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偉,魯 鍵(.中鐵一局集團西安中心醫院,陜西 西安 70054;.西安西郊紡織醫院,陜西 西安 70086)
肺炎性假瘤(PIP)是一種由非特異性增生性炎性反應細胞聚集引起的增生性瘤樣病變,發病率逐年上升。筆者對收治的48例確診為肺炎性假瘤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5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48例確診為肺炎性假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齡30~76歲,平均51.2歲;病程3個月~2年。臨床癥狀表現:8例入院時無癥狀;咳嗽21例,咯痰14例,發熱伴膿痰18例,痰中帶血11例,胸痛12例、胸悶2例。實驗室檢查:所有患者實驗室檢查除6例白細胞計數增高外,其余未見明顯異常;痰細菌實驗、結核菌試驗和癌細胞檢查均為陰性,18例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其中10例顯示支氣管開口正常,5例示黏膜充血,3例示新鮮出血,未見新生物,鏡檢涂片均為炎性浸潤。
1.2 方法:患者所采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X線檢查、CT掃描檢查。X線檢查使用萬東800mAX光機進行透視正側位X線胸片。CT檢查使用儀器為德國西門子雙排螺旋CT機,常規取層厚10 mm、層距10 mm,螺距1.5。其中23例患者行增強掃描,18例做平掃加增強,7例只做平掃,12例加做2 mm薄層高分辨率放大掃描,重建圖像后分別用肺窗和縱隔窗觀察。結合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對患者進行綜合診斷。
2.1 X線表現:病變位于肺右上葉8例,肺右中葉14例,肺右下葉6例,肺左上葉12例,肺左下葉8例。腫塊為圓形或橢圓形陰影,邊緣清晰,直徑2~8 cm,其中10例有“毛刺”,5例有條索狀陰影,11例呈分葉狀,6例有空洞,5例有鈣化灶。
2.2 CT掃描表現:病變位于肺右上葉8例,肺右中葉14例,肺右下葉6例,肺左上葉12例,肺左下葉8例。病灶形態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直徑2~8 cm,其中2~3 cm 17例,3~8 cm 31例;密度不均勻34例,其余密度均勻;11例有分葉,10例有粗毛刺,有刀切征6例,平直征16例,桃尖征8例,內側緣有引流支氣管影10例,腫塊內小空泡或支氣管影8例,胸膜粘連增厚8例。
2.3 誤診原因:48例患者中36例誤診為肺癌(75%),其中X線結果報告均誤診,12例CT掃描報告誤診。誤診原因:①誤診患者年齡較大,屬于肺癌高危人群;②診斷過程中對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既往病史未重視;③兩種疾病的X線片表現、CT掃描變現差異不大,容易混淆。
肺炎性假瘤的本質為增生性炎性反應,是炎性肉芽腫和各種非特異性炎性反應增生組織形成的瘤樣腫塊。瘤體在組織結構上主要由多種細胞組成并有纖維化,包括漿細胞、纖維組織細胞和假性淋巴細胞等。本研究中8例入院時無癥狀,咳嗽21例,咯痰14例,發熱伴膿痰18例,痰中帶血11例,胸痛12例、胸悶2例。病程較短的患者,臨床表現一般較輕,詢問病史對此病的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肺炎性假瘤可發生在雙肺的任何部位,拍攝胸部X線片和CT掃描是本病常規篩查的首要檢查方法[1]。影像學上病灶多為圓形或類圓形瘤體,邊緣光整,密度較均勻,直徑多在2~8 cm不等,周圍肺野較清晰,根據其炎性反應的基本影像學特征多表現為桃尖征、平直征、灶周小空洞等征像[2]。本研究中,病變位于肺右上葉8例,肺右中葉14例,肺右下葉6例,肺左上葉12例,肺左下葉8例。病灶形態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直徑2~3 cm 17例,3~8 cm 31例;11例有分葉,10例有粗毛刺,6例有刀切征,16例有平直征,8例有桃尖征。典型的影像學表現結合臨床癥狀、病史和痰中未查到結核菌及癌細胞方可考慮為肺炎性假瘤,但臨床上大多數患者的年齡偏大,影像學表現缺乏特征性表現,對臨床表現和肺內感染病史未加重視,與肺癌和結核球等疾病難以鑒別,極易誤診。
綜上所述,全面綜合分析肺部炎性假瘤的影像學特征,充分結合臨床病史和體征可提高此病診斷準確率。
[1] 馮仕庭.陳境弟,盂悛非,等.肺癌、肺結核球和炎性假瘤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的影像特征:附44例分析報告[J].癌癥,2006,25(3):348.
[2] 李啟忠.肺炎性假瘤的CT、X線表現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05,3(9):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