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洪 濤 圖片說明:美國人送禮一般都帶著發票。 美國人常開玩笑說,他們的送禮習俗源于伊甸園中夏娃遞給亞當的那個蘋果。美國人送禮的顯著特點是簡潔、隨意和務實。禮品的價值和形式并不重要,簡單實用、略表心意即可。 跟法國人的“無價”禮物相比,美國人送禮一定會讓對方知道價格和購買地點。他們通常會將禮物的包裝和價格標簽保留完好地送出去,并附上購物發票。這樣做并不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禮品有多么貴重,而是因為有了購物發票,收到禮物的朋友如果不喜歡,可以在隨后的幾天憑著發票到商場換別的商品,或者干脆要求退貨。所以在美國有個有趣的現象,每年節日過后,很多商店的服務臺前都排滿了等待退換貨的顧客。 要是一個家庭趕上結婚、生孩子、搬家這樣的大事,他們會提前把自己需要的禮物列出一張清單,單子里既有幾美元的小東西也有幾百美元的大件,讓客人根據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在單子里自選。這樣一來送的禮物不會重復,也保證都是主人需要和喜愛的東西。想要送禮的朋友們也能一目了然,不僅省去很多麻煩,也避免了浪費。美國各大網站和各大超市都有這樣的登記禮品單的服務,客人到超市里按收禮人姓名打印出禮品單,服務人員還能具體告訴你在超市里哪個區域選購,省時方便,或者直接寄到主人家中。《環球時報》記者曾參加過一對美國朋友的婚禮,他們在婚禮邀請卡上注明,他們已經在某家百貨公司和廚房用品店選好了喜歡的東西,并附上禮品單的網頁。朋友們在網上看到禮品單,并根據自己和主人交往的深淺及自己的經濟能力,“認領”其中的一樣。但禮品名單上最先被客人們買走的還是那些價格比較低的東西。等到婚禮前幾天,100美元以下的禮物早已被“搶購一空”了。 近幾年來,幾乎所有的美國商店還推出了“禮品卡”服務。送禮的人付給商店一筆錢,商店會在禮品卡上寫上相應的面值,獲贈禮品的朋友就可以日后拿著這張卡來商店買東西,送禮雙方都很省事。一位朋友說,她常去的美容店也有這種服務,經常有人買上一兩百美元的“禮品卡”送朋友。 此外,美國人送禮不光是實物,諸如請吃飯、請唱歌等“以玩代禮”也很受歡迎,比如,邀請朋友到郊外野餐或一同去打高爾夫球等,一般來講,對方都會欣然接受。▲
環球時報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