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


四個前同事,兜兜轉轉,因為一款企業社交應用,又走到了一起,上演了一出創業“老友記”。
他們都曾就職于總部在北京的一家都市類媒體。80后的李全良、劉晨是技術派,組織開發了報社的OA、CRM、呼叫中心、ERP等IT系統,李時任報社CIO,之后又是三星公司的主力研發工程師。羅旭是市場派,一直都主管報社的廣告銷售、市場運營。楊斌是內容派,與羅早已是同事,之后又從紙媒轉戰和訊、網易,深諳互聯網營銷。
之后,大家各奔東西。四人中李、劉二人最先創業,主要是為企業提供信息化管理軟件及互聯網應用技術。羅旭當時是他們的“天使”。
后來,羅旭與李、劉一起創業,于2011年底創立“紛享科技”,希望打造一個移動互聯時代企業協同管理的社交化工作平臺。簡單說,就是用電腦、手機搞定工作的一切。
當羅旭把這個想法說與老友楊斌,還在網易擔任副總裁的楊“拍案說好”,立即做了“紛享科技”的天使投資人。半年多后,經過羅旭一再游說,楊正式“入伙”,出任紛享科技總裁。
直到今天,羅旭都很得意核心創業團隊“四駕馬車”的“絕配”,四個人各有所長,更難得的是,在“企業社會化”的認知上志同道合。紛享科技成立不到一年,最近剛完成A輪融資,來自某國際著名風投,這是國內第一家獲得融資的企業移動工作平臺。
風投看重“紛享科技”兩點,團隊和大方向。
企業社交網絡現在很火,企業社會化產品正是華爾街的新寵。2011年底為企業提供社交服務的軟件公司Jive上市,IPO估值有9億美元之巨;2012年中有“企業端的Facebook”之稱的Yammer被微軟以12億美元重金收購;最近企業社交網絡NationalField獲得150萬美元融資。
在中國,企業社交化產品、平臺還處在起步階段。用紛享科技創始人、CEO羅旭的話說,這個市場在中國就好比“清晨四五點鐘的太陽”,市場成熟“慢則3年,快則2013年底”。
“不以工作為核心的企業社交,都是扯淡”
剛接觸“紛享科技”這家創業公司時,大家都習慣把它比作“中國的Yammer”,但事實上他們希望做的“和Yammer不一樣”。
按楊斌的演示,“紛享”的界面和Yammer很像,都是類SNS(社交網絡)的團隊協作平臺,但是“Yammer更偏重SNS社交功能,‘紛享則更突出工作屬性”。在楊斌看來,“紛享”更專注于團隊內部的溝通協作,提升團隊的溝通效率,并將溝通過程做有效記錄。
“紛享”平臺的界面采用了目前流行的微博界面,公司的員工可以在這個辦公界面,實現幾乎所有日常的辦公需求,可以通過這個系統平臺發郵件、寫日志、下指令、做審批等。“紛享”整個系統的架構更像是傳統的OA(辦公自動化系統)+社交SNS+IM即時通信的結合體。
楊斌介紹,紛享科技團隊是這款產品的第一個“用戶”,目前團隊40多個成員的工作交流、管理都在這個平臺上完成。
紛享科技的野心很大,希望它們的平臺可以取代一般團隊用于內部溝通協作的傳統OA系統、郵件、微博和即時通信工具。在楊斌看來,“紛享”是對上述工具的“取長補短”。
相較于傳統OA系統強調“做重”“做全”不同,“紛享”更輕更靈活,學習、使用成本也更低。與郵箱、QQ即時通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的信息交互不同,“紛享”更突出“將工作信息等級化、區分輕重緩急,同時對信息歸類存檔、便于檢索,使得這些信息能夠二次利用”。
移動端是“紛享”未來一年的產品開發重點。目前,紛享已經推出了iOS、Android版本的APP。利用重要信息的短信推送和iOS、Android移動應用,團隊能夠跨地域、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工作的溝通協作。楊斌透露,語音功能(“一對多”的群組聊天)、相機功能的優化(多圖上傳閱讀)、文檔在多平臺終端的直接閱讀和編輯,是產品突破的重點。
“社交網絡”的形成,有很多“關系”的節點,比如基于音樂、美食,或者圖片等“興趣圖譜”的關系,而在羅旭、楊斌的理解中,“工作是企業社交的剛性需求”,因工作而產生的企業社交關系“黏性很高”。
在這一點上,“紛享科技”與剛剛獲得風投的NationalField有些不謀而合。
NationalField在企業社交網絡上看到的市場空白是,“企業內部的社交網絡很少有效”。雖然員工對這些社交網絡的參與度很高,但最后這些社交網絡都只是電子郵件的替代品,不能幫員工將實際工作做好,更無法帶來良好的投資回報率。
在國內,企業社交協作平臺還在起步當中,類似的平臺有Tita、明道、金蝶微博等。紛享科技的“企業社交的工作平臺”有什么不同?
羅旭有一句很感性的概括,“不以工作為核心的企業社交,都是扯淡”。在“紛享”平臺上,組織有架構分層,有業務流程,信息有傳播邊界、有時限性。這些產品設計的細節,都旨在提升團隊的溝通效率并將溝通過程做有效記錄和管理。
而且,紛享團隊看到了國內中小企業注重效率、心態開放但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現狀,決定進入這片“藍海”。為什么紛享能做到?楊斌給出的理由是,他們有自信,一是源于羅旭本人在媒體行業有10多年的運營管理經驗,接觸了大量的中小企業,看到了企業在移動辦公平臺方向上的需求;二是創業團隊在過去一年中拜訪了上千家企業,他們“懂中國企業,懂企業對管理、對工作協作的需求”。
企業軟件就地“重生”
Yammer 被微軟重金收購,讓外界更清晰地意識到,企業軟件正在經歷一場重生,而引爆點就是像Yammer這樣的輕型的企業社交應用的出現。
微軟收購Yammer后,《財富》雜志撰稿人 Ryan Holmes曾撰文寫道,“企業軟件正處于史無前例的 重生之中”。
文章說“由微軟、甲骨文和 SAP 等炮制出來的笨重的付費商業產品正在節節敗退,而由年輕且具有顛覆性的公司(如Dropbox、Asana、Yammer等)所創建的基于云、帶有社會化組件的 SaaS(“軟件即服務”,國內通常叫“軟件運營服務模式”)型直觀應用則大行其道”。作者認為,“企業軟件正在快速演變,技術巨頭試圖跟上形勢”。甲骨文、Salesforce 和微軟等企業軟件巨頭在2012年年中密集收購Vitrue、Buddy Media和Yammer等社交軟件商,就是佐證。
羅旭也深有同感。他介紹,在硅谷,有很大比重的TMT投資已經從2C轉向2B,投在企業應用、企業云應用領域,“這類產品容易形成長尾效應、海量規模”。
在他看來,傳統OA軟件在移動互聯的新產業環境下面臨著挑戰:第一,企業的構架在不斷變化,而軟件能提供的卻沒有變化,這種不匹配導致項目越做越大,產品周期越做越長。第二,近年來協同軟件朝重量級和數量級發展,強調做重做全,卻忽視了以人為核心,不能滿足用戶需要。
從成本角度來看,相較于微軟、甲骨文、Adobe 等企業軟件巨頭的“授權軟件”銷售模式,SaaS模式成本更低也更省事,用戶不用再購買軟件,也無需對軟件進行維護,服務提供商會全權管理和維護軟件。
羅旭介紹,在美國有65%的企業軟件以SaaS的方式呈現,而中國還不到20%。他認為,目前SaaS服務在中國發展的困境不是因為技術問題,而是中國用戶心理和使用習慣問題。
目前“紛享”平臺已有注冊用戶1000余家,付費用戶100多家。羅旭透露,到2013年底計劃實現一萬家注冊用戶,5%的轉化率。而他相信“(免費用戶)早晚會舉手‘投降(變付費用戶)”。
在這個領域,究竟是像微軟、甲骨文、SAP等企業軟件巨頭的機會更大,還是像紛享這樣的創新小公司會更有建樹?羅旭說,“互聯網是個很神奇的領域,創新才能創造機會”。不過,他也透露,在云存儲方面,紛享科技正在密切與微軟的合作,已經成為微軟在中國的“云加速器”成員企業,紛享科技將會把自己的云服務器搭建在更大的更安全的微軟云服務器上。
這是一個極富想象空間的市場,從“解決一個核心需求”的SaaS應用到形成平臺。羅旭解釋,“用戶的需求會不斷延伸,只是延伸的進度和廣度不一樣”,在他看來,現在的“紛享”定位是企業社交的工作平臺,做的是企業社交的通用性基礎服務,未來通過不同的接口,還可做“再開發”,滿足企業社交的個性化需求。這種“再開發”可由企業客戶自己做,也可由第三方或者紛享科技來做。“就像買了樂高玩具,接口都一樣,可以拼出千奇百怪的玩具。通用性是做基礎,個性是做接口。”羅旭這樣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