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坤
近日,微博熱議內蒙古自治區某縣副縣長一天內陪洗了8次溫泉,整個人都快泡虛脫了,這樣的接待經歷,或許是許多基層官員接待繁忙景象的“縮影”,但卻揭示出接待“猛于虎”的事實。這是中國官場文化中的“行賄受賄要不得,吃吃喝喝沒問題”的觀念在作祟,尤其是在像元旦、春節這樣的“年關”之際,各種名義的接待十分盛行。基層政府承受如此大的接待壓力,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年底很忙
“迎來送往”表達了中國人熱情好客的傳統。中國人款待親朋好友和來自遠方的客人,以表達誠意,也表達了相互尊重之情。公務接待是為協調公共關系,政府之間的公務活動、正常的政府往來。而今的公務接待包含了太多潛規則,使“公務接待”變成“公務”含量不多的“偽公務接待”,變成了世俗化社會交往的一個“名利場”。
一位縣委書記這樣形容:“不論哪路神仙來,我這縣委書記都得接待好,一晚上吃四五頓飯是常有的事情,即使這樣,深夜回到家里還是要再啃饅頭,因為每到一場都要敬酒,哪有時間吃飯!”又如“一天泡8次溫泉”的那位副縣長所言“來的都是上級領導,不陪不行,而且接待能拉近感情。”
變了味的接待有三大特征:數量多、排場大、花費貴。一個基層政府的接待任務到底有多重?據統計,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每個鄉鎮每年接受上級單位的考查為20?~60次,最高達90多次。鄉鎮領導一年差不多有150天至300天忙于應酬接待。
2011年中國社科院的一項“縣處級領導干部日常工作生活觀察”研究顯示:上級到基層檢查,縣處級領導干部陪同人數特別多。并且陪同的時間占到周工作總用時的9%。國家發改委一位普通公務人員到基層調研。午餐時間,在這位公務人員的婉拒下,沒有去當地最好的酒店就餐,選擇附近一家小餐館吃飯。不料,陪同其就餐的接待人員竟然多達3桌,粗略計算有30人之多,令人瞠目。而有時本來一個電話就能解決的工作,竟組成了一個個轟轟烈烈的檢查組。
為了讓上級領導“怡情悅性”,基層政府有時可以說是“不惜血本”。吃要吃魚翅、鮑魚;喝酒非茅臺酒拿不出手,臨走還要帶上大包小包的本地特產。連吃帶拿,造成居高不下的接待成本。
接待就是生產力?
公務接待奢華之風為何如此盛行?某基層政府的墻壁上赫然寫著“接待就是生產力”,幾個大字說出了真諦。把“接待”視同“生產力”是基層工作者的“職責”和“體會”,是官場的“潛規則”和“大實話”,其實質是在強調“人脈”和“關系”。
在哪個地方考察時享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上級領導臉上就有光,心中歡喜。他們認為,接待規格越高,對自己越重視,他們明白,手中掌握的權利是接待的“話語權”。通過檢查、評比、驗收,上級領導的說與不說、說好與說壞、說多與說少,對本地工作和官員有直接影響,這迫使基層官員不得不比拼“大方”。如果,上級領導來檢查不接待,輕者會落個“看不起人”的名聲,重者“烏沙帽”難保。唯上的官場現狀,使得基層官員一切以討好上級領導為出發點,對上級唯命是從,上級喜歡什么就說什么、做什么。
基層官員在權力資源分配中處于中低端,是利益集團中的相對弱勢,他們心里清楚,哪個地方的接待工作做得好,其利用資源的成功率就高,上級了解就更深入,獲得支持的力度就更大,經濟發展也就較快。就不難理解,國家發改委批準建設項目后,某市長親吻批文的激動了。因此,基層領導對上面來的各路“神仙”不能懈怠,也不能得罪。否則,那些“神仙”們大筆一揮或金口一開,該有的項目落空了,一年苦干的成績就沒有了。
除了發展地方經濟靠上級外,官員的前程也跟上級息息相關。有沒有升遷的機會、收入會不會提高等權力都掌握在領導手中。
地方基層官員不敢不接待,方方面面的應酬不敢有疏漏,就算求不到“好話”,也只愿不被說“壞話”,所謂“得罪不起”。
頻繁的款待有時是“一種折磨”,“是關于耐力的較量”。基層干部對接待工作既有頭痛的一面,隱隱中卻又有所期待。“怕來人,更怕人不來”,是他們矛盾心態的真實寫照。
新風氣
“上梁不正下梁歪”,故要制止官場不正的接待之風,只能從源頭抓起。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視察時,以“輕車簡出,不封路,沒有鮮花、橫幅、紅毯,也沒有列隊歡迎,就連宴請菜單都十分簡單—“習式風格”讓民眾喝彩,同時為官員做出表率。
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出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針對官場上的奢侈接待風規定,輕車簡從、減少陪同、不迎送不宴請,并且從“茅臺不上桌”這類實際層面抓起;精簡會議活動,要求開短會、講短話,力戒空話套話;精簡文件簡報,要求文件、簡報無實質內容一律不發;規范出訪活動,要求嚴控隨行人員,不安排學生等迎送;改進警衛工作,要求減少交通管制,一般不得封路清場;改進新聞報道,要求進一步壓縮會議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嚴格文稿發表,要求除統一安排,不發賀信賀電,不題詞題字;厲行勤儉節約,要求嚴格執行住房、車輛配備等待遇。這些規定體現了一種不浪費、倡節儉的工作作風,也是對崇尚鋪張浪費的官場文化的有力回應。習近平公開表示“利用一切機會打擊黨內官員的腐敗。”
新風氣剎去基層官場長期的接待風,滿足了民眾的“壓力和期待”。目前,不少地方已經在踐行“食堂供午餐”培育節儉新風。
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肖俊建議,要從財政上對公務接待進行硬約束,對行政開支要進行嚴格的預算決算和審計審查,把每一分錢都列到預算范疇,沒有了隨意支配行政資源的機會,接待浪費的亂象才會收斂。
接待風盛行,根本原因在于唯上的官場思維,有專家認為:“干部考核不能單純由上級任命,必須要引入基層民主考核機制。上級意志不能成為官員升遷的唯一決定因素,這樣官員就不會只唯上了。”百姓擁有評判權力,政府才能用長效性的舉措取信于民,才能真正讓政府部門“對下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