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晶晶,張遠波,劉瑜君
(海軍工程大學 學報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33)
學術期刊中的西語化現象及其成因
藍晶晶,張遠波,劉瑜君
(海軍工程大學 學報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33)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的普及,英語被選擇成為與世界溝通的語言。有數據表示,互聯網上90%的信息都是用英語承載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術期刊也呈現出西語化趨勢。主要分析了學術期刊中的西語化現象,并探究了造成這種現象的成因以及西語化對學術期刊造成的影響。
學術期刊;西語化;互聯網
純漢語著作的學術論文現在似乎已看不到了,翻開一本學術期刊,里面或多或少充斥著英文字母。也就是說,大量具有確定意義的英文單詞或者英語字母已經逐步取代了以往所使用的相應的漢語詞匯。為什么在母語環境里,學術論文會夾雜著西方語言?它們通常是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缺少了這些26個字母,我們表達的內容是否會存在缺失?
從教育部制定的新的編輯排版規范來看,這套規范從排版、裝幀、印刷、編輯等各個方面做了比較系統的規定。其中,文章的中圖分類號、文獻標志碼、參考文獻類型標識3個方面,要求用英文字母作為某一數據項的代表或標志。這3個要素是學術期刊排版規范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論文歸類、數據庫檢索、網上查詢等提供了方便。它們的西語化使得論文打破了純漢語語境,適應了學術期刊更加規范化、網絡化和國際化的趨勢,呈現出一種簡潔明了、耳目一新的態勢。
1.1 中圖分類號
中圖分類號是采用《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對文獻進行主題分析,并依照文獻內容的學科屬性和特征,分門別類地組織文獻的一種科學方式。熟悉公共圖書館的人對此都非常了解。運用這種方式很容易在圖書館查找到所需要的書籍。以此類推,這種方式對學術論文也進行了分門別類。每篇文章所屬的學科,都可以通過中圖分類號體現,如果是交叉學科,那么從不同的角度歸類,中圖分類號也就不同,一篇文章也可能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中圖分類號。然而,如果用純漢語來對中圖分類號進行標識,則會顯得很繁瑣。所以,中圖分類號的標識,英語字母成了首要標志,一個字母代表一個一級學科。例如: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用字母A表示;B標識哲學、宗教;C對應社會科學總論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字母與學科之間便有了一一對應的關系。在論文中,看到這種字母,很自然的就將文章歸入到相應的一級學科之列,這種方式對文章的分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便于對文獻的統計、期刊評價、確定文獻的檢索范圍,提高檢索結果的適用性等,編輯排版規范新增了文獻標志碼的標注。文獻標志碼共分為5類,分別以字母A、B、C、D、E表示。高校學術期刊一般屬于A類,即“理論與應用研究學術論文(包括綜述報告)”。B代表實用性技術成果報告(科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總結(社科);C為業務指導與技術管理性文章等。這些英文字母分別代表了固定的漢語意義,在揭示了論文不同的學術方法和學術意義的同時,又進一步強化了英語字母在作為文獻標志的西語化意義。
1.3 參考文獻類型標識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要求根據GB 3469規定,將紙質參考文獻分成9大類型。分別為:專著(M);論文集(C/);期刊文章(J);報紙文章(N);學位論文(D);研究報告(R),標準(S);專利(P);其他為說明的文獻類型(Z)[1]。另外,電子出版物也被首次列入參考文獻之列。電子出版物根據文獻類型和載體類型以雙字母作為標識。其中,載體類型可以分為磁帶、磁盤、光盤、聯機網絡等,分別用英語字母MT、DK、CD、OL對應。例如:參考文獻類型被標注為DB/OL,它的含義就是聯機網上數據庫,其中DB表示數據庫,OL則表示聯機網絡。還有甚者,在標注參考文獻頁碼的時候,會直接在文中以如“P80”的形式表達,直接出現在所引著作的作者名字的后面。這種夾雜英文字母的表達方式,在純漢語論文中經??梢?。在這里,英文字母雖然隨處可見,但它們的標注不僅有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含義,而且其標注正確與否對整個文章信息的傳播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
2.1 規范化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志碼和參考文獻類型標識,這3類標引語言的功能對于學術期刊來說意義是很重大的。學術期刊需要這些標引語言來揭示論文的各項信息,使各項信息有序化,以便于學術論文的交流、傳播和統一評價。漢語言文字極為豐富,同一對象,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意義相近但是字形卻又不同,這就為統一評價帶來困難。同樣的數據項,如果用漢語則可能會出現不同的表達方式,很容易造成標注分歧,使用英文則會免去很多弊端。以參考文獻中J——期刊文獻為例,J顧名思義是journal的開頭字母大寫,漢語中與journal對應的翻譯有雜志、期刊、議事錄等。那么在標注參考文獻類型的時候,如果使用漢語則會出現困惑,雜志、期刊、議事錄又該以何標準進一步分類?各類之間的關系該如何界定?分化這么細致有無必要?這無疑給參考文獻類型的分類工作帶來不小的麻煩。此時,英語具有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英語沒有漢語復雜,常用的英文單詞也只有幾千個。漢語中難以找到確切的表達方式,在英語中卻可以找到確定的單詞。Journal就包括了以上三種解釋,所以我們可以省略繼續分類的麻煩,用journal涵蓋,只要是期刊、雜志、定期出版物等類型統歸于J類。從這一角度來說,英文的使用確實比使用漢語要準確,容易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使學術期刊的標引語言更加規范。
2.2 網絡化
有學者曾經發出紙質出版物會不會被電子出版物取代的質疑,這種質疑并非毫無根據。就目前而言,各種電子閱讀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都是讀者隨身攜帶的閱讀載體,既方便又輕巧,信息容量巨大。以前,只會以紙質形式出版的專著著作、期刊雜志,現在在互聯網的驅動下,出現了電子版。電子版可以規避紙質出版周期,并可以利用網絡和手機推送等全媒體新型手段強化傳播效果,所以越來越多的編輯部選擇了這一路徑。例如,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網站的建立,編輯部成員從最初聯合發起的17家增至目前70余家。編輯部在順應學術期刊網絡化的同時,也必須接受其所帶來的附屬品,學術期刊的西語化。在互聯網上,英語是主要通行語言。操作系統是英語化的,網絡上的信息主要以英語傳播,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在網絡化過程中是當然的示范和榜樣。學術期刊的西語化,則首當其沖地表現在上文所提到的以英語字母作為某種分類的標志上。另外,標引語言的西語化的確可以為文獻的統計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它可以準確地描述論文的各項數據,讀者也可以從各項分類數據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數據。
2.3 國際化
學術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交流不僅僅限于國內,更要趨于國際,這既是作者主觀的要求使然,也是學術發展的客觀需求。從作者自身來說,國際化必然要求其掌握至少一門外語,以英語最為普遍。不可否認,當前許多代表學術前沿的論文,大部分是以英語發表的,這必然迫使中國學者有一定的英語言能力,能夠習慣用英語閱讀和寫作。所以,在論文中,夾雜著英語單詞并不會影響中國學者的理解,反而會幫助其更好地理解作者意圖。另一方面,大部分國外讀者漢語程度并不高,為了達到學術交流的目的,通過對論文題目、摘要的英譯,或者文章中出現關鍵詞語的英文標識,是能夠幫助外國讀者理解文章內容的。學術期刊的國際化,“有利于我們了解世界學術動態,縮小我國學術期刊論文質量與國際標準的差距,便于我國的學術論文進入國際重要的情報檢索系統,在世界范圍內進行交流和傳播[2]?!?/p>
學術期刊的西語化,是西方文化進入中國文化的語境中并對我們的文化策略和寫作話語產生影響的必然結果,也是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帶動語言發展的自然趨勢。在與國際文化接觸的同時,一方面,中國文化和語言的特征也許會變得模糊;另一方面,在被接受西語化的同時,我們的漢語文化也許會變得越來越完善。當然,學術期刊的西語化現在才初露尖尖角,我們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在適應西化傾向的同時維護好漢語言的話語權。
[1]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編輯委員會.CAJ-CD B/T 1-1998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S].北京: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編輯委員會,1999.
[2]蔡宇宏.論西語對我過學術期刊論文標引語言的影響[J].編輯學報,2002,14(5):352-354.
(責任編輯:范建鳳)
G232
:A
:1673-0143(2013)04-0081-02
碼
2013-06-21
藍晶晶(1981—),女,編輯,碩士,研究方向:編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