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晚清社會的年輕人,他的出路是什么呢?像魯迅這種家庭的出路就是科舉考試。其實魯迅幾兄弟參加過科舉考試,但是成績不佳。
一個時代、一個朝廷走下坡路,到了末日的時候有一個標志,就是它已經不能吸收真正的人才了。真正能夠改天換地、有一番作為的人,如果能夠被吸收到體制中去,就說明這個體制是有活力的,可以延續。往往到了末期首先是人才出了問題,體制吸收不了有用的人才,人才靠邊站了,最后跑到體制的對立面去了。假如晚清的科舉考試能夠吸收洪秀全、魯迅、孫中山以及毛澤東,能讓這些人一考就考上榜眼、探花、狀元,那清朝絕對可以延續下去。你的體制能把最優秀的人才吸收進去,那你就是不可戰勝的,因為反對你的人都是水平低的人。如果一種選拔制度恰恰把優秀的人推到自己的體制之外,令那些有本事的人考不上,那么這些人就要成為你的敵人。
魯迅后來離開家鄉,到了南京去上學。我們今天都說魯迅這么偉大,但是你看看魯迅的學歷是很可憐的。所以大家不要太看重自己的學歷,不管你是北京大學的,還是南京大學的,什么專業都一樣。不要看重這個,關鍵看本人。你看魯迅有什么學歷啊?上了幾個學校,全是中專,什么江南水師學堂,什么路礦學堂。要說沒有魯迅,誰記得這兩個學堂啊?當年這種學堂有的是。
魯迅到那個學校去,什么也學不到。魯迅的學問從哪兒來呢?還是從自學。所以學校不重要。魯迅利用這個環境,利用圖書館,利用南京的文化氛圍,自己讀了很多新的書刊,讀了像《天演論》這樣的著作。這些報紙、論著使魯迅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當時也很崇拜康有為、梁啟超這些人,毛澤東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都經歷過這樣的時期。魯迅在這個時期接受了進化論的思想,這是很有代表性的。但是這個進化論是比較簡單的,把達爾文那個體系的自然科學思維引入社會科學領域,用弱肉強食來激勵中國人要自強,激勵民族意識。
如何才能奮發自強呢?魯迅認為科學可以救國。科學救國論,這是晚清盛行一時的,歷史轉了一圈,80年代又興起科學救國論。
魯迅后來回憶,在那個學校他沒有多大的收獲,他在江南水師學堂學了幾個月以后又考入南京路礦學堂。后來由于成績優異,考取了官費的留學生,1902年就到日本去留學了。當時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很多,一般來說留學英美的家境比較富裕,因為英美留學費用高。留學日本的家境中等以下,因為在日本的生活費用低。
到日本留學的人并不都是去安心求學的,很多都是去吃喝嫖賭。推薦大家看一本書《留東外史》。這本書告訴我們,在日本留學的人,有少數是像魯迅這樣好好學習的,還有一部分是鬧革命的,逃避清政府通緝的,剩下包括本書作者平江不肖生在內的大多數,每天都是吃喝嫖賭,因為當時整個日本就是一個巨大的紅燈區。
魯迅一到東京之后,就卷入了各種反清活動。魯迅到底是怎么卷入的,到底是他自愿的還是別人介紹的,還是兩者都有,這個不清楚。留學生從來不是一個純粹學習的團體,不論是中國在外國的留學生,還是,外國在中國的留學生,都不是純粹學習的。
魯迅到了那里就卷入留學生群體,所以嚴格地說也沒怎么好好學習。大家讀了《藤野先生》就知道了,其實就是一個不好好學習的孩子的懺悔錄。藤野先生真是一個善良的人,保護弱小民族,保護受欺凌的民族。日本現在非常重視《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還弄了一個藤野先生故居。老師因為出了這么一個學生,居然就有故居了。但是在這篇文章里面我們發現魯迅寫自己的學習情況,的確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血管的位置都畫錯了,老師給他改正,他還說我以為這樣畫好看一些。血管是好看不好看的事嗎?畫錯了就是畫錯了。
藤野先生在很多年以后看到了魯迅的這篇文章,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懷念周樹人。他想起來當年有過這么一個中國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是成績不太好,這是很實事求是的。
(摘自中華書局《國文國史三十年》 作者:孔慶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