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慧強
(宜興214221)
“牛蓋井欄壺”(見圖1)是紫砂壺中常見的款式,它的形體處理手法與“掇球”、“仿古”等壺相比,有著較多相似之處。其壺身、壺蓋由兩個順序排列的橢圓組成,井欄形橢圓的壺身,切去了上下各一小部分作了壺口與壺底,余下的橢圓基本是完整的。牛鼻形壺蓋的橢圓,只有上半個,下半個虛設在身筒里,牛鼻形壺蓋實際上并沒有一個突出的鈕,但整體感強,揭取方便而且牢固,起到了蓋鈕合一的作用。
“牛蓋井欄壺”的壺嘴約略短小,與之相對應的壺把卻大一些,這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種矛盾中,需要找到能夠取得和諧的要素。首先是將壺嘴的最高點和壺把的最高點拉平,統一在壺口的水平線上,這就解決了茶壺注滿水時,茶湯在嘴口外溢的弊端,同時在茶壺清洗以后也可以平穩地倒置晾干。其次,把壺嘴的上曲線和圈把的上曲線處理成對稱關系,使壺嘴、把與壺的肩、頸所形成的虛空間保持一致,而壺嘴、把與壺身的連接采用暗接法,實現整體的和諧統一。
壺蓋是和壺的口沿及壺頸發生直接關系的,這里的口蓋結合形式為“壓蓋式”,蓋沿與口沿要能上下互相呼應,通常要求蓋沿的外直徑比口沿略為大一些,因為在視覺上比較合適,這在行話中稱為“天壓地”。
“牛蓋井欄壺”非常講究器型側立面的線型和形體的組合,除了在一些形體線段的轉折處采用必要的裝飾外,全靠簡潔的形態表現生命力,如果造型稍有不妥,或者在壺體方面稍作增削,就可能造成遺憾。除去嘴、把、蓋、鈕以外,井欄形壺身要有頸、肩、肚、足等明確的造型過段。過段是指整個造型中的不同形體部位,要求每個過段都要做到有骨有肉、骨肉亭勻,都有自己的特質、性格、規范。這些明確要求就使看似簡單的線型蘊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就好像戲曲演員的舞臺動作由一連串的身段組成,而每一個身段都有自己的名稱和要求,若是其中有幾個身段不美或含糊不清、拖泥帶水,那么整個動作也就不會那有板有眼、干凈利索,恐怕也不會給觀眾以充實的、豐富的審美享受。
紫砂壺設計的最早構思是從模擬自然界的實物形態開始的,即使是幾何形類的作品也不能例外,只不過是把一些自然形態歸納為圓、方、錐、梯等有規則的幾何形罷了。自然型類的茶壺,是以比較直接地模擬自然界的固有物或人造物,作為其造型的基本形態。“牛蓋井欄壺”是直接將牛鼻和井欄兩種對象的典型形態有機結合,演變成為壺的造型,使作品充滿田園牧歌式的情趣,是中國傳統美學觀念的一種表現。
大家都清楚,紫砂壺造型設計強調虛實結合的對應關系,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星辰居四方而中虛,八卦分八方而中虛,不中虛不足以妙萬物。”紫砂壺不僅中虛,還有壺蓋、壺嘴、壺把、壺鈕、壺足所形成的虛空間和實的對比。“牛蓋牛欄壺”的牛鼻形蓋,比喻牛首,井欄形壺身讓人不能不聯想到“一汪清泉”,兩方面在腦中的虛構結合就產生“犍牛戲水”的主觀感覺,這簡直就是一幅意境雋永的水鄉畫面,牛角形壺嘴、牛尾形圈把,巧妙而簡練地組合起來,并形成一種氣韻生動的審美效果,引人無限遐想。可以看出這把壺的匠心獨運是建立在對中國傳統藝術境界的深刻領悟之上的,經過提煉、簡化的“形”,“寫意”地表現了水鄉的神韻和意趣,這極像中國水墨畫帶給人的簡淡玄遠的藝術享受。
紫砂壺意象的獲取乃是造型觀念、審美心理最基本的部分。這里說的“形”即指紫砂壺點、線、面所形成的形體和式樣,“象”的概念近之;“意”即指客體與主題的審美境界,“境”的概念近之。由此,我們可以說,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的杰出代表的紫砂壺藝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境生象外。“境”或“意”指的是由紫砂壺的形象而引起的,趨向無限朦朧的想象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