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本報記者 魏萊英國《金融時報》20日援引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稱,2012年中國國營石油企業拿出創紀錄的350億美元進行海外并購,到2015年,這些企業海外原油日產量將達到300萬桶,較2011年翻一番,且和科威特產量相當。《金融時報》稱,IEA首席經濟學家法提赫·比羅爾稱,境外原油增長的相當比例來自新近并購的資產。中國油企的海外并購,以及對非常規鉆井技術的投資,正極大改寫全球石油產業格局。中石化和中海油等中國國營油企自2009年至今,已在全球范圍內花了920億美元并購油氣資產。IEA和Dealogic等國際分析機構還發現,中國油企在海外所生產的原油,相當部分用于直接在海外銷售,而非如一些人所擔心的那樣,變成中國國內的石油戰略儲備,中國油企在海外擴張的主要動力是商業利益。 美國道瓊斯通訊社稱,和其他國家大型油企不同,中國國營油企更愿意在政府配合下,在海外產油國進行大規模基礎建設,這對于如蘇丹、安哥拉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頗具吸引力,而對中國的能源安全而言,又是十分合算的長線投資。加拿大“財經在線”稱,中海油-尼克森并購獲批,令2012年中國油企海外收購總金額大增。事實上,由于成本原因,中國在加拿大并購的油氣產業,其產品最終仍會銷售到就近的美國市場,而非運回中國。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周琪20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國際能源署的分析師夸大了中國在海外囤油的能力,中國在一些地區的收購是與幾家跨國公司一起參股,并非實際控制股東,對實際原油產量的分配控制力有限。此外,中國石油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出售石油的通常做法是符合西方市場規則的,即通過市場貿易手段公平交易獲得原油。事實上,中國參與的國際石油交易中的相當部分是回流到中國,補充中國能源需要的。▲
環球時報201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