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江林/文
亞太經合組織:新階段 新方案 新主角
趙江林/文
為期兩天、一年一度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于2013年10月8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落下帷幕。此次會議為促進亞太地區合作、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所提供的新方案標志著APEC正在邁向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此次APEC峰會是在多重復雜的背景下召開的。這種多重復雜性既源自地區內部,也源自地區外部,但更主要源自地區內部。種種跡象表明,亞太地區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中心的同時,也出現了內部“分化”的局面,即經濟“不景氣”的發達國家和以中國為首的、經濟“景氣”的發展中成員相并存。
其一,亞太地區發達成員經濟復蘇尚無根本性起色。發達成員,特別是歐美兩個地區似乎在輪番上演金融危機之后的變奏曲,這邊美國次貸危機剛剛緩和,那邊歐債危機又起,這邊歐債危機似乎有些緩和的跡象,美國政府卻又關門暫時歇業。受發達國家經濟非穩定復蘇的影響,近期一些國際組織對亞太地區發展中成員經濟預測有所調低,如世界銀行最新《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報告》將東亞發展中經濟體2013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7.1%,其中中國為7.5%,而亞洲開發銀行近日更將亞洲發展中國家2013年經濟增長率下調至6%。
其二,亞太地區發達國家推行“以鄰為壑”的宏觀經濟政策導致APEC發展中成員經濟被動波動。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為挽救本國經濟難題,時而采取量化寬松政策、時而宣告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導致資本進出發展中成員的“大起大落”,造成幣值不穩和金融市場的動蕩。
其三,地區安全局勢錯綜復雜,也在時時影響地區穩定增長。美國、日本等亞太地區的主要大國通過加強軍事同盟、強化亞太軍事部署、染指東海南海事務等手段給地區和平穩定蒙上一層陰影。
然而,上述不利局面卻仍難以掩蓋亞太地區發展中成員蓬勃發展的勢頭。總體來看,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亞太地區發展中成員所受到的沖擊并不大,經濟增長始終保持較高水平。正因為如此,此次APEC領導人峰會主要由APEC發展中成員唱響主旋律。
巴厘島會議主要圍繞“茂物目標的推進”、“可持續增長”和“互聯互通”為議題展開討論,會議形成的主要成果包括:
一是繼續承諾在2020年前實現《茂物宣言》中關于自由與開放貿易和投資的目標,并就達成該目標提出了新的評估和促進原則,特別指出必須彌補域內不同經濟體的發展鴻溝,加強經濟技術合作。1994年《茂物宣言》曾規定發達經濟體在2010年、發展中經濟體在2020年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發達成員不僅沒能認真履行承諾(即在2010年實現茂物目標),相反卻大力推行貿易保護主義,背離了《茂物宣言》的基本精神。此次會議重提茂物目標的重要性,并發出積極的倡議,彰顯了發展中成員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的決心和信心。
二是促進地區經濟可持續增長。可持續增長議題也是老話題。早在2010年,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APEC領導人增長戰略》中提出,增長戰略包括平衡增長、包容性增長、可持續增長、創新增長、安全增長等五方面內容,同時提出了增長戰略的行動計劃。可持續增長主要是指在貫徹APEC領導人增長戰略基礎上,通過APEC成員共同努力,促進APEC經濟可持續增長,并使所有的利益攸關方能夠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保證社會的公平與公正。為老話題增加新內涵是此次峰會的特點。為推動可持續增長目標的實現,APEC計劃采取如下行動:擴大婦女參與、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和融資以及加強執法等。
三是加強互聯互通。互聯互通是促進亞太地區大市場形成的重要手段。亞太互聯互通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物理的,即陸、海、空等交通領域方面的銜接;二是制度方面的銜接,解決各成員之間因規章制度不協調帶來的制約;三是人員上的交流。據亞洲開發銀行估算,2010年到2020年,亞洲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規模將高達8萬億美元。為滿足亞太地區對互聯互通建設需求,2013年APEC領導人峰會提出建成一個“無縫、全面聯通和融合的亞太地區”,并針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開發和投資制定了未來三年的行動計劃,重點放在解決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方面。
自1989年APEC成立以來,特別是1993年領導人峰會召開以來,作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合作組織,APEC經歷了幾個階段:
1989—1992年是APEC的初創期,也是準備期。在這一階段,APEC并沒有形成清晰的活動目標,部長們集會主要討論如何推進市場開放問題。中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于1991年同時加入這一組織。
1993—2001年是APEC的輝煌期或鼎盛期。這一時期APEC影響力幾乎每年升級一個版本。1993年由美國倡議召開了第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共同謀劃亞太“大家庭”的宏偉藍圖。1994年領導人會議確定了“茂物目標”,即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分別于2010年和2020年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1995年和1996年分別通過了《大阪行動議程》和《馬尼拉行動計劃》,具體實施亞太地區的貿易投資自由化目標。1997年金融危機的發生以及隨后幾年東亞成員經濟的不景氣,使得APEC市場開放的進程有所放慢。2001年上海會議可以說是將APEC的發展重新推向了頂峰,《上海共識》標志著APEC躍上一個新的臺階,帶動APEC成員繼續推行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加強經濟技術合作。

2013年10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峰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此次會議為促進亞太地區合作、繁榮和可持續發展所提供的新方案標志著APEC正在邁向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2002—2009年是APEC發展的平穩期。這一階段,APEC沒有如人預期的那樣帶來更多的實效,加上亞太地區其他合作形式務實性發展,使得APEC這種“聊天俱樂部”式的合作組織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甚至在2003年曼谷會議時險些被改變了方向,成為以討論安全為主、經濟次之的合作組織。當然,APEC在這一階段也開始采取一些務實的做法,其中,由于在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取得的進展而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所借鑒。
2010年至今是APEC再創輝煌的時期。從2010年開始到2014年APEC領導人峰會分別由日本、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中國舉辦。大國主導APEC合作議程使人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在APEC的進程上。當然,APEC被關注的更主要的理由是,2010年是APEC發達成員實現茂物目標的最終時點。雖然這一目標有所落空,但是日本會議卻將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寫入領導人宣言中,并在推進經濟一體化進程方面取得了新的共識,這被視為APEC在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目標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2011年美國高調推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使之成為亞太地區邁向有約束性的多邊合作安排標識。2012年俄羅斯年會上具體推出環境產品清單和2013年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議對“茂物目標”的重申更加凸顯了APEC推動市場開放的力度。
自誕生之后,APEC主要關注的領域集中在貿易投資自由化、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經濟技術合作,即所謂“三個支柱”,也有學者將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合在一起,與經濟技術合作并稱為“兩個輪子”。在這三大領域中,貿易投資自由化的目的是減讓關稅和非關稅壁壘。APEC成立之時,亞太地區的平均關稅是16.9%,到2011年下降為5.7%,低于10.3%的世界其他地區平均水平。貿易投資便利化主要是方便亞太地區的商業人員從事商業活動、繁榮亞太地區的重要方面,包括簡便海關程序、商務人員通行便利等多個領域,這是APEC取得成就最為顯著,也最惠及各成員利益的領域。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雖然眾多,卻并無實效,也是被人詬病的領域之一。由于APEC是一種論壇性質的機構,缺乏行動力,APEC的作用也被大打折扣了。為了能夠保持論壇的“活力”,一年一次的APEC領導人會議不得不以開辟新議題作為舉辦方的一種“創新”方式。盡管“兩個輪子”的話題每年都是APEC要討論的中心或首要話題,但是漸漸地,APEC的議題開始超出經濟領域,向政治、安全、社會等領域推進。非經濟領域議題的增加使APEC有偏離成立之初的宗旨的傾向。
應該說,自2010年之后,APEC有“重回”原有軌道的跡象,也可以說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其原因在于:一是2008年之后,亞太地區各成員紛紛加入雙邊、多邊合作談判進程,這給APEC帶來了無形的壓力,即如何在眾多的合作談判進程中維持自身的生命力?二是眾多的合作安排盡管給APEC帶來壓力,卻也帶來了機會。由于當前亞太地區成員參與的合作數量日趨增多,它們也面臨不同“規則”的協調問題。要協調各類合作安排,往往需要一個范圍更廣、參與成員更多的合作機構來進行,APEC所具有的上述特點具備了一定的整合這些“規則”的條件。三是APEC發展中成員參與市場開放能力的增強客觀上推動了APEC重返“貿易投資自由化”軌道。如今APEC發展中成員為謀求自身發展,更加主動推進本國對外開放進程,包括降低非關稅壁壘、開放投資領域等等。這一愿望推動了APEC的市場開放進程。
誰能夠成為APEC未來的驅動者是擺在APEC成員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它涉及到引領未來地區的發展方向和路徑。這一驅動者自身需要具備足夠的經濟增長活力,具有帶動地區經濟增長的動力和展現足夠的“國格”魅力。如今中國正在成為有潛力的APEC驅動者。
中國是當今亞太地區經濟活動的中心。就經濟實力而言,中國GDP在亞太地區所占比重從1999年剛加入該組織(以當時15個成員計)時的3.5%提升到2012年(以21個亞太經合組織成員計)的19.7%,上升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亞太地區貿易中的地位提升也非常快,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的貿易中心。中國貿易規模占亞太地區的比重從1991年的6.6%提升到2012年的23%,幾乎與美國并列第一。另外,短短十余年,中國已經從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轉變為對外投資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多個APEC成員是中國第一或第二大貿易伙伴和投資伙伴。展望未來,中國有足夠的活力和動力引領亞太地區經濟增長。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主旨演講中所言,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中國內生動力正在不斷增強。這將有助于中國與亞太地區成員共同邁入繁榮的新階段。
自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之后,中國逐漸成為APEC的中心角色之一。
一是中國逐步成為地區“規則”的主動參與者和制訂者。在中國最初參與APEC活動時,限于當時中國對外開放的能力,中國往往并不主動作為。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同時對國際事務的日漸熟悉,中國不再是“規則”的被動接受者。目前中國正積極為APEC各領域的推進提供智力支持,并已成為其中最活躍的經濟體之一。
二是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關注APEC的健康發展。針對當前地區貿易保護主義和APEC未來合作方向,中國強調亞太經濟秩序應依托APEC,實現相互包容和協調互補。具體來說,APEC成員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動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致力于開放式發展,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堅定信心,為多邊貿易體制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中國在此次領導人峰會上提及中國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目的是除保持國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外,還要促使國內與國際規則的接軌與一致化。
三是中國在多方面對APEC提供了技術、資金和其他方面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亞太經合組織前行。經濟技術合作是中國一貫倡導的領域,希望發達國家能夠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方面的援助,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經濟增長瓶頸。中國曾多次撥款用于APEC開展經濟技術合作活動,輔助不發達成員的經濟增長。為支持亞太地區互聯互通建設,在2013年的領導人峰會上,中國再次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滿足亞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龐大資金需求。如今的APEC發展中成員因其經濟發展活力正在改寫APEC的發展進程,可以想象的是,2014年有可能是APEC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起點。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國際關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