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日本內閣府16日公布的有關家庭法制的民調結果顯示,反對日本引進“夫婦別姓制度”者微增。請問,什么是日本的“夫婦別姓制度”? 黑龍江讀者 王 玲 在日本古代,擁有姓氏是特權階層的權力,當時夫婦別姓(即姓氏不同)的情況較為普遍。明治維新之后,普通國民也被賦予姓氏權。1876年,明治政府發布政令,宣布繼續維持過去夫婦別姓的制度,但在此后日本近代第一部民法典的制定過程中,這一原則被逐步修改。1898年生效的《明治民法》最終確立了夫婦同姓的姓名制度。該法第788條規定,妻子一方因婚姻而入夫家的情況下,需要改隨夫姓。二戰后日本民法修正案和戶籍法保留了夫婦同姓的原則,規定同一戶籍下的夫妻必須采取同一姓氏(夫姓或妻姓)。在離婚情況下,妻子應改回原姓,但1976年日本民法修正案規定,夫婦離婚后妻子依然可以保留原來的夫姓。日本也成為東亞地區較個別的實行夫婦同姓的國家(中國、韓國均采取夫婦別姓原則)。在世界范圍內,法國、印度和日本的情況相似。日本近代確立夫婦同姓的原因,主要是源于傳統父權社會背景下的家族文化,妻方順從夫方而改姓,從而展示出對家族的忠誠被認為是一種傳統美德。明治時代社會提倡建立內部關系更緊密的家族文化,認為夫婦同姓有利于家族的穩定,而別姓則會傷害感情;另外,夫婦同姓,戶籍歸于一姓被認為更便于政府進行人口管理,特別是在日本這樣姓氏數量巨大的國家。但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日本女性感覺隨夫改姓“喪失自我”,且婚后改姓需要更改檔案信息很麻煩。當然,也有夫隨婦姓的情況,日本首位女外相、前首相田中角榮的女兒田中真紀子就屬此例。目前關于是否修改夫婦同姓原則,日本國內存有不同看法。長期執政的自民黨態度保守,上世紀90年代,在野的民主黨曾單獨或多次聯合其他政黨提出實行有選擇的夫婦別姓制度,2009年民主黨執政后也曾積極推動這一方案,但是受到較大的政治阻力。而且由于習俗和觀念的約束,不少民眾對徹底“顛覆”夫婦同姓有較大顧慮?!? (盧 昊)
環球時報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