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應《新理財》雜志政府版“財政的五年展望”專題邀請,我作為A市新一屆政府班子成員,簡單的聊幾句。初來乍到,對財政工作不是很熟悉,如有錯漏之處,望各位財政人指導。
在此我想說三個問題,分別以我曾經擔任的縣審計局,市教育局和現在的市政府工作崗位三方面,談一談對財政的關系建設問題。
第一:財政是審計工作的前端基石。我二十余年前于縣審計局工作,這也是我最長的一段工作經歷。在審計部門工作的十余年中,我長期與財政審計工作打交道,說起來也可以算半個財政人。客觀上來講,在十年前,財政審計工作基本上與財政工作是完全脫離關系的,即財政編制預算完畢之后,整體交付審計機關進行審計。從1995年《審計法》頒布實施,財政收支審計開始實行“同級審”與“上審下”相結合的審計監督制度,改變了以往單一的“上審下”制度,擴大了財政收支審計領域,增強了財政收支審計力度,各級審計機關以“兩個報告制度”為中心,即向本級政府提出預算執行情況審計結果報告,和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會提出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審計工作報告的雙重報告制度,審計我縣當年的預算執行情況。到現在為止,預算執行的效益,違規操作等問題,還是歸屬于審計部門審查并執行。
但我想說的是一個前端厘清的問題,即在預算編制過程中的“審計”工作。2012年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指出,審計工作在預算編制過程中是缺失的,我并不這么認為。我們知道財政部已經在機構設置上設置了績效處,這個處室的職能在很大一部分就是對于財政預算編制過程中的審計。我認為,在未來的五年里,審計部門與財政部門要合作解決的,就是財政預算編制績效工作與預算編制中的審計工作的契合問題。
這也就歸結到我剛才說的重點,財政,是審計工作的前端基石。我認為,財政績效工作有客觀存在的必要性。各預算單位把每年的預算報上來之后,財政部門有義務對這些項目資金的分配和優先性做出第一步的判斷和篩選,在此問題上,當地政府也應該給予財政砍掉一些效益極為低下的項目的權限。在解決了這些財政資金分配的合理化工作之后,財政也應當負責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的資金配比優化工作。打個比方說,財政部門是一條河的水閘,控制著水流的大小,而審計部門是對河道中有問題的地方進行疏導。這兩項工作完美配合,一條河才能保持不旱不澇。
第二:財政是預算部門的前端導向機關。在教育部門工作時,我體會到了“跑部錢進”這四個字的含義。當然我們不是跑財政部要錢,是跑我們的財政局要錢。由于教育為民生之本,兒童為社會之基,因此當時有人戲稱我們教育部門是和財政關系最好的部門,要錢就給。這其實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市的教育工作起步很早,轄區內又有省級重點中學與重點高中各一所,因此教育經費不成問題。說實在的,我市的財政部門工作極為認真,但仍然出現了撥款進度過慢的問題。經常是我們預算非常充足,而年中之時卻依然發不出教師的績效工資。
說句很俗又很實在的話,任何政府部門的運轉,都要靠政府資金支撐。那么財政資金在理論層面就起到了一個對當地財源企業,甚至是當地政府工作的一個導向作用。比如我們向某市學習的真正九年義務制免費教育項目,就是由于我們的財政在2012年投入教育達到財政收入的4%因而引起的財政資金過預算現象,讓我們的教育比我省其他地區提前了幾步。而其他部門也是如此。比如在交通經費較多的情況下,財政積極推進了我市全市路口HD監控項目等,實際上都是以財政資金的投入多少作為導向。也正是因此,每年編制預算之時跑財政的其他部門絡繹不絕。也正是因此,財政部門更要把握好自己這一關。從客觀角度來說,財政資金的投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府政策導向的一個先行者和落實者。當然,我們現在經常說到民生財政的概念。但民生也要講效率,也要講先后。這是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對財政,或者說廣義上的公共財政和民生財政的發展方式進行的一些淺顯的思考。
第三:財政是政府決策的前端探路者。這是我在市委市政府工作之后對財政部門的另一個角度的看法。政府,政策制定之府。首先我們說很多問題決定了政府部門不可能將每一個項目都事無巨細的勘察到,特別是現在臨近年底,最多的一天我手上有十七個項目等待政府批示。這實際上對我們政府工作人員來說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情。批了,這個項目就有我們的責任,但我們對這個項目確實不了解;不批,我們也無法確定哪個項目才是最緊急,最優先的。而每一個項目的申請中都寫得十萬火急,也對我們的選擇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這些項目首先應當由財政審查。在我市轄區內多次有財政報告某項目預算與實際項目脫節情況,而這些項目多數均得到了市政府的批示同意。在這種情況下,財政事先對該項目進行預算梳理,附一套財政的預算書同時上報政府批準列入預算,我認為這才是正確的方式。
此外,我需要在此澄清一個關于財政建設“政績工程”的問題。以兄弟市某地標建筑為例,該雕像所花財政預算為930萬,而項目工程款為13220萬。而大眾所見的并非是雕像預算,而是項目工程(包含周邊商業街建設及道路維修整治等費用)的預算。這種預算的粗淺報告使得大眾對這些工程多稱之為“政績工程”。因此,我希望借預算公開這一趨勢,逐步的,首先公開我市每年最大項目的詳細預算,精確到每一物件。這對政府工作與財政工作的總體都有相當大的好處。
以上,僅為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