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姍
摘 要:《新民晚報》的文娛版是一個傳統(tǒng)和歷史比較悠久的版面。早在解放初期就有相關文化新聞報道,1982年復刊后文化新聞版面成為常態(tài),90年代后增加了娛樂版面。可以說,《新民晚報》文娛新聞的誕生和發(fā)展是整個中國文娛新聞變遷的縮影。另一方面,相較于娛樂新聞實踐的蓬勃發(fā)展,其新聞理論的研究是相對滯后的。研究《新民晚報》文娛新聞的融合和平衡,對于研究中國文娛新聞的歷史沿革有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新民晚報;文娛新聞;文化新聞
中圖分類號:G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2-0039-03
今年(2012年)是《新民晚報》因文革停刊后,于1982年復刊的第30年。作為一張發(fā)行逾百萬的報紙,作為我國最早的一份晚報性質的報紙,《新民晚報》在變革中走來,在求新中前進,“傳承”和“創(chuàng)新”是其核心價值所在。它始終堅持著趙超構獨特而先進的辦報理念,尤其對于文娛版面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十分重視。
早在1961年,黨組和編委會組織力量撰寫《〈新民晚報〉編輯工作的基本經驗(草稿)》中,編委會就指出“濃郁的文化氣息”位于《新民晚報》的八大特點之首。“晚報是一張綜合性的報紙,不是專業(yè)的文化報;但在內容特點上,特別重視文化生活(包括體育)的宣傳。長期以來版面安排、文化生活宣傳都占二分之一以上。這就是晚報的特點之一……文化宣傳的主要目的是思想教育,但也有陶冶身心的作用,甚至可以帶有一些文娛性。[1]”晚報復刊之后,編委會對晚報的幾個特點進行總結,其中就包括“著重文化報道,包括文化藝術、體育、旅游等。[2]”
《新民晚報》復刊伊始,文化新聞就占據第二版版面,與社會版、體育版、副刊并稱為晚報“四大臺柱子”。30年以來,文娛版幾經變遷,由每天一個版面擴展為兩個、甚至三個版面,在為廣大讀者提供更豐盛文化大餐的同時,也隨著市場化的需要,充分兼顧讀者的娛樂需求。但是,即使是在面臨廣告投放巨大壓力的形勢下,尤其在文娛新聞紛紛靠低俗化博眼球的大趨勢下,《新民晚報》也不忘堅守自己的文化品位,始終擔負著為讀者提供精神食糧的神圣使命。其高雅的品格一直在都市報界獨樹一幟。而其30年的辦報理念和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
本文之所以專門選取《新民晚報》的文娛版進行考察和討論,不僅由于文娛版一直在《新民晚報》的版面構成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更是因為在近年來新聞娛樂化的潮流中,尤其是在都市類報紙紛紛利用文娛新聞打低俗化擦邊球的背景之下,報紙如何能夠在文化品位和大眾娛樂需求之間進行調整與平衡,既不摒棄娛樂性,又能堅持較高的文化品位,這正是《新民晚報》通過文娛版最能體現出來的辦報風格。
一、文娛新聞現狀與《新民晚報》文娛版的辦報理念
改革開放30年以來,報紙逐步由單一喉舌功能、宣傳工具轉向走產業(yè)化道路,其商品屬性毋庸置疑。實踐也表明,傳統(tǒng)媒體走產業(yè)化道路就意味著必須靠市場生存,靠發(fā)行量說話,在市場規(guī)律的支配下,“受眾本位”已成了絕大多數報紙的辦報宗旨。這種做法即在滿足受眾對信息的基本需求上,主動迎合受眾的審美品味,提供有趣味的、好看的、能吸引眼球的新聞,從而提高發(fā)行量。
相較于一些“硬新聞”,文娛新聞的發(fā)揮空間顯然更大。隨著人民群眾對文化娛樂的需求日益增長,文娛市場迅速擴容,包括出版、戲劇戲曲、嚴肅音樂、美術等在內的文化產業(yè)和以影視、電影、流行音樂為主的演藝娛樂業(yè),都成為文娛市場的主體。除個別黨報以及專業(yè)類報紙外,幾乎找不到報紙不刊登文娛新聞,文娛市場的發(fā)展前景看好,使文娛版面成為報紙搶占讀者的“必爭之地”。這致使一些不良媒體看到了其中的“商機”,為了博發(fā)行量、收視率、點擊率,他們費盡心機為受眾“打造”了一個娛樂世界——假新聞當道、隱私泛濫、謠言紛飛、炒作盛行……整個大環(huán)境下,文娛新聞給受眾留下的是格調低下的印象,加上娛記隊伍魚龍混雜,最終導致社會對文娛新聞整體評價的日益下降。
在大多數媒體選擇通過用低俗、媚俗甚至惡俗的手段來博取關注的同時,《新民晚報》卻一如既往的堅守自己長期的辦報理念。作為一張具有83年歷史的傳統(tǒng)老牌報紙,它始終保持文化性,堅守文化品位。在高舉先進文化的大旗,傳承民族文化的精髓,繼承晚報貼近讀者的文脈,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的同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雅俗共賞、豐富多彩的格調,通俗而不媚俗,講究健康情趣,拒絕低級趣味,寓引導于娛樂之中,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
在年初舉行的“傳承文脈 踐行愿景——《新民晚報》復刊30周年座談會上”,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xié)會副主席、新聞學會會長、原晚報總編輯丁法章指出,“我們所追求的效益,應該是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力爭兩個效益的最佳結合。[3]”也就是說,晚報在追求高發(fā)行量的同時,更注重的是社會影響力,在探索產業(yè)化的道路上,它并沒有迷失自己,始終堅持“宣傳政策,傳播知識,移風易俗,豐富生活”的編輯方針,將正確引導受眾作為己任。
二、《新民晚報》文娛版的變革發(fā)展的幾個重要階段
就文娛新聞版面而言,《新民晚報》在五六十年代即有專門的文化版和體育版(一度合為文體版,以新聞為主),擁有相當多的讀者,是新中國報刊中最早刊登文化新聞的報紙之一。以30年時間軸劃分,晚報文娛新聞版的發(fā)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文娛版的誕生與傳統(tǒng)(1982年~1991年)
1982年晚報復刊后,“文化新聞”以每天一個專門版面和讀者見面。版面注重群眾性、文化性、可讀性及社會性,更側重文化事件的動態(tài)、發(fā)生、發(fā)展、行文和選材力求貼近讀者、服務于讀者的文化生活。在上世紀50年代,文藝新聞開始出現專業(yè)化的傾向,趙超構就提出要辦一個“文娛版”的想法,“文化娛樂,‘與民同樂。文藝組應該改名文娛組。現在這樣搞,讀者、專家都不要看,不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么![1]”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讓他的想法沒有付諸實踐的可能,而晚報復刊后,他的想法終于得到了實現。
這一階段版面繼承了晚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擁有強烈的時效性、廣泛的社會性、竭誠的服務性和濃厚的可讀性四大特色。當時電視才剛普及,加上滬上文化場所數量有限,所以文化版比較注重和讀者每天的娛樂生活相結合,推出了不少影視評、劇評、廣播評述等短而有可讀性的專欄。將今晚電視、電臺節(jié)目以人格化形式加以處理和突出的“視聽小姐”;每晚燈前月下,信筆游走,捕捉文化界各領域一舉一動的《月下小品》;老報人張之江以戲劇欣賞角度撰文的《昨晚好戲》,都是當時文化版比較有特色和影響力的專欄。
值得強調的一點是,新民晚報的文化版容納的是“大文化”,不是某一個文化藝術領域里的“小文化”,這就為體現版面的風格個性帶來了困難,常會給人“多樣性”有余,深度性不夠的印象。而不同于《解放日報》、《文匯報》等黨報不可避免的新聞雷同性,新民晚報有著獨自采訪有獨到見解的獨家新聞的特色。在強調版面新聞性的同時,晚報提倡“可讀性”。在當時娛樂活動并不豐富的前提下,晚報的做法是注重文化新聞的社會性。
1986年11月27日,文化部記者俞亮鑫寫了一條獨家新聞——《法制文藝會演昨出現感人一幕 楊飛飛隔鐵窗與兒子同臺唱戲》。全文共580個字,被放置在當天版面的左上角顯著位置,使得整個版面“活起來”。當時這場演出共去了10多位記者,大多記者拿了當天節(jié)目單和獲獎節(jié)目單就離去了。而俞亮鑫從節(jié)目單中敏銳的抓住了一個感人的新聞點線索,這就是著名滬劇演員楊飛飛和她正在服刑的兒子肖樂弟同臺演唱滬劇《金橋》選段,而這出戲恰恰就是表現失足青年如何走向新岸的。憑借自己的新聞敏感,俞亮鑫意識到這是一個動人的場景,一位名演員為了法制宣傳,不顧“家丑”外揚,強忍住內心的痛苦,與犯罪的兒子同臺演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觀眾,其精神令人感動。生活與戲中的故事一摸一樣,臺上唱的聲淚俱下,臺下也是一片泣聲,情景十分動人。俞亮鑫成功抓住了新聞事件中的亮點,從而獲得了當年的全國好新聞一等獎。而當天的《新民晚報》也因為這篇文章“洛陽紙貴”,以往人們只能看到藝術家們在舞臺上光彩的一面,卻不知她臺下也有家庭的不幸,所引起的社會反響可想而知。
(二)文娛版的適應與變化(1992年~2003年)
90年代初是中國報業(yè)迅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鄧小平視察南方時的這段重要講話,像一股春風吹遍祖國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也鼓舞了新聞界。1982年《新民晚報》復刊時,全國晚報才12家,十年之后,增加到76家,短短兩年后,這個數字猛增到128家。在當年晚報采編人員的學習會上,如何“解放思想、大膽開拓”成了中心話題,社會環(huán)境及風氣的根本性改變,使得《新民晚報》順應形勢變化,根據讀者對信息需求的日益強烈,由原來的四開八版擴大為四開十六版。
與之相對應的是報紙版性的重新定位,文娛新聞的應運而生。進入90年代后,中國報紙娛樂新聞初誕生,出現了娛樂新聞與文化新聞并行的情況,其以活潑、輕松、幽默的文風為讀者閱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聞品種之一。作為主流媒體,晚報文化版也不斷調整,有意在娛樂新聞的報道上下功夫。1992年到1998年的短短6年間,晚報進行了3次改版,對文娛版影響最大的是最后一次,文娛新聞報道固定為每天2個版面,一為文化新聞,另一名文化娛樂。這與趙超構當年的初衷完全吻合,“十年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晚報通過文化體育的報道,和一個雅俗共賞的綜合性副刊,提供有益的文化修養(yǎng)和健康的生活趣味,幫助讀者過好八小時以外的文娛生活,是十分必要的。[4]”
熱播電視劇劇情連載,影視劇開機消息,知名國內外導演、演員專訪,流行歌曲新星介紹等。這一階段的版面加大了對影、視、劇、歌方面的事件、人物報道,使其在內容上具有了娛樂新聞的雛形。加大報道文娛新聞是為了滿足受眾對于文娛信息的需求和放松身心的需要,“豐富生活”。但是,文娛版面始終沒有“忘本”,堅持著自己的文化品位,而不是一味追逐明星效應。曾任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解放日報》總編輯的丁錫滿就曾指出,“面廣量大,獨家獨到和敢于批評[5]”是當時文化版的特色。事實上,當時文娛版給人印象最深刻、影響力最大的還是文藝批評報道。
1992年5、6月份,文娛版上就接連發(fā)表了兩篇重磅新聞,由翁思再、易凱撰寫的《第九屆“梅花獎”評比戲中有戲》,報道了戲劇界評獎的“鬧劇”,揭露了評比時存在的不正之風,當時出于對記者的保護,發(fā)表時用了筆名。文章見報后,被四處轉載,引起軒然大波。文中所涉及的利用職權營私舞弊者受到了撤職處分,中國劇協(xié)書記處也因此而改組。這條新聞最終在“全國晚報短新聞大賽”中得了獎。而由李葵南撰寫的《“中華名模”評比內幕曝光》,則更為直接的曝光了評選名模時的受賄丑聞。新聞源來自與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劇作家沙葉新的一次電話交談,談起了評選中的作弊現象。李葵南當時完全沒考慮自己的得失,就一氣呵成寫成了這篇言辭激烈的批評文章。事實上,當時許多文藝界人士對此早有怨氣,可大多敢怒不敢言。報道一經刊發(fā),引發(fā)了輿論一片嘩然,甚至引起了社會公憤,李葵南還接到了一封匿名威脅信。最終,“梅花獎”延期頒獎,模特比賽的結果更是不“作數”,顯示出了媒體批評和監(jiān)督的重大威力。
(三)文娛版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2004年~2012年)
進入新世紀以后,娛樂新聞的地位進一步突出。此時,新媒體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加之都市報的崛起——以上海為例,就有《新聞晨報》、《新聞午報》、《新聞晚報》、《東方早報》等報于2000年前后先后創(chuàng)辦,讓《新民晚報》這張傳統(tǒng)大報不得不再次重新定位。本著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理念,晚報文化部認為,文娛版面如果失去了趙超構先生提倡的晚報三大特點之一的“濃郁的娛樂性”,就會失去廣大讀者的關注,尤其是年輕讀者的興趣。為此,文化新聞部于2005年成立了“娛樂報道工作室”,并正式更名為文娛新聞,沿用至今。
娛樂新聞在版面上數量的增加顯而易見,這跟當時受眾市場的分層密不可分。根據文化部主任張曉然對當時受眾進行調查分析后認為,上海讀者中對明星的娛樂新聞熱衷的約有30萬人;古典音樂的發(fā)燒友大約4000人;舞蹈愛好者近5萬人;民族音樂愛好者約20萬人;戲曲的愛好者約有10萬左右;電視劇的常年觀眾約有100萬,他們中產生的報紙讀者約在50萬左右[6]。細分來看,文化新聞與娛樂新聞的需求比大致是2比8。而大多數主流媒體,在采編人員和版面資源配置上并不符合和滿足市場需求,娛樂條線記者缺位是普遍現象。在“市場的健康文娛需要,就是我們的努力追求”的原則指導下,當時文化新聞部的9名記者經過重新分配調整,娛樂條線記者由3人增至5人,文化記者4人,版面百分之六十以上以娛樂新聞為主,基本與市場需求相適應。
文娛版以開放的姿態(tài)做文娛新聞的同時,也清楚意識到作為主流媒體,不能一味像都市報那樣熱衷“炒作”,通過挖掘一些勁爆性的明星隱私來吸引讀者眼球。以“王菲生子”新聞來說,文娛版在王菲女兒誕生時發(fā)了一條給讀者提供真實內容的新聞的同時,在上海媒體中最先發(fā)出言論《追逐“王菲分娩”的一場鬧劇》,引導讀者認識什么才是健康的娛樂,主動擔負起主流媒體引導社會輿論導向的職責。
根據文娛版的經驗和自身特色,2009年初,文藝批評類的欄目《文化娛樂現象述評》應運而生。《述評》的出現頻率并不固定,有時一天兩篇,有時兩天一篇,但始終保持不間斷。其將大眾普遍關心的,帶有思潮性、傾向性、導向性的熱點和現象,進行聚焦和解讀。有人、有事,新聞性強,在敘述中夾帶評議,以事實讓人信服,可讀性非常強。《內心美麗比臉蛋漂亮更重要——“超女”王貝整容致死給娛樂圈年輕人敲響警鐘》、《明星“艷照”為何接二連三》、《誰讓日本色情女星來滬登臺》、《拍上海戲什么不用上海演員》等,文章往往能通過事情的表象分析透本質,一針見血,觀點清晰,旗幟鮮明,引發(fā)讀者深層次的思考。欄目創(chuàng)辦不到兩年,就受到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閱評表揚,影響力可見一斑。
三、文娛版的研究價值與前景探析
《新民晚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廣泛的影響力,是它至今仍擁有一批忠實讀者的原因。趙超構為晚報確定了“短、廣、軟”的辦報風格,后來毛澤東對此談了他的看法,認為應該是“軟中帶硬”,而這個“硬”就是思想內容。幾十年的新聞實踐證明,“軟中帶硬”的辦報風格是得到廣大讀者認可、接受、喜愛的。
正如《新民晚報》總編輯陳保平所指出的那樣,“傳統(tǒng)報業(yè)正面臨嚴峻挑戰(zhàn),現在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可能就是品牌。我們能否抓住這個品牌影響力的關鍵時機,使傳統(tǒng)報業(yè)實現與新媒體為主的多元融合,與文化發(fā)展繁榮的共進目標,它既取決于頂層設計者的思路和相應的政策,也取決于我們自身的思想領先、內容創(chuàng)新、市場拓展、穩(wěn)中求進。[7]”
在過去三十年中,就主流媒體如何在堅守文化底線的基礎上兼顧市場,《新民晚報》文娛版已經做了一個好榜樣。在充滿挑戰(zhàn)的報業(yè)發(fā)展趨勢下,如何應對新媒體的沖擊,辦好看又有營養(yǎng)的文娛新聞,《新民晚報》文娛版的應對和創(chuàng)新值得期待。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秉承著趙超構、陳銘德、鄧季惺、張友鸞、夏衍等老報人的先進辦報理念,新時期的《新民晚報》定能不畏挑戰(zhàn),傳承文脈,勤于開拓,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更精彩、更有影響力的下一個30年。
參考文獻:
[1] 新民晚報史編纂委員會.飛入尋常百姓家——新民報-新民晚報七十年史[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
[2] 新民網.新民晚報發(fā)展史(1929—2005)[OL].http://sh.xinmin.cn /shms/2009/08/27/2446800_4.html.
[3] 丁法章.感念·感恩·感懷——在<新民晚報>復刊3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fā)言[J].報刊業(yè)務探索,2012(3).
[4] “新民晚報創(chuàng)刊七十周年叢書”編輯委員會.探索——新民晚報研究文集[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9.
[5] 唐寧.生逢其時——新民晚報復刊16年紀實[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9.
[6] 張曉然.報道文娛新聞應有科學的“市場觀”——兼談娛樂元素的正確使用[J].新聞記者,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