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伯



摘 要:微博自誕生之日起到現在仍然方興未艾,作為一種自媒體在輿論的大環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微博這種新媒體的產生給社會網絡分析帶來了新的平臺,國內外學者也對此進行了諸多研究。本文以社會網絡分析為視角,對近年來學者對微博這種新媒體的研究分別以關系群體和微博應用功能為導向作出綜述。以此為基礎,探討未來社會網絡視角下微博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微博;社會網絡;群體;應用功能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2-0108-02
微博最先出現于美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微博網站即是成立于2007年的Twitter。隨著新浪微博的開通,2010年成為國內微博元年。自從微博誕生之日起,國內外許多學者已經對它做出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的路徑不外乎兩種,一種側重于從具體微博的內容上進行分析,另一種側重于宏觀上的整體把握,也即微博用戶結構上的研究。而從社會網絡視角來研究微博即是一種整體結構研究。
作為一種新媒體同時也是自媒體,它從博客中來,同時微博又有它自身的傳播特點。首先,微博有140個字符的內容限制,這決定了它的短小精致,可讀性強;其次,博客主要以網絡為媒介而微博主要以手機等移動互聯網為媒介,從而微博有它得天獨厚的即時性;再次,微博的用戶量大面寬,互動頻繁,是一種典型的社交網絡。
同時,微博打破了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話語權壟斷,并且與傳統媒體形成了有效互動,使得廣大草根階層網民的聲音也可以傳出并得以放大。整體而言,微博與其他媒體平臺間傳播模式如圖1所示[1]:
圖1 微博與其他媒體平臺間傳播模式
如圖1所示,X代表微博平臺,A、B、C、D、N代表各個微博用戶。每個用戶會有自己的其他傳播平臺,如:報刊、電視臺、人人網、豆瓣、博客等,圖中D1、D2、Dn即是微博用戶D的其他傳播平臺。如圖所示,其他傳播平臺和微博可能通過用戶D建立起平臺間的聯系,從而使得信息得以跨平臺的傳播。如果聚焦到微博內用戶之間的信息傳播,微博的傳播模型屬于無標度網絡模型[2]。如圖2所示:
圖2 微博用戶間傳播模式
由以上兩圖可以看出,不管是微博系統中用戶之間的相互傳播還是微博與其他傳統媒體的交互傳播,現在社會的信息傳播都是通過網狀結構進行。因此,通過社會網絡視角對微博進行結構上的分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社會網絡分析在微博研究中的運用主要有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圖論法這三種方法。其中,中心性是社會網絡結構研究的重要工具[3],中心性分析方法占據學者研究的最大比重,而此方法又細分為點度中心性分析、中間中心性分析和接近中心性分析。
更具體的來講,國內外學者通過社會網絡視角對微博的研究可以分為兩條主線:一條以關系群體為導向,另一條以微博應用功能為導向。
一、關系群體為導向的研究
關系群體為導向的研究把微博應用看作一個整體,并不細致對微博中的應用加以拆分討論。平亮和宗利永通過“滾雪球”的采樣方法對粉絲數超過10萬的14個名人微博分別進行了點度、中間和接近中心性分析[4]。他們得出了如圖3所示的微博名人社會網絡關聯圖并且形成結論:即使同是意見領袖,由于他們的中心性不同,權力的形式會有所不同,在微博網絡上對信息傳播的影響也會存在巨大的差異。
解立群、顏清華等研究者選取50位粉絲超過10萬的微博名人以及50位粉絲數少于10萬的普通人作為樣本,編號形成二值矩陣。運用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圖論法這三種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其分析,提出“圍觀模型”(如圖4所示),同時也說明雖然理論上普通人能和名人直接交流,但現實中無法進入微博名人圈子內部,與名人交流的愿望實質上無法實現[5]。
圖3 名人微博社會網絡關聯圖
圖4 名人-普通人微博社會網絡關聯圖
Akshay Java等[6]通過對微博中信息源類用戶結點的識別,并以用戶結點之間聯系的雙向性為基準,利用圖論法將網絡社區從微博網絡關聯中分劃表征出來。他們總結出微博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類網絡社區,分別稱之為:獨立網絡社區、多結點聯結的網絡社區以及單結點聯結的多網絡社區,對應如圖5、圖6、圖7所示。研究者進一步指出,在獨立網絡社區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較多并分享彼此的經驗經歷等;而在多結點聯結的網絡社區和單結點聯結的多網絡社區中,不同網絡社區之間的人們幾乎沒有情感交流。
圖5 圖6 圖7
二、微博應用功能為導向的研究
微博應用功能為導向的研究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微博不同應用功能上,研究者以微博中的關注、評論、轉發、引用等不同應用功能為維度分別考量,雖也是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但很少關注甚至忽視微博中不同社會群體的劃分。此類研究往往從具體的微博熱點事件著手,根據不同的微博應用功能分模塊進行。
華東師范大學的袁毅、楊成明[7]在新浪微博平臺上,隨機選擇一用戶發表的一條關于農民工生存狀態的博文,內容包括文字和圖片,利用自編程序,采集一段時間周期內,轉發、評論或者引用該貼的2466個用戶并編號。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分別得出了關注網絡(如圖8)、評論網絡(如圖9)、轉發網絡(如圖10)和引用網絡(如圖11)。他們進一步闡述了各種網絡的不同特點,同時指出,用5W理論解讀網絡社區的信息交流,認為網絡社區中的信息交流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采用任何方式、對任何人去發表意見的結論是不準確的,現實中的微博傳播同樣具有信息的不對等性。
圖8 關注網絡 圖9 評論網絡
圖10 轉發網絡 圖11 引用網絡
三、研究展望
現階段,國內外研究者對社會網絡和微博的研究都熱火朝天,而以社會網絡為視角對微博等新媒體的研究并不多見,此領域的研究前景仍然可觀。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筆者認為,以關系群體為導向的研究仍缺乏普通人和普通人微博之間形成的社會網絡的研究以及特定群體之間的微博社會網絡的研究;以微博應用功能為導向的研究也很薄弱。同時,微博虛擬社會網絡與現實社會網絡有著怎樣的關系和互動仍不得而知。另外,以社會網絡為視角的微博研究作為一種結構研究與微博內容分析相結合的研究,也更具有全面性和深入性。這些,都需要后續學者的進一步研究和討論。
參考文獻:
[1] 楊曉茹.傳播學視域中的微博研究[J].當代傳播,2010(2).
[2] 劉智.網絡社區危機信息傳播與干預研究[D].中國科技大學,2010.
[3] 羅家德.社會網分析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 平亮,宗利永.基于社會網絡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傳播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0(6).
[5] 解立群,顏清華.從“圍觀模型”看交流困境[J].中國傳媒科技,2011(8).
[6] Akshay Java, Xiaodan Song, Tim Finin, Belle Tseng. Why We Twitter: Understanding Microblogging Usage and Communities[A]. Proceedings of the 9th WebKDD and 1st SNA-KDD 2007 workshop on Web mining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C]. New York, NY, USA:ACM Press,2007.
[7] 袁毅,楊成明.微博客用戶信息交流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社會網絡及其關系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