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辦報揭露官場丑聞
陳炯明7歲時,父親、祖父相繼因病去世,家道從此中落,家人不得不向遠親近鄰借錢買米度日。陳炯明當時入讀縣城最有名的學堂“黃氏家塾”(現寨仔埔海城第三小學),其母楊氏為維持孩子讀書,常常餓著肚子出去做工,一家人在饑寒交迫中常為口清粥互相謙讓。
陳炯明自小懂事,他每天早起五更勤讀,感動了一位賣豆腐的老者,他每天清晨為陳炯明留下一碗豆腐。20歲那年,陳炯明參加科舉(戊戌科)考試中第一名秀才。
陳炯明從廣東法政學堂畢業后,返回老家海豐聯絡各青年組織,在田心村小農場成立了“海豐同盟會”,由陳炯明擔任會長,1909年6月創辦了《海豐自治報》(陳炯明任主筆,筆名陸安),揭露清廷官場腐敗丑聞、宣揚“地方自治”、“還政于民”思想。每逢當地有盜案,陳炯明都以“不均產之害”為標題,剖析社會病源。
不愛女色,鮮少光顧“將軍府”
1919年,陳炯明的弟弟陳炯暉為陳炯明建了一座西式3層建筑住所,當時陳炯明被授予“定威將軍”頭銜,當地人都稱其住宅為“將軍府”或“都督府”。陳炯明自廣東光復后,大部分時間均住在廣州、香港一帶,“將軍府”實際上成了他偶爾回鄉歇腳的驛站。1921年~1923年間,陳炯明與孫中山兵戎相見,百忙之中的陳炯明在這期間只回來過3次,都是選在每年的9月18日(其母楊太夫人壽辰)。陳回“將軍府”后,宴請四方親戚朋友,為母親賀壽。不久其率領的粵軍兵敗下野后,舉家遷往香港,祖屋交由族人看管,此后再也沒有回來住過。
至陳炯明40歲時,妻子生了4個女兒,尚無子嗣,鄉人和朋友勸他納妾,他嚴詞拒絕。據說他刻有兩枚圖章,上刻“不好色”、“不蓄私財”字樣,一直謹遵印章原則行事。
辦教育不惜裁兵
陳炯明主政廣東建樹顯效,特別是在教育領域,不遺余力。
1919年冬,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進入高潮,吳稚暉、蔡元培等人提議:“中國可以有2萬人去日本留學,為什么不可以有2萬人去法國留學?”有識之士紛紛解囊,陳炯明特意從當時的軍事支出中撥款10萬兩予以資助,占了當時總募捐額的1/4。時任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的陳炯明撥款給赴法留學生每年固定4800法郎的資助。鄧小平、周恩來、聶榮臻、李立三、蔡和森、趙世炎、李富春、李維漢、王若飛等共產黨人都曾赴法勤工儉學。
陳炯明力邀陳獨秀籌建廣東教育委員會。陳獨秀提出出任教育委員長的3個條件:“教育獨立,不受行政干涉;以廣東全省收入的1/10撥作教育經費,以及行政措施與教育所提倡的學說作統一趨勢。”陳炯明皆一一答應。每逢省署行政會議,陳炯明都邀請陳獨秀在身邊就座,以示尊重和支持。1921年,廣東教育經費預算為153萬余元,實際支付為111萬余元,陳炯明聞后決定裁兵,“每年可省軍餉500萬元,即以溢額撥為教育經費”。
窮困的晚年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人企圖拉攏陳炯明,陳炯明反要求其“歸還東三省”。日本人見說服無效,臨走時送其一張8萬元的支票,當時窮困潦倒的陳炯明只在支票上打了個叉就退了回去。不久,陳炯明領導下的中國致公黨從香港向東北抗日義勇軍捐贈了10萬大洋。
1933年陳炯明病逝于香港。據文獻記載,去世時“陳氏家無長物,窮極,借用為其母預備的壽材,始得以入殮。”1934年4月,陳炯明的舊部擬在惠州西湖為他舉行公葬,陳炯明之子陳定炎撰文記載:“因葬費無著落,徐傅霖發起募捐,并撰寫和散發捐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回應,汪精衛捐500元,陳濟棠捐1500元,海外僑胞也有捐款匯寄。”
陳炯明去世時,吳稚暉寫挽聯道:“一身外竟能無長物,青史流傳,足見英雄有價。十年前所索悔過書,黃泉送達,定邀師弟如初。”
(摘自《廣州日報》 作者:張映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