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郭 炫*,陸 亮,袁瑞麗,楊 波,劉 懿,陳 葳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1.檢驗科;2.信息中心,陜西 西安 710061)
蛋白尿不僅僅是反應腎臟損傷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疾病預后、觀察療效的重要指標[1]。但是尿蛋白無論是定性還是定量檢測都難以區分蛋白的類型及分布。而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鈉瓊脂糖凝膠(SDS-AGE)電泳根據各蛋白組分的出現與否進行蛋白的分類,提示不同的腎臟受累部位[2]。血尿是泌尿系統常見的癥狀,腎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腎小球源性血尿的鑒別則可結合尿紅細胞形態[3]。本文旨在采用尿蛋白電泳和全自動尿沉渣儀檢測的紅細胞容積曲線,對腎臟病進行早期診斷和分型,為臨床提供及時可靠的診斷方法。
1.1 對象 2009年11月~2011年5月我院住院的臨床診斷確診為腎病患者99例。男68例,年齡17~78,平均年齡48±19歲;女31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47±18歲。正常對照組46例,為我院體檢的健康者,平均年齡48±12歲。
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法國SEBIA生產的HYDRASYS全自動瓊脂糖凝膠電泳儀及配套試劑;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UF1000i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生產的奧林巴斯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血清胱抑素C測定采用北京九強試劑、尿總蛋白采用寧波美康試劑;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Siemens BNPⅡ特種蛋白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羅氏Roche cobas-E601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
1.3 輔助檢查 用Roche cobas-E601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檢測κ-輕鏈、λ-輕鏈、免疫球蛋白IgG、免疫球蛋白Ig A、免疫球蛋白Ig M、補體C3、補體C4;Siemens BNPⅡ特種蛋白分析儀檢測免疫球蛋白IgE;奧林巴斯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尿素氮(BUN)、肌酐(CRE)、胱抑素-C(CYS-C)、總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其中CRE采用苦味酸法,BUN采用酶法,血清CYS-C測定采用免疫比濁法,TP采用雙縮脲法,ALB采用溴甲酚綠法,尿總蛋白(U-TP)采用鄰苯三酚紅鉬法。
1.4 方法
1.4.1 尿蛋白電泳 按儀器的標準操作規程進行操作。按臨床診斷標準內科學(第6版)[4]將99例腎病病人分為腎小球腎炎患者13例,原發性腎病綜合征23,慢性腎功能衰竭24例,繼發性腎病綜合征21例,Ig A腎病16例,間質性腎炎2例。受試者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分離血清進行輔助檢測項目。收集24尿液后隨意留取尿液測定24小時U-TP。
1.4.2 腎活檢穿刺 99例患者中有46例做腎臟活檢穿刺,制片、染色均按標準化操作進行。按臨床病理分型為膜性腎小球腎炎、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硬化性腎小球腎炎、Ig A腎病。
1.4.3 尿紅細胞容積曲線 留取所有受試者清晨第一次尿液用UF1000i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做尿沉渣分析。根據UF-1000 i檢測結果①非腎小球性血尿:Rbc Fsc-P70≥100且Fsc-P70-DW≤50 ch,提示可能為均一性RBC;②腎小球性血尿:Rbc Fsc-P70≤70 ch,提示可能為非均一性RBC,即為多形性紅細胞;③混合性紅細胞:Rbc Fsc-P70≥100且Fsc-P70-DW≥50 ch[5]。
1.5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18.0統計軟件,連續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ANO-VA分析,所有數據均采用雙側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
2.1 各種腎病病人輔助檢查統計
與健康對照組比較:腎小球腎炎組 U-TP、CRE、CYS-C有顯著性差異P<0.05;腎病綜合征U-TP、IgG、CRE、CYS-C有顯著性差異P<0.05;慢性腎功能不全 U-TP、C3、Ig M、CRE、CYS-C、A/G(血液)有顯著性差異P<0.05;繼發性腎病 UTP、C3、CRE、CYS-C、A/G(血液)有顯著性差異P<0.05;Ig A腎病 U-TP、CRE、CYS-C、A/G(血液)有顯著性差異P<0.05;間質性腎炎 U-TP、C3、CYS-C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各種腎病病人相關各項指標間的比較(x-±s)組別 n U-Tp(g/24h)β2-MG(mg/L)C3(g/L)IgA(g/L)IgG(g/L)IgM(g/L)CRE(μmol/L)CYS-C(mg/L)ALB/GLO(血液)正常對照組 46 0.04±0.02 2250.00±1024.0 1.11±0.17 2.23±0.65 12.55±2.09 0.97±0.39 72.60±17.39 0.86±0.23 1.44±0.25腎小球腎炎 13 1.10±1.25▲ 3378.70±2193.94 0.94±0.17 2.15±0.89 9.29±3.48 1.33±1.24 310.14±260.72▲ 2.09±1.58▲ 1.41±0.27腎病綜合征 23 2.80±0.88▲◆ 2110.00±1189.90 1.10±0.29 2.30±0.88 6.46±5.40▲ 1.15±0.88 110.68±122.07◆ 1.14±0.53 0.92±0.25▲◆慢性腎功能不全 24 1.51±1.29▲◆﹡ 4982.60±2971.0 0.84±0.25▲● 2.19±1.66 9.50±3.91 0.85±0.66◆ 587.18±388.25▲◆● 4.03±1.97▲◆● 1.22±0.27▲●繼發性腎病 21 2.09±1.27◆▲● 3944.25±2520.80 0.79±0.38▲● 2.56±1.64 10.36±7.13 0.88±0.41 240.47±268.69▲★ 2.42±1.67▲●★ 1.05±0.37▲◆IgA腎病 16 2.15±1.42▲◆ 2261.20±988.42 0.99±0.24 2.15±0.83 11.10±17.08 1.02±0.37 256.42±384.03▲★ 2.05±2.17▲★ 1.16±0.44▲◆●間質性腎炎 2 0.42±0.32● 4795.00±0.00 0.59±0.02▲● 1.44±0.52 9.21±2.56 0.60±0.12 441.05±210.49 3.28±0.96▲1.24±0.17注:▲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腎小球腎炎組比較P<0.05;●與腎病綜合征比較P<0.05;★與慢性腎功能不全組的比較P<0.05
2.2 腎活檢各組尿蛋白電泳比較 膜性腎小球腎炎組游離輕鏈二聚體、白蛋白、轉鐵蛋白、Ig類、結合珠蛋白、α2巨球蛋白有顯著性差異P<0.05;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組α1微球蛋白、游離輕鏈二聚體、白蛋白、轉鐵蛋白、Ig類有顯著性差異P<0.05;硬化性腎小球腎炎組β2微球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α1微球蛋白、游離輕鏈二聚體、白蛋白、轉鐵蛋白、Ig類有顯著性差異P<0.05;Ig A腎病組α1微球蛋白、白蛋白、轉鐵蛋白、Ig類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腎活檢各組尿蛋白電泳間的比較(x-±s)(單位:%)組別 n β2微球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溶菌酶 游離輕鏈α1微球蛋白游離輕鏈二聚體白蛋白轉鐵蛋白Ig類結合珠蛋白α2 巨球蛋白正常對照組 46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10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 0.00±0.00膜性腎小球腎炎 13 0.00±0.00 0.17±0.16 0.00±0.00 0.00±0.00 0.42±0.19 1.12±0.37● 70.98±4.35●14.42±2.29● 9.23±1.66● 2.59±1.10● 1.16±0.89●增生性腎小球腎炎 12 1.25±0.74●◆ 0.70±0.59 0.00±0.00 0.00±0.00 0.88±0.26● 1.33±0.38● 73.42±4.14●11.50±2.39● 7.97±1.93● 0.52±0.31◆ 0.15±0.12硬化性腎小球腎炎 6 2.63±1.16●◆☆ 1.82±0.67●◆ 0.00±0.00 0.28±0.19 2.3±0.76●◆☆ 1.47±0.38● 74.08±2.58● 9.23±1.11● 7.33±1.89● 0.21±0.21◆ 0.00±0.00 IgA腎病 15 0.23±0.16★ 0.58±0.36 0.65±0.65 0.25±0.24 0.64±0.31●★ 0.72±0.38 79.43±3.71●10.74±1.80● 5.93±1.40● 0.80±0.63◆ 0.00±0.00◆注:●表示與正常對照組P<0.05;◆與膜性腎小球腎炎組比較P<0.05;☆與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組的比較P<0.05;★與硬化性腎小球腎炎組的比較P<0.05
2.3 腎病分型各組間尿蛋白電泳及紅細胞形態比較患者尿蛋白電泳和尿液紅細胞形態符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圖1-3,表3。

圖1 典型的腎小球損傷尿蛋白電泳和尿紅細胞容積曲線圖

圖2 典型的腎小管損傷的尿蛋白電泳和尿紅細胞容積曲線圖

圖3 典型的混合性尿蛋白電泳和尿紅細胞容積曲線圖

表3 腎病分型各組間尿蛋白電泳與尿紅細胞形態間的比較
3.1 蛋白尿的形成主要是通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的重吸收及腎小管、尿路排泌三大機制完成[6]。根據其生成原因及機制可分為(1)腎小球性蛋白尿:根據受損的程度相繼出現以中相對分子質量蛋白質(白蛋白、轉鐵蛋白)為主及以大(免疫球蛋白IgG、Ig M、Ig A、補體C3)和中相對分子質量蛋白質同時存在為主的蛋白尿。(2)腎小管性蛋白尿:出現以小相對分子質量蛋白(β微球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溶菌酶)為主的蛋白尿。(3)混合性蛋白尿:腎小球和腎小管同時或相繼受損產生的蛋白尿,各種蛋白組份所占的比例可因病變主要侵害的部位而不同。血尿根據其來源分為腎小球源性和非腎小球源性血尿。腎小球源性血尿的產生主要是腎小球基膜斷裂,紅細胞從裂縫中擠出而受損,又受不同滲透壓作用,而發生紅細胞變形甚至破裂,紅細胞容積變小。非腎性血尿主要是紅細胞未經過腎小球濾膜擠壓損傷,而且紅細胞在腎小管濾液中流經的時間短暫,因而受濾液p H和滲透壓變化的影響較小,故紅細胞形態保持正常或均一性輕度變化。
3.2 本研究一顯示 U-Tp、血 β2-MG、C3、CRE、CYS-C、A/G(血液),在不同的腎病中有一定的顯著性差異P<0.05。各組CRE、CYS-C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對照組,CYS-C是反映腎小球濾過功能的可靠指標[7],一種低分子量蛋白質,可經腎小球自由濾過,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并降解,腎臟是清除CYS-C的唯一器官,尿中僅微量排出。腎病綜合征組、慢性腎功能不全組與腎小球腎炎組比較CRE有一定的顯著性差異(P<0.05),在腎臟疾病初期,血清肌酐值通常不升高,直至腎臟實質性損害時,血清肌酐值才升高,所以血肌酐測定對晚期腎臟病的臨床意義較大。各組C3、Ig G平均值均低于正常對照組,C3是連接補體經典激活途徑與旁路途徑的樞紐。免疫球蛋白和補體水平的檢測,可間接反映病因作用后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況[8]。各組U-TP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對照組、A/G(血液)平均值均低于正常對照組說明了24小時尿蛋白的排泄量增加,機體有蛋白質的丟失而且與腎臟的損傷有關,與尿蛋白形成的機制相符。
3.3 本研究二顯示與膜性腎小球腎炎組比較,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組β2微球蛋白、結合珠蛋白有顯著性差異(P<0.05);硬化性腎小球腎炎組β2微球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α1微球蛋白、結合珠蛋白有顯著性差異(P<0.05);Ig A腎病組α2巨球、結合珠蛋白顯著性差異(P<0.05)。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組與硬化性腎小球腎炎組比較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有顯著性差異(P<0.05)。硬化性腎小球腎炎組與Ig A腎病組比較β2微球蛋白、α1微球蛋白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各腎活檢組中尿蛋白電泳的蛋白組分與腎臟的病理類型有相關性。當缺乏腎活檢診斷時,尿蛋白電泳分析可以協助臨床判斷腎臟損傷的不同部位和病變程度。蛋白尿主要以腎小球性蛋白尿和混合性蛋白尿為主而且損傷累及腎小球和腎小管,尿蛋白電泳和腎臟病理活檢的結果有良好的吻合率。
3.4 本研究三中尿紅細胞形態類型的分布主要以腎小球源性紅細胞為主,與尿蛋白電泳的檢查結果符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紅細胞形態的檢查有片面性,部分腎病患者尿中紅細胞明顯減少甚至大部分為正常紅細胞,在腎功能不全時,尤其終末腎功能衰竭,尿中紅細胞或畸形數量明顯減少,不能排除腎小球疾病。尿路感染者尿紅細胞容積分布曲線也可呈腎小球性分布[9]。而且各組病理類型中都有非腎小球源性血尿的出現,根據發生機制很難判斷其損傷的部位和程度,所以尿紅細胞形態單獨檢查無法全面的反映腎臟損傷部位和程度。24小時尿蛋白因收集困難也會造成蛋白定量的結果誤差。尿蛋白電泳能檢測出各蛋白的分布,但是不能夠定量的檢測蛋白質的含量。所以單純的檢查尿蛋白電泳或血尿的尿紅細胞形態作為主要指標都不能很好的反映腎臟受損的部位和病變程度。將尿蛋白電泳和尿紅細胞容積分布曲線聯合檢測并結合腎臟的相關項目的聯合檢測可進一步提高結果的可靠性,對判斷腎臟損傷的部位,對腎臟疾病早期的診斷、分型、預后判斷提供有利的依據。
[1]陳 楠,王偉銘,主編.腎臟疾病診斷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9:6-7.
[2]梁湘輝.婁美玉.劉文恩.尿蛋白電泳與鏡檢尿中紅細胞形態在腎病診斷中的應用評價[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5):664.
[3]蘇明權,丁振若,鄭善鑾,等.尿液紅細胞分型在腎性及非腎性紅細胞鑒別診斷中的意義[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05,20(4):88.
[4]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S].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94-551.
[5]何國堅,李 程,劉雄偉.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尿紅細胞信息檢測的臨床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4):66.
[6]姜 儻.尿液蛋白與腎臟?。跩].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2,25(5):312.
[7]段玉東,孟 偉,張春紅.血清胱抑素C、肌酐和尿素氮測定對腎損傷的診斷[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130.
[8]趙旭蘭,習海波.免疫球蛋白和補體在慢性腎功能衰竭和急性腎功能衰竭鑒別中的臨床意義[J].江西醫藥,2008,43(9):895.
[9]王君林,王克強.尿紅細胞形態學檢查法及其在腎小球和非腎小球血尿鑒別中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3,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