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哈維
血液循環是常識,也是人類歷經十幾個世紀苦苦追尋的真理。
2至16世紀,蓋侖的血液雙向潮汐運動理論被信奉為“圣經”,不可逾越。他認為,在把心臟分為兩半的中隔上,有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小孔,血液穿過這些小孔,從心臟右側流到心臟左側,再流經肺部;血液沿著血管涌向身體各部分,使各部分執行生命機能,然后又流回心臟,如同漲潮和退潮一樣往復運動。
然而,蓋侖的學說是錯誤的。16世紀中葉,比利時醫生維薩里在解剖實驗中發現心臟的中隔很厚,并沒有可見的孔道。不久之后,維薩里的同學,西班牙醫生塞爾維特經過實驗研究發現血液從右心室經肺動脈進入肺,再由肺靜脈返回左心室,這一發現稱為肺循環。塞爾維特在發現血液循環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由于他的觀點背叛了宗教,1553年他在日內瓦被當作“異教徒”活活燒死,終年42歲。
直到17世紀,英國科學家威廉·哈維終于找到了血液流通的途徑,為人們充分了解人和動物的生理學開辟了新的途徑。
哈維在帕多瓦學習時,他的老師哲羅姆·法布里修斯發現了靜脈瓣,哈維從老師的發現中受到啟發。他曾對40余種動物進行了活體心臟解剖、結扎、灌注等實驗,同時還做了大量人體解剖實驗。
通過實驗,哈維深入地研究了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他認為生物體內的血液是單向流動的。為了證實這一點,哈維做了一個活體結扎實驗:當他用繃帶扎緊人手臂上的靜脈時,心臟變得又空又小;而當扎緊手臂上的動脈時,心臟明顯脹大。這表明靜脈里的血確實是心臟血液的來源,而動脈則是心臟向外供血的通道。體內血液的單向流動實驗,證明了蓋侖學說的靜脈系統雙向潮汐運動是錯誤的。
哈維的另一個定量實驗進一步否定了蓋侖的理論。他進行心臟解剖時,以每分鐘心臟搏動72次計算,每小時由左心室注入主動脈的血液流量相當于普通人體重的4倍。這么大量的血不可能馬上由攝入體內的食物供給,肝臟在這樣短的時間內也決不可能造出這么多的血液來。唯一的解釋就是體內血液是循環流動的。他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與研究所得寫成了《心血運動論》一書,為近代醫學、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但哈維的學說也為人們留下了一個懸而未解的謎,那就是血液是怎樣從動脈流回靜脈去的呢?哈維猜想,在動脈和靜脈之間一定有一個肉眼看不見的起連接作用的血管網。由于當時沒有顯微鏡,因此無法證實這一假說。
直到1661年,在哈維去世4年后,這個謎底終于由意大利科學家馬爾比基揭開。他用顯微鏡觀察到青蛙肺部動、靜脈之間的毛細血管,正是這些毛細血管把動脈和靜脈連接成一個密封管道,使血液在其中循環不息,從而完全證明了哈維的正確推斷。
至此,現代血液循環體系基本建立,人體血液循環之謎正式揭開。(據網易科技、生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