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去年河南省周口市發起的“平墳運動”,曾引發社會各界議論。日前媒體又爆出,今年春節期間,此前被平掉的數百萬座墳墓,幾乎是一夜之間就被周口民眾自覺恢復起來,從而再次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再度使政府公信力陷入尷尬境地。周口民眾自覺恢復墳墓的原因無非有三:首先,封墳護墓、安葬祖先是中國人最悠久、最深厚、最強大的一種傳統精神信仰,強制平墳有違民意。其次,春節期間,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男勞動力紛紛返鄉回家過年,掃墓祭祖必然會恢復祖墳。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去年11月16日國務院公布的《殯葬管理條例》刪除了強制平墳的有關條款,使民眾恢復祖墳沒有了法律負擔和心理壓力。無論如何,周口民眾自覺恢復祖墳,顯示出當地對傳統精神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堅持。若是再度發起“平墳運動”,可能激起更大的民憤,甚至引發不必要的群體性事件。當然,我們也要看到,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大踏步前進,尤其是隨著18億畝“耕地紅線”的不斷逼近,農業人口減少,使田野中的墳頭較少和較小,更能適應大規模機械化耕作的需要。因此,周口“平墳運動”的關鍵,不在于“平墳”本身,而在于沒有尊重民意疏導進行,相反卻采取了大規模、強制性、暴風驟雨式的“平墳”措施,同時又未能提供良好的公共墓地服務。“平墳運動”帶有強制性,整個過程中沒有贏家,最大受害者與其說是當地民眾,勿寧說是政府公信力。在初期,地方政府未經深入調查研究和社會聽證,倉促發起且強制進行“平墳”遭到社會各界質疑。在中期,地方政府未及時有效回應質疑,也沒有改進“平墳”。在后期,民眾大規模恢復祖墳,地方政府不知所措、無所作為。所有這些,都使政府公信力受到嚴重損傷。遺憾的是,諸如此類事件,如污染環境的化工立項等決策出臺,遭到輿論反對后匆忙收回決策的做法,使公權力陷入一個怪圈,即武斷決策必遭受質疑,推行失利則往往采用“鴕鳥”策略。長此以往,有時即使一項決策是合理、有利的,但公權力面對各方質疑和批評時,也往往本能地選擇退縮。那么,公權力如何走出上述怪圈呢?周口“平墳運動”帶給我們一大啟迪是,政府決策必須在以民為本和尊重民意的基礎上,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真正實行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能否做到這點,既是中國和諧社會與清明政治建設的一大任務,也是對公權力自身建設的一大挑戰和考驗!▲(作者是旅美學者)
環球時報201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