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木清
(武漢市黃陂區第一中學,湖北 武漢 430300)
試題.在機場貨物托運處,常用傳送帶運送行李和貨物,如圖1所示,靠在一起的兩個質地相同,質量和大小均不同的包裝箱隨傳送帶一起上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圖1
(A)勻速上行時b受3個力作用.
(B)勻加速上行時b受4個力作用.
(C)若上行過程傳送帶因故突然停止時,b受4個力作用.
(D)若上行過程傳送帶因故突然停止后,b受的摩擦力一定比原來大.
原解:答案選(A).用假設法判斷a、b間是否存在彈力.假設將a、b移開一小段距離,a和b都將保持原來的狀態隨傳送帶一起運動,所以無論a、b勻速上行還是加速上行,a、b間都無彈力,(A)項正確,(B)項錯誤;傳送帶停止運動后,物體a、b將沿斜面做勻減速運動,以整體為研究對象,物體上滑時加速度為a向下,(ma+mb)gsinθ+μ(ma+mb)gc o sθ=(ma+mb)a,再用隔離法,以b為研究對象,有mbgsinθ+μmbgc o sθ-F=mba,式中F為a對b的彈力,解得F=0,所以b上滑過程中也是受3個力作用,(C)項錯誤;停止運動后,物體受到的是滑動摩擦力,一般來說比靜摩擦力要大,(D)項錯誤.
討論:對于(A)、(B)選項,兩物體隨傳送帶一起上行,無論是勻速還是勻加速,受到的都是靜摩擦力,分別設為fa、fb,方向均沿斜面向上,題設兩物體“質地相同”,即使不區分靜摩擦因數與動摩擦因數大小,兩靜摩擦力大小也只能寫為

原解中將兩個靜摩擦力分別寫為fa=μmagc o sθ,fb=μmbgc o sθ,這僅在臨界狀態下成立,這里未必是,由此推出選項(A)對(B)錯的結論就有問題.
題設兩物體“靠在一起”,二者間是否一定無擠壓,彈力F是否一定為0?兩物體所受靜摩擦力fa、fb到底多大?必須由牛頓運動定律來確定.對(a+b)整體,有

對物體b,有 fb+F-mbgsinθ=mba.

在上述方程中,取a=0時,即是勻速上行情形.顯然,兩個獨立方程,有fa、fb和F(或F′)3個變量,是不定解方程.由于兩物體間彈力初始值未知,故有多種可能解.如下表列舉的a=0時的兩種可能情形.

F(或F′) fb fa 0 mbgsinθ magsin θ 12mbgsinθ 12mbgsinθ 12mbgsinθ+magsin θ F(或F′)≠0 fb≤mbgsinθ fa≥magsin θ
還可用實驗驗證:先在兩物體a、b間連接一個輕彈簧并使其壓縮,然后在傳送帶上一起隨之勻速上行.這時,兩靜摩擦力fa、fb大小跟彈簧開始的壓縮狀態和斜面傾角θ大小相關聯.只有兩靜摩擦力fa、fb達到最大值時,才有選項(A)正確.故選項(A)、(B)都不對.
對于(C)選項,傳送帶因故突然停止時,二者一起上滑,分別受到傳送帶給予的沿斜面向下的滑動摩擦力fa′、fb′,其大小可寫為

聯立解得a=gsinθ+μgc o sθ,F=F′=0,這表明即使兩物體間原來存在壓縮形變,也將立即消失,選項(C)錯誤.
對于(D)選項,傳送帶上行突然停止后,a、b將受到滑動摩擦力,由于原來b所受靜摩擦力fb大小不確定(不能排除達到最大靜摩擦力的可能),故無法判定fb與fb′大小.即使最終b又停下,受到靜摩擦力且大小等于mbgsinθ,也不一定和原來的靜摩擦力fb等大.故選項(D)錯誤.
綜上所述,本題的4個選項都不正確.
反思:這道試題在學優高考網、高考學習網、育星教育網、可圈可點題庫系統、書利華教育網、礪學教育等十幾家教育網站以及《高考領航》等多種教輔資料上都有,答案均為(A).網上討論不少,其中多是學生求助,還有不少教師用原解證明答案的正確性,鮮有異議.
命題偶爾出錯在所難免,但對一道常見情景試題的錯誤答案,默認面如此廣泛實在耐人尋味.顯然,這種現象的發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題目選自多校多地的考試卷或模擬卷,而且試題轉載重復使用答案都未變,還有誰敢懷疑質疑呢?作為為未來奠基的中學教師,連教師自己都盲目崇拜甚至不敢懷疑,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挑戰意識,這是值得我們更好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