化的信息的整合,在進行內容整合時,應建立內容管理平臺,以提供對非結構化信息的管理功能;應用整合是對數據內容、軟件系統以及基礎設置的全面整合。此外,在整合企業信息資源時,區域內各信息服務主體可利用其信息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等,對企業所需政策信息、市場動態信息、競爭分析信息及產品供求信息等相關動態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并將整合后的信息產品展現給企業用戶,以支持企業的創新活動。
信息資源整合涉及信息資源描述、組織、處理、整序、檢索及服務的各個方面,需要數據的組織與轉換相關技術、索引技術、數據描述技術、信息自動化處理技術、多媒體技術分析、個性化服務技術以及其他關鍵技術的支撐。從信息資源整合應用角度來看,信息資源整合涉及的技術主要有館藏數字信息資源整合技術、Z39.50館際資源整合技術及網絡資源整合技術[7]。
館藏數字信息資源整合技術主要包括鏈接訪問技術、異構數據庫資源整合技術及元數據整合技術。鏈接訪問技術又分為靜態鏈接技術和動態鏈接技術兩種,靜態鏈接的基本特征是將鏈接屬性直接寫為某一固定URL,動態鏈接的基本特征是鏈接兩端隨著鏈接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如SFX、Web-Bridge、LinkerFinder Plus、CrossRef和 OL2 鏈接技術;異構數據庫資源整合技術主要有OAI-PMH、CORBA和中間件技術。OAI-PMH提供了一個元數據互操作框架,通過OAI協議提供、收割元數據,以構成資源整合的基礎;CORBA是在面向對象的技術興起前提下,為解決分布異構環境對象互操作而提出的一種開放的、分布式對象計算結構;元數據整合技術主要包括基于元數據的編碼語言XML和知識本體Ontology元數據的應用。
Z39.50館際資源整合技術是一種基于C/S的網絡通訊協議,主要用于解決書目信息檢索系統之間的通訊問題,便于將各種分布式的異構的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實現信息的分布式檢索。網絡資源整合技術主要有Web Service、網格技術、P2P、RSS及Portal和Portle技術。Web Service是一種面向服務的應用整合技術,通過標準的Web協議提供服務,可以保證不同平臺的應用服務之間的互操作。
服務的集成在于提高信息資源的整合利用效率,提高信息服務水平,建立高效、高質量的信息服務體系。在跨部門的信息資源整合與服務集成中,各信息提供者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形式,將各信息機構提供的信息資源集中在信息共享的平臺上,通過協作和無縫鏈接技術構建一個無縫、關聯的信息服務空間,享用一站式的全程服務,提供信息發布管理、文獻聯合檢索、文獻下載、文獻管理以及其他各種個性化服務功能,實現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資源和服務整合系統。信息集成服務平臺一般包括支持環境層、信息資源層、應用集成層和用戶層。其中支持環境層是支撐平臺存在和運行的基本條件,主要包括網絡設施環境、技術支持和管理支持環境;信息資源層是存放信息資源的實體層,整合了各類數據、文獻信息和應用軟件等信息資源。在建設中應明確共享范圍、信息采集范圍,確保信息的深層次加工和處理,使信息具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以滿足用戶的不同需要;應用集成層是信息集成服務平臺的核心組成部分,負責匯集分布異構的資源,同時進行深度挖掘,按照統一的接口標準,集成各種應用系統,從而為用戶提供統一的信息資源體系和集成的服務環境;用戶層是信息集成服務平臺的入口,用戶可利用瀏覽器等工具獲取相關的信息資源、專門化的特定知識及處理問題的解決方案。
我國的信息服務體系正在由系統性縱向聯合向區域性橫向聯合以及網絡化在線服務的方向發展,區域信息服務體系的集群化建設已成為信息服務產業發展的新主題與新動力,是區域信息化發展的龍頭與核心。只有提高信息資源的共享,構建完善的區域信息服務體系,加速信息資源在區域企業間的傳播和流動,才能更好地激發區域內各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使區域內部獲得決定性的競爭優勢,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1]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new europe[J].Geoforum,1992(23):365-382.
[2]王蕙,張武強.企業自主創新的信息服務支撐體系構建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3):70-74.
[3]吳志紅,等.基于矩陣模型的區域集群式信息服務體系架構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5):50-54,28.
[4]楊思洛,陳湘杰.長株潭區域信息資源共享體系之構建[J].圖書館,2011(3):87-90.
[5]Marti A.Hearst.Information Integration[J].IEEE Intelligent Systems,1998(5):12-24.
[6]張文德.信息資源整合系統與技術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3(6):79.
[7]蒲筱哥.圖書館數字信息資源整合技術研究進展[J].現代情報,2008(7):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