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綢,陳郎峰,廖文倫 (廣西賀州市中醫醫院,廣西 賀州 542800)
膽道結石是肝膽外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上治療方法很多,但術后復發率也很高。自2004年以來,我院采用氣壓彈道碎石技術治療膽道結石,并在手術前、后服用利膽中藥湯劑,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膽道結石患者165例,其中男95例,女70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82歲,平均48歲;病程最短為3個月,最長為20年,平均為6.8年;其中49例曾經有1次或者1次以上肝外膽道結石手術史,其余116例初次手術者均經常規中、西醫保守治療并且有反復發作的病史。
1.2 治療方法
1.2.1 術前治療:自擬利膽排石湯(金錢草30 g、雞內金30 g、郁金 30 g、茵陳30 g、大黃15 g、梔子15 g、黃芩15 g、木香15 g、柴胡20 g、枳殼15 g、元胡索10 g、炙甘草10 g)。隨癥加減:腹痛劇烈,加重元胡索15 g;嘔吐,加竹茹12 g、法半夏10 g;高熱感染,加金銀花15 g、蒲公英15 g、連翹15 g。水煎服,1付/d,7 d為1個療程。
1.2.2 手術方法:按肝膽外科常規手術至切開膽總管,用輸尿管鏡探查膽管,用等滲液沖洗膽道絮狀物和膿液,充分顯露膽道結石。用氣壓彈道碎石系統碎石桿粉碎結石至細小顆粒,沖擊、吸引清除膽道結石,肝內結石池患者采用輸尿管鏡戳孔后用碎石桿碎石。用輸尿管鏡可視下檢查左右肝管及其分支,未見結石后退出肝內膽管,轉向下探查膽總管開口,若無狹窄,則退出輸尿管鏡,膽總管置T管引流。
1.2.3 手術后治療:術后患者腸功能恢復排氣解便后,再予以利膽排石湯加減,認真觀察引流管內膽汁量及其顏色、氣味等。中藥1劑/d,連服1個月,9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服用3個月。
手術前服用利膽中藥湯劑8~10 d后,119例膽道結石患者的癥狀和體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患者的一般情況亦有改善。本組165例患者術后經腹部B超或CT檢查確認,Ⅴ級膽管結石一次清除。隨訪2~6年,膽道結石復發6例,復發率為3.6%。
中醫學認為膽是“中清之腑”,位于右脅下而附于肝,與肝相表里,輸膽汁而不傳化水谷,功能上以通降下行為順。肝主疏泄、性喜條達、疏利氣機,使膽汁的分泌、輸送、貯存、排泄正常進行。膽道結石是由肝的疏泄、膽的通降功能失常所致,膽道結石的形成多由于肝郁氣滯、肝膽濕熱、膽道濕熱、濕熱蘊結、膽汁淤積阻塞而致排泄不暢,積結成石。依據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擬定肝郁氣滯證、肝膽濕熱證、膽腑瘀熱證3個證型,治療原則以疏肝解郁、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止痛等。本組以自擬利膽排石湯于手術前、后服用,藥方中以金錢草、雞內金、郁金、大黃、茵陳、梔子為主藥,金錢草退黃消腫,清熱解毒,雞內金健胃消食;郁金行氣解郁、利膽退黃;茵陳蒿湯(大黃、茵陳、梔子)清熱利濕退黃。方中輔以黃芩、柴胡、枳殼、木香、元胡索、炙甘草等,黃芩清熱燥濕,柴胡疏肝解郁,枳殼行氣寬中除脹,木香、元胡索行氣止痛,炙甘草緩急止痛。總體上來說,利膽排石湯的配方合理,可以起到暢通氣機,腸胃、肝膽疏泄共調,進而實現利膽排石的目標。
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中藥對膽道系統動力的促進作用,在傳統的中藥研究中,針對膽道系統動力學的研究通常從增加膽汁流量、松弛膽道括約肌、協調十二指腸以及膽道系統運動等方面著手[1]。大黃能增加膽汁分泌,收縮膽囊,松弛Oddi肌,從而有利于結石的排泄[2]。梔子不但能促進膽汁分泌,而且對膽道系統有促進蠕動功能,有利于結石的排泄[3]。茵陳蒿能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并松弛Oddi肌,亦利于結石排泄等。柴胡、甘草可保護肝臟功能,同時還能夠緩解膽道平滑肌痙攣,從而促進膽道結石排出。元胡索可抑制膽道平滑肌痙攣,有鎮痛作用;金錢草、雞內金有增加膽汁流量,促進排石;黃芩有利但保肝功能;枳殼、郁金、木香有促進膽囊收縮,松弛奧狄括約肌作用。中藥可以促進膽汁分泌,擴張肝內、外膽管,松弛膽道括約肌,增強膽汁排出,沖洗膽道,促進結石的排泄。
氣壓彈道碎石是一種在內鏡下清除膽道結石的技術,輸尿管鏡相對膽道鏡更纖細,可進入到Ⅴ級、Ⅵ級肝膽管,甚至更高,并且有放大作用,能清楚了解膽道內病變,只要輸尿管鏡能看到的結石,都能利用機械能將其擊碎取出。即使如此,由于輸尿管鏡是金屬硬鏡,對于細小、彎曲肝內膽管結石還是無能為力。故筆者對膽道結石患者術前給予中藥利膽湯劑治療在調理患者身體機同時能使高位膽道結石位置下移,為順利進行手術創造了條件,甚至可使肝外膽道小的結石排入腸道或者使之溶解從而免于手術。膽道結石患者術后給予中藥利膽湯劑不僅可以排出殘留結石,還能進一步防止新的結石形成。
[1]鐘朋光.中藥內服外敷治療膽結石并膽囊炎34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5):16.
[2]莊江能.大黃的主要成分及其臨床藥理研究進展[J].西南軍醫,2009,11(5):931.
[3]汪龍德.梔子對離體兔Oddi括約肌收縮活動的影響[J].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