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華,趙尚開,李梅勇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8醫院醫學影像科,云南 昆明 650200)
痛風是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組異質性疾病。近年來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痛風的發病有著年增長的趨勢,臨床表現為高尿酸血癥、痛風性關節炎、腎臟病變等。筆者主要探討痛風性關節炎在膝關節上的MRI表現和鑒別診斷,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0年2月~2012年4月經關節鏡和手術病理證實的膝關節痛風性關節炎患者18例,年齡28~50歲,平均36.6歲;患者均有膝關節腫脹、疼痛,5例患者有關節畸形,8例發現痛風石。
1.2 檢查方法:采用SIEMENSMAGNETOM ESSENZA 1.5T超導MR掃描儀。所有患者均采取仰臥位,膝關節自然伸直并固定,行常規矢狀位及冠狀位掃描,掃描序列均包括:矢狀位T1WI,TR/TE=450 ms/12 ms;矢狀位 T2WI,TR/TE= 3 500 ms/69 ms;矢狀位PD像,TR/TE=2 400 ms/25 ms;冠狀位PD像,TR/TE=2 400 ms/25 ms。所有病例均行增強掃描。
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滑膜增厚和關節積液,關節積液在T1WI上表現為低信號,在T2WI上表現為高信號,增生的滑膜在增強后可見明顯增厚強化;10例患者可見關節間隙狹窄; 12例患者可見骨質破壞,在T1WI上表現為點片狀低信號,在T2WI上表現為點片狀高信號;8例患者可見痛風石沉積,其中4例位于滑膜囊或關節腔,3例位于關節各骨(髕骨2例,脛骨1例),1例位于軟組織內,痛風石在T1WI上5例表現為稍低信號,3例表現為等信號,在T2WI上均表現為稍高信號,但總體信號不是很高,與肌肉信號相似。痛風石的MRI表現有其特異性,但仍需與一些腫瘤性病變待鑒別,本組病例其中1例誤診為骨巨細胞瘤,1例誤診為軟骨母細胞瘤。
對我院的18例膝關節痛風性關節炎病例進行回顧分析,其主要MRI表現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關節滑膜增生;②增生軟組織的腫脹;③關節腔少量積液,中后期可明顯增多;④韌帶、肌腱、軟骨的破壞;⑤骨骼破壞;⑥關節間隙狹窄;⑦痛風石,痛風石可位于滑膜囊、關節腔、關節各骨和軟組織內。此病還應與以下幾種常見關節病病相鑒別[1]:①類風濕性關節炎:以中年女性多見,多對稱性發病,關節周圍軟組織梭形腫脹,局限性骨質疏松較為明顯,關節間隙早期即出現變窄甚至融合,常伴有關節邊緣侵蝕性破壞。類風濕因子陽性,血尿酸正常,無痛風結節。②焦磷酸鹽沉積癥:由于關節內焦磷酸鈣的沉積而引起的急性關節炎,可產生類似痛風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多個關節的關節軟骨、纖維軟骨和關節旁的鈣化。而痛風性關節炎引起的軟骨鈣化只侵犯1~2個關節的纖維軟骨,可攝X片觀察。焦磷酸鹽性關節病主要發生于腕、掌指關節及膝關節等,易出現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囊變及關節面的塌陷。血尿酸水平正常。③牛皮癬性關節炎:其X線征象可類似于痛風,而且亦可出現高尿酸血癥,鑒別有時較為困難。牛皮癬性關節炎多出現進行性骨破壞,關節邊緣骨膜增生,第一踇趾關節為其特有的好發部位。有牛皮癬感染史。④退行性骨關節病:老年人多見,多骨多關節發病,關節邊緣增生硬化,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下小囊狀骨密度減低區。無關節骨皮質侵蝕和皮質下囊性骨質缺損。⑤一些腫瘤性病變:特別是單發痛風石形成時,需與一些腫瘤性病變待鑒別,如骨巨細胞瘤、軟骨母細胞瘤等,有時需結合X線及CT檢查觀察骨質情況。總之,膝關節痛風性關節炎在MRI上的表現多種多樣,需與其他膝關節疾病相鑒別,痛風石在MRI表現上有其特異性,但仍需一些腫瘤性病變待鑒別。
[1] 羅 麗,韓福剛,劉 勇,等.膝關節痛風性關節炎的MRI表現與鑒別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