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鵬
(沈陽師范大學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34)
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Repository,簡稱IR)又稱為機構倉儲、機構典藏庫等,目前國內外還沒有確切的定義。Clifford A.Lynch從大學的角度做了這樣的闡釋:機構知識庫是大學為其員工提供的一套服務,用于管理和傳播大學的各個部門及其成員創作的數字化產品。而Richard K.Johoson則認為它是一個數字化資源集合,捕獲并保存單個或多個團體中的智力產品。他們的共同點是:它的建立和運行是以機構為軸心和主線;這個機構可以是實體也可以是虛擬的;其構建和實現的基礎平臺均是網絡;操作和運行的原則是開放性。總之,機構知識庫是一個部門或機構建立的,以網絡為依托,以收集、整理、保存、檢索、提供利用為目的,以本機構成員在工作過程中所創建的各種數字化產品為內容的知識服務中心[1],實現機構成員的原生信息資源永久管理和保存傳播作用。
機構知識庫最早起源于美國,是美國數字圖書館領域研究和建設的重要成果。起初發生于學者個人,某些學者將成果發表在個人或系、部的專業網站上,以加快學術交流和增加學術影響力,其生命力很快得到重視并快速發展。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決定開始保存學校的數字化研究成果,這被認為是機構知識庫的早期形式。國外的機構知識庫和知識庫聯盟發展得很快[2],而中國大陸數量有限、規模不大,如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建立的機構知識庫,多為試驗型機構知識庫。
機構知識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及各種數字化技術,對本校(機構)成員的學術科研成果進行收集、整理和長期保存,建立開放存取的數字化學術資源庫。管理部門(一般為圖書館)可以根據機構知識庫中的學術資源,運用知識發現、數據挖掘等手段剖析出成員的知識信息需求,在此基礎上為其提供擴展服務、知識服務和增值服務,也可以與其他機構知識庫進行聯盟,提供跨知識庫服務。
傳統的期刊出版模式在信息時代已經顯得格格不入,并開始阻礙學術交流,使學術信息資源的傳播與共享的通道變得愈發不順暢。出版機構的合并、經營壟斷和商業化使期刊成本大幅攀升,圖書館的經費難以支撐大量期刊的購入,給用戶通過圖書館獲取信息資源帶來障礙。另外,在原生信息資源的永久管理和保存方面,任何個人或單個部門的分散管理和保存,都呈現出弊端多、風險高等弱勢。機構知識庫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實現信息資源良性的保存利用與傳播共享,一是作者的知識成果可以迅速、廣泛地傳播,減少了正式出版的時滯;二是讀者用戶可以通過網絡免費獲取這些成果,提高了作者成果的可見度和被引率,有效助推科研成果的流動;三是便于集中管理分散的內部學術資源,方便作者知識成果的保存與利用。
基于知識管理與服務的機構知識庫只有為其成員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增值服務,才能激勵成員主動把自己的知識成果存儲到機構知識庫中,進行交流與共享,進而吸引潛在成員利用機構知識庫并積極參與知識庫的資源建設,提高機構知識庫的利用率和受眾面,凸顯機構知識庫的存在價值與信息增值。個性化、差異化的增值服務一般根據成員屬性量身定制,為成員提供其特別關注的專題知識,或通過知識發現、數據挖掘等手段深度剖析出成員的知識體系,并把這些專題知識或衍生知識推送給有需求的成員,這樣可以提高成員的知識尋找效率。當機構知識庫中的知識對象數量日益增多時,無效知識過濾就顯得更為重要。
機構知識庫的聯盟服務即機構知識庫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大學、科研院所或組織機構以合作的方式構建機構知識庫或共享機構知識庫中的資源,以集中存繳、元數據收割等方式統一提供知識存儲和知識服務,以實現不同機構間知識產出的共享和利用[3],實現不同機構為了共同利益而結合起來的同盟。單體機構知識庫是團體聯盟的基礎和根本,它的資源和成員是聯盟的重要保障,聯盟后其成員的知識產出就能在更大范圍內得到統一保存、利用和共享,并通過統一的軟件平臺為跨機構的成員提供服務,有利于節約成本,并呈現規模效益。
基本服務是機構知識庫向其成員提供的一系列功能性服務,是實現其基本功能的保障,包括資源的收集、整理、存儲、檢索、利用等。①資源的收集與整理。成員可以主動向機構知識庫提交本人的原創數字化成果(公開或內部發表),包括基本的元數據信息和內容信息,也可以授權機構知識庫的主管部門通過爬蟲軟件去自動抓取,無論哪種方式,過程都應盡量簡化,減少成員的工作量,但一般都是兩種方式并存,互為補充,但要注意通過各種有效機制去激勵成員,使之自愿、自覺參與機構知識庫的資源收集工作。資源收集之后要對其進行組織、整理,才能轉化成對成員有價值的信息。要避免出現資源無序堆疊的狀態,要根據本校的實際學術狀況分門別類,便于成員檢索、利用,發揮資源優勢。②資源的存儲。資源在收集時是預存儲,只有經過整理的資源才正式進入存儲環節。在存儲時要對收集的普通類資源信息進行標準格式化,還要對預印本、數據集合、可執行文件、模型等特殊形式的資源進行格式轉換,以便長期保存。③資源的檢索與利用。成員可以通過一般檢索或高級檢索過濾無效資源,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為我所用,這也是機構知識庫基本服務的終極目標。
擴展服務要以基本服務為基礎,是對機構知識庫中的資源更深層次的應用,是機構知識庫服務體系的核心。它可以不斷擴大機構知識庫的服務范圍,發揮其多種功能。①學術交流功能。對收集到的資源按統一格式進行實時發布,實現快速傳播或數字出版,最終被成員識別。通過機構知識庫,不能正式出版的學術、科研信息可以在這里發布交流,甚至非正式的研究數據、分析材料、評論注釋等也可以納入其中。②科研輔助功能。機構知識庫中存儲的各種數據和文獻信息可以為科研提供數據依據和文獻來源,發揮輔助科研的功能。一是通過其平臺為科研人員提供正式渠道難以獲取的灰色文獻,為科研提供數據和文獻支撐;二是通過其交流功能使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鼓勵成員參與標簽制作、資源評論等,為科研助力。③教育服務功能。機構知識庫中存儲的學習對象、課件資源等信息可以為成員的教學提供服務。通過加強對開放課件的收集、組織和管理,使之能夠更好融入到成員的信息環境中,并成為個人信息環境的一部分,達到為成員的教育服務的功能;通過對試卷、教案等學習對象進行深層次數據挖掘尋找規律,并把結果反應用于教學中,也會為教育質量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從而提升機構知識庫的生命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知識服務是指以用戶為中心,將用戶的需求同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相結合,以信息知識的搜尋、組織、分析、重組為基礎,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4]。知識服務是信息服務的高級形式,也是機構知識庫的終極服務目標,它以機構知識庫中的數字資源為模型,運用知識發現、數據挖掘等手段深度剖析出個性化的知識內容,再依據成員的個性化需求,對符合條件的資源進行聚合,為成員提供服務,協助成員創新知識。①個性化服務。個性化服務包括個性化的成員界面、專屬私人空間、按需要的定制推送等。個性化的成員界面指依據個人喜好而定制的用戶界面,包括色調、布局、欄目等;專屬私人空間指成員自已創建的虛擬空間,存儲自己的原創成果或收集的資料,并按成員的意愿共享給其他成員;成員可以根據個人的知識需求定制服務模塊,可以選擇通過手機、E-mail、RSS等信息推送方式接受課題分析、引文跟蹤、深度信息服務。②嵌入式服務。嵌入式服務是一種以用戶為中心的全新服務理念,要求機構知識庫通過多種方式(工具條、插件、微博、論壇等)融入到成員的信息環境,不僅僅局限于圖書館環境,另外還可以與學科服務結合,使學科服務一同嵌入到成員的教學科研環境中。
機構知識庫是數字時代學術研究的基礎設施,一所大學的知識機構庫是學校為師生員工提供的一系列服務,目的是用于管理和發布由本機構和成員所創造的數字資源。增值服務是機構知識庫基本服務之外的追加服務,對成員而言,是一種延伸的、深層次的知識化服務。①知識發現服務。圖書館應該主動與搜索引擎合作,將機構知識庫的資源按照搜索引擎的格式進行轉換并授權,借助搜索引擎強大的知識發現能力將用戶回引,從而使機構知識庫中的知識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和共享,以此提供新的知識發現服務。②分析評價服務。通過機構知識庫文獻利用情況的分析,可以開展科學的同行評議、學術影響價值分析,從不同類型、不同范圍、不同時間等維度,對知識資源進行多角度統計分析,并制作成可視化的形式向成員展示其結果,以支持和滿足成員的知識需要。
[1] Baby_4U.機構知識庫[EB/OL].[2013-05-13].http://baike.baidu.com/view/4970721.htm.
[2] 百度文庫.北京大學機構知識庫建設構想[EB/OL].[2013-05-13].http://wenku.baidu.com/view/e0b4e31ca8114431b9 0dd8ba.html.
[3] 曾蘇,等.機構知識庫聯盟發展現狀及關鍵問題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09(24):107-109.
[4] 邱均平.知識管理學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