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張 利“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以下簡稱“非典”)2003年3月重挫香港,共導致1755人感染、299人死亡,是香港近年來最為嚴重的疫情。時隔10年,那份恐懼憂慮仍在部分港人腦海里浮現。有香港市民表示,與10年前情況相似,香港又陷入經濟低迷、政治紛爭的境地,但現在的香港人卻沒有像10年前那般團結。香港《新報》評論說,“非典”既是香港人難忘的集體回憶,也是香港命運的轉折點,對于香港人至關重要。在10年后的今天,香港人實在需要再次把它拿出來緬懷一番,以作借鑒。 據香港《新報》19日報道,對于在“非典”期間有42名居民去世、成為“非典”重災區的九龍灣淘大花園部分居民而言,他們只想淡忘往事,不會高調舉辦悼念活動。當時已擔任淘大花園業主委員會主席和區議員的葉興國稱,事隔10年,大廈設備已全部改良,不少居民也已離開傷心地,昔日的E座居民,至今已有半數遷走,即使留下來的人,也希望淡忘此事。不過,“非典”令街坊更加團結,自此非常注重環境衛生和防疫意識,因為大家都很自律,不會隨處亂丟垃圾,偶爾遇到管道滲漏,也會及時加以處理,大家為將這個小區打造得更美好,都盡了力。 香港《明報》報道說,10年前,有70多名香港兒童因“非典”疫情失去了爸爸或媽媽,甚至父母俱亡,成為孤兒。當時有一些香港官員成立護幼教育基金,許下照顧這些兒童20年的承諾。這些錢用來資助這些兒童補習、學樂器、參加課外活動,以至到海外求學。時隔10年,最令基金發起人之一、前香港官員李麗娟感動的是,這些家庭都有骨氣,絕不自私,很有“香港精神”。她舉例說,護士劉永佳因“非典”殉職,“頭幾年,他的太太始終不肯拿那筆錢,她說自己有手有腳,有更多家庭比她更需要那筆錢,我和時任醫管局專業及公共事務總監高永文親自到她家中勸說,說可以給她兒子更多發展機會,她才答應接受幫助。” 《明報》的報道稱,謝婉雯是屯門醫院內科及胸肺科醫生,當年35歲的她自愿到“非典”病房工作,疑因為病人插喉時受傳染而病逝。她在疫情面前無畏無懼的精神令全港市民動容,香港媒體紛紛給她冠以“香港女兒”的稱號。謝婉雯的哥哥謝卓智說,逆境總算過去,民情卻今非昔比。“‘非典害到許多人離世,但一個逆境,令香港人團結,齊心去抗疫,回頭想不是壞事,現在卻不一樣了,社會氣氛沒‘非典時那般融洽。”面對近年香港社會的矛盾和爭議,謝卓智說自己不是政治家,作為普通生意人,只能引用妹妹的犧牲精神,提醒港人放下抱怨,銘記那年一起無私抗疫的日子。 據香港《信報》報道,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稱,以前香港社會對傳染病的關注很少,政府主要把錢用來研究癌癥、糖尿病和心臟病;即使有H5N1,之后對傳染病的撥款也少。但在今日,香港有衛生防護中心及控制傳染病研究基金,與往日相比簡直是天地之別。袁國勇說,受過“非典”疫情沉痛教訓后,大家學乖了。2013年,港人仍記得感冒要戴上口罩。今日科學昌明,就算有下一波疫情,香港仍有條件打仗。在過去的10年中,香港已找到了超過10種新病毒,9只新細菌品種、兩種新真菌及兩種新寄生蟲,一旦疫情出現,也有所防備。“非典”疫情爆發除了因為社會忽視感染控制,也是大自然給人類的教訓。盡管香港今日沒有疫情出現,但在這個人口稠密的社會,只有以史為鏡,才能預防慘劇重現。 香港《新報》的評論說,“非典”疫情2003年在香港肆虐的時候,香港正值經濟衰退、樓價大跌、負資產大量出現的時代,偏偏在這時遇上疫情,從香港開埠以來,從沒有見過如此的悲情。10年后的今天,鐘擺搖到了另一個極端,就是經濟也是不景氣,不過樓價卻是飛升到天空,全香港700萬人,都變成了幫地產商打工的人,這一次,港人不是悲情,而是激憤了。但是,香港人仍然對未來充滿樂觀態度,可以從錯誤中學習,明天一定會比今天更好。▲
環球時報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