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存輝
(武漢紡織大學 期刊社,湖北 武漢 433073)
學術生態中的信用倫理問題研究
康存輝
(武漢紡織大學 期刊社,湖北 武漢 433073)
學術生態中出現的信用倫理問題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而產生的。學術信用倫理問題一旦產生,就會對學術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通過對研究背景和學術信用倫理的分析,提出要建立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就必須要重視學術生態中的信用倫理問題。為此,必須從源頭、過程、結果上進行嚴格、嚴謹、嚴肅的控制與管理,同時采用動態的學術信用評價體系,實現學術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最終達到凈化學術空間,促進科技正常、有序發展的目的,真正推動社會進步,還學術界一片藍天,造福人類。
學術信用;信用倫理;學術生態;學術倫理
信用作為最根本的社會關系之一,它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也是整個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信用問題還是一個道德成本與選擇問題,有利于提高人的感受能力和增強社會共同體的價值認同感和凝聚力,它超越傳統人情關系而成為基本規則[1]。然而,在現實的科學研究過程中,總有這樣或那樣不講學術信用的現象或事件發生,這也隨之產生了一系列學術信用倫理問題,其破壞了學術環境中建立起來的生態平衡,使學術信用倫理問題在學術生態環境中生根、發芽,最終打破了學術環境的純潔性、嚴謹性、原創性、繼承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倫理道德平衡,成為學術研究中的一個“毒瘤”。
匈牙利總統施米特·帕爾因論文抄襲宣布辭職,德國國防部長卡爾-特奧多爾·祖加滕伯格因博士論文剽竊部分段落而辭職[2],德國教育部長沙萬因博士論文剽竊被迫辭職[3],“漢芯”系列芯片造假事件的責任人陳進被撤銷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職務和“長江學者”稱號并解除教授聘用合同、追繳相應科研經費[4],遼寧大學副校長陸杰榮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志偉教授的學術腐敗現象[5],浙江大學李連達院士論文造假事件[6]……。這些現象僅僅只是我們看到的一些最有代表性的案例。2010年,《自然》雜志發表社論稱,撤銷論文是“一場痛苦的補救”,這是因為近20年來,全球論文撤銷率猛增了10倍[7]。
因此,在學術活動中,必須遵守信用,遵守學術規范,維護學術倫理道德,共同建立一個“美麗”的學術生態環境,用自己最真實的學術成果造福人類,而不是用偽科學或是學術不端來破壞有序的學術生態環境。基于此,研究學術生態中的信用倫理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希望通過研究提醒大家重視學術生態的建設,重視學術信用倫理問題,把由此可能產生的不良現象扼殺在萌芽中,使學術生態環境重回“自然”狀態。
學術信用倫理指的是學術倫理道德層面的信用問題,即科研工作者在從事科研活動中要遵循的倫理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它是建立在學術誠實守信基礎上的心理承諾、道德意志與行為能力上。也就是說,科研工作要誠實不欺、言而有信,并達到使守信者得到鼓勵,失信者付出代價,確保學術研究活動的公平、公正和效果,實現信用美德與規則、實質性與工具性、為己與為他的統一,更要讓學術信用倫理成為學術交流合作的基礎,使合作交流雙方或是多方在互動過程中恪守承諾、講究信用,把誠實守信視為學術研究的生命,最終贏得他人和社會的尊重與信任。然而在現實學術生態中出現了諸如一少部分學術刊物,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而見利忘義,把學術信用倫理置之不理,拿自己刊物的聲譽和學術地位去冒險,最終嚴重損害了其他科研工作者以及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嚴重破壞了學術生態環境。一些單位科研考評只注重數量而輕質量,講績效輕效果,導致部分科研工作者不惜手段在各類權威、核心收錄源刊上發表學術成果。學術不端行為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嚴重損害了學術信用機制,給學術生態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信用倫理問題。管理體制問題導致我國學術期刊發展不平衡,有的學科相關期刊相當多,而有的學科就很少。一些官員、領導,為了提高自身的所謂“名份”,不惜利用各種關系讀MBA、博士等,同時還想方設法發各類文章,結果擾亂了正常的學術信用倫理機制。俗話說:“信人者,人恒信之”。要研究和探討學術研究領域的信用倫理,就必須要弄清其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便對癥下藥,最終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凈化學術空間。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建設“美麗中國”,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地位,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同時還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面對當前的學術生態環境,必須要建立起一套綜合學術信用倫理系統,使法律規范、組織形式、技術工具和工作方式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又相互影響,以確保形成與科技發展相一致的信用道德、文化環境和學術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法律體系、監督機制、獎懲機制、等級評估等配套措施[8],最終建立健全學術信用倫理體系,形成良好的學術信用環境和規范,使學術生態正常有序,健康發展。
2.1 強化學術信用倫理教育,從源頭上增強學術生態的可控性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擺脫目前學術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學術信用倫理問題,必須要強化對科研工作者的學術信用倫理教育。這是因為任何職業都有基于職責要求的職業操守準則,而這些準則是人們完成本職工作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將誠信教育,特別是有關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融入到全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同時對即將進入學術科研行業的人員要進行學術信用倫理方面的教育,引導他們養成尊重知識、尊重他人學術成果的良好習慣,從一開始進行學術研究就養成嚴格、嚴謹、嚴肅的科研習慣。這種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就要求相應的老師特別是學術導師率先垂范,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同時相關培養機構還應該開設諸如文獻檢索與知識創新、學術道德與學術倫理等方面的課程,系統地引導科研人員誠信開展學術研究,確保從源頭增強學術生態的可控性。
2.2 強化學術信用法治建設,從過程上增強學術生態的監管效果
欺詐、違約等失信問題并不是當代社會才有的獨特現象,它是伴隨人類社會發展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表現。同樣,現在的學術信用倫理問題的出現,也是在社會發展、人類進步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問題的出現不可怕,可怕的是置之不理,任其滋生蔓延。這是因為,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是法律的靈魂。因此,加強學術信用倫理法制建設是我們應對新問題的必然手段。我們在建設學術生態過程中,要根據需要建立健全學術信用制度體系,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堵死制度缺陷,堅持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法治理念,使學術界形成共同認知、認可,自覺遵守相關規定的良好習慣。本文開頭的案例中已經證明,調查和處理學術腐敗,必須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后盾,才能夠盡可能地保持學術的高尚和圣潔。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大信用監管力度,建立對學術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科研工作者的信用管理機制,形成一個有機的學術信用倫理網絡系統,實現政府對各主管機構或是行業協會、中介服務機構進行上層監管;各主管單位或行業協會對所管轄的學術機構進行管理;信用管理機構或中介機構對各主管機構、學術機構和科研工作者信用評價與管理等多位一體的信用管理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科研工作者的自律、自覺行為是最為重要的一環,也是最基礎的一環,是構建學術信用倫理的基石,也是建設學術生態的根本。
2.3 強化學術信用公開化,在結果上增強學術生態的實效
無論是國家、企業還是個人信用,在目前的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特別是與此緊密相關的信用倫理更是在各個國家、地區、行業和個人中廣為強調和立法。作為學術信用倫理同樣也屬于信用倫理的范疇。在目前頻繁出現的學術不端或是學術腐敗案中,學術信用倫理已經被推到風口浪尖上,引起全球學術界的強烈地震,對學術生態造成了極大影響。因此,學術信用倫理檔案要像國家、企業金融機構等的信用一樣進行公開化,增強學術生態的實效,以此促進學術生態的良性循環。要建立健全學術信用檔案,構建學術信用法律體系,確保學術信用公開的可信度和獲取相關信息的對稱性,使學術信用倫理在學術界成為公信力強、有權威性和感召力的信息服務途徑,并以此作為對學術信用獎勵和懲罰的依據,實現學術信用獎懲的實效化,最大限度地杜絕有違學術信用倫理事件的發生,以此維護學術生態的正常化。在此,強化學術信用公開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相關學術機構的學術信用狀態的公開。一些學術出版機構唯利是圖,不重視學術水平和質量的現象要從根本上治理。還有一些學術出版機構沒有與時俱進,依然采用傳統的審稿制度,導致學術性很難保證。如重復發表等學術不端現象很難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二是科研工作者群體的學術信用的公開。一些科研工作者一味追求學術成果的數量,而忽視學術成果的水平和質量;還有一些科研工作者深陷學歷門,學位論文造假、抄襲層出不窮;此外,一些管理部門的領導強求學術面子,而不惜陷入“學術門”,致使整個學術信用倫理的喪失,最終導致學術信用倫理危機的出現,破壞了學術生態平衡。所以強化學術信用公開化,可以極大增強學術生態的實效性。
2.4 強化學術信用評價機制,在動態中增強學術生態的認可度
目前,世界公認的自然科學三大檢索工具SCI、EI、ISTP和人文社科的CSSCI和AHCI都采取定期對收錄的學術出版物進行評價機制,但都對學術信用沒有做硬性規定或是一票否決制。這就導致了一部分學術刊物敢冒風險追逐利益,忽視了學術質量。因此,要向國家信用、企業信用、金融信用和個人商業信用評價機制學習,引進動態學術信用評價機制。無論是學術出版機構,還是科研工作者,一旦發現有違背學術信用倫理的現象或事件發生,除對其進行公開化外,還應列入學術信用黑名單,規定在一定期限內進行整改或是停止與學術掛鉤的相應評價或是活動。具體來說,對學術機構,及時降低其學術信用級別,限定時間進行整頓,如果還是不能達到相應指標,堅決予以取締;對科研工作者,及時通報所在單位并將其在學術界進行通報,加入學術信用黑名單,將其學術信用等級降到相應級別,最后進行相應的處罰。另外,對于世界性的權威學術出版機構,相應學術管理機構還要將相應的情況反映給相應國家的主管部門,強化監管并根據國家學術信用評價標準,對其等級進行相應調整,以達到全方位、全球性地對學術信用進行動態評價,增強學術生態的權威性和認可度,從而在全球建立一個互認、互信、互監、互管的學術信用倫理大環境,使學術信用意識根植于整個學術界,還學術界一片藍天。
[1]郭建新,等.財經信用倫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9.
[2]高原 ,譯.一個幽靈正在歐洲徘 徊[EB/OL].(2012-08-22)[2013-05-05].http://www.zhe.org/new?show-211.html.
[3]德教育部長論文涉剽竊“打假獵人”逼其辭職[N].環球時報,2012-6-1(3).
[4]北科.漢芯造假案:為什么舉報陳進和漢芯[J].今日科苑,2007(5):46-48.
[5]教育時評:警惕身居高位者學術不端現象[N].中國青年報,2009-7-13(4).
[6]余靖靜,柴驥程.院士卷入“學術造假”風波[J].瞭望,2009(7):8.
[7]學術期刊造假泛濫論文撤銷率猛增10倍[EB/OL].(2010-11-05)[2013-05-05].http://www.chuanmeijia. com/2010/1108/48752.htm.
[8]王淑芹,等.信用倫理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224-255.
(責任編輯:陳 曠)
B82-05
:A
:1673-0143(2013)04-0026-03
2013-07-01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Q060)
康存輝(1975—),男,副研究館員,碩士,研究方向:學術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