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供水企業申報的近3年水價總成本,合計有30.26億元,但物價部門最終核定的是28.34億元,兩者相差1.92億元。武漢市物價局把自來水水價成本監審結果,首次“曬”給老百姓看,在城市供水定價總成本一項,擠出了大把“水分”。
近年來,“漲價”成了市民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關鍵詞,價格聽證會基本上是“逢聽必漲”,市民在屢屢反對無效之后,也漸漸進入了麻木和無奈的狀態中:說漲就得漲,誰還管漲價的理由是否充分?
武漢市物價局的監審結果,于觀眾而言是一個意外之喜。通過物價局的報告,人們清晰地看到:因為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水資源浪費被攤進了成本,大吃大喝造成的超額招待費,與供水無關的管理費、銷售費、固定資產折舊費,以及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職工薪酬,都被堂而皇之地計入了水價成本。這種做法令人瞠目:供水企業把所有開銷也都算作供水成本,水價焉能不漲?更進一步的追問是:供水企業公然把多余的開銷轉嫁到公眾頭上,誰給了他們這樣的膽量和權力?
回頭看看,水電煤氣等公用事業產品的價格這幾年一直在漲,企業申請漲價的理由無外乎是:“經營成本上揚”、“政策性虧損嚴重”、“企業負擔過重”等等。市民要求企業公開成本,總被企業和物價部門拒絕。價格聽證會照例要搞,但往往淪為走過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企業已經建立了“說漲就漲,有求必應”的慣性,不會想到提供給物價部門的水價成本會遭到嚴格的審視。然而物價局這次偏偏認真了,不但揪出了問題所在,還及時地公之于眾。
供水企業意圖以漲價牟私利的行為是可鄙的。在各地此起彼伏的水電煤氣漲價風潮中,有多少同樣用心的漲價行為已經得逞,恐怕很難統計清楚。但從中不難看出:既不給公眾以平等博弈的機會,也沒有一個公正的“裁判員”居中裁斷,公用事業產品的價格就有可能被扭曲,公眾就可能不得不為不合理的生產成本買單。這個道理很簡單,但從來沒有真正被重視。
水價中的貓膩大白于天下,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得到尊重,物價管理部門顯出實事求是的氣象,武漢自來水成本監審的結果可謂一舉三得。這件事的啟示是:在事關公眾利益的產品定價問題上,公開成本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政府部門和公眾代表的共同審視下,公用事業產品的價格就能趨于合理。
(摘自《北京青年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