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唐紅兵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目前,體育表演專業屬于近年新發展起來的專業,受到國家教育部門高度倡導興辦。其專業方向主要有藝術體操、操舞、體育舞蹈、武術表演等方向。目前我國現階段開設體育表演專業的學校已經達到23所,主要以體育專業院校為主,以及一些師范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目前高校體育表演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如表1。
由于目前開設體育表演專業的學校不斷增多,每年招收的學生也不斷增加,每年畢業的學生也都突破好幾百人。但是在一些領域體育表演專業的人才仍極度匱乏,如表演設計、編排、組織等。為此,研究體育表演專業的就業市場,清楚認識體育表演專業的就業方向以及需求市場,有助于教育部門或高校及時調整專業結構,順應時代需要和發展。
利用文獻資料進行資料收集,并以市場營銷學等理論方法,針對專著、相關雜志、高校就業網站信息等收集信息。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數據收集。針對我國部分開設體育表演專業的學習以及各大城市的娛樂場所、俱樂部,從事相關專業的教師、學生、專家和管理者等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469份,回收率為93.8%。
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專業名稱、專業方向、畢業生去向、學校專業培養目標方案、體育表演專業培養目標、對體育表演專業評價、專業專修實踐課程內容、所在省份對體育表演專業人才需求情況以及培養建議等。
通過電話以及網絡形式等對體育表演專業的專家或高級管理者進行一對一式的訪談。訪談了對體育表演專業以及就業市場非常了解的資深專家20人。專家訪談內容包括:對高校體育表演專業設置課程的合理性、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市場導向、體育表演專業畢業生具備素質以及對專業就業市場現狀分析等。
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對調查問卷和訪談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

圖1 某高校2011屆體育表演專業學生就業情況對比圖

表1 高校體育表演專業課程設置情況

表2 某高校2011屆體育表演專業學生就業情況表
隨著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人們逐漸轉向追求精神文明,不斷追求身體健康以及生存和諧。而體育表演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正滿足了目前社會發展的需求。經過時代的發展,體育表演專業的就業市場也在不斷完善成熟,開設這個專業的學校和招生數目也在不斷增長。以一高校體育表演專業就業情況為例。
由表2和圖1可知,目前體育表演專業的畢業生進入學校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健身俱樂部。而在企業、舞蹈藝術培訓等領域也是體育表演專業的就業方向。由此可知體育表演專業的學生具有多樣選擇進行就業。根據2008年《社會藍皮書》中有關體育表演專業的分析表明,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體育表演專業的人才都被社會大量的需要。其中俱樂部的需求是最大的,調研結果如表3。
經調查分析,若每個俱樂部最少需求平均6名健身指導老師,全國現有的健身俱樂部為6萬家以上,則全國目前所需體育表演專業人員36萬以上。而高校培養的該專業的學生遠遠不夠僅俱樂部這一行業的需求。
針對一些主要城市的娛樂表演場所進行調查分析,調查結果如表4。
通過表4得出舞蹈表演、藝術編排在娛樂表演場所需求比例較高。但是這種行業人才流動量較大,尤其存在學歷與表演能力差異性突出問題。這也表明我國的教育沒有按照實用人才的培養模式,教育出來的學生存在理論多、實踐少等現象。調查發現在表演娛樂場與體育表演專業兼顧兩方面人才還是很缺乏,這也限制了一部分學生的就業領域。

圖2 全國部分俱樂部對體育表演專業人才需求圖

圖3 部分娛樂表演場所體育表演專業人才需求

表3 全國部分俱樂部對體育表演專業人才需求調查表

表4 部分娛樂表演場所體育表演專業人才需求調查表
要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向人才培養的專業化以及多樣化發展。
(1)進行培養目標定位分析。高校要確定培養目標,即培養體育表演專業特色特點人才。結合學校地位、資源以及優勢,對市場進行調研分析預測發展趨勢來確定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
(2)進行社會需求定位分析。根據市場動向和趨勢,確定就業市場需求,進行教育模式完善和課程設置。根據市場加大體育表演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適應社會需求。
根據社會、市場等需求,以專業填空補缺、針鋒相對、另辟蹊徑等方式進行培養策略調整,增加競爭力。同時搭架技能應用性人才以及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培養策略。
(1)建立學生實訓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這樣能夠通過實訓對學生進行能力提升,增大就業籌碼。
(2)建立自我測評系統,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包括:個人特性、學習能力、工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
(3)建議開始就業指導教育培訓。根據體育表演專業學生個人特點進行選擇性指導,結合自身特點和社會需求針對性的進行職業計劃,提高他們對自身以及社會的認識,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
目前,體育表演專業處于逐步發展階段,社會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與實踐社會需求出現脫節現象。為此,高校應加大對體育表演專業就業市場調查和分析,建立多樣性專業培養方向,對社會需求進行市場細分,針對性的完善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要將社會需求作為導向,結合專業技能知識加強專業實踐培養,提升學生技能應用能力。同時,優化突出課程,重點培養自身教育特色,加強專業通識知識教育;按照企業單位等進行體育表演專業學生知識技能結構調整,培養學生積極心態,實現專業價值和人生價值。
[1]白文飛,徐玲.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分析——兼談6所體育院校2000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現狀[J].中國體育科技,2002(3).
[2]梁志敏.解讀大學生就業“市場失靈”問題[J].財經界(科教縱橫),2007.
[3]伍禮霞.美國大學生就業狀況及其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
[4]劉艷,李樹民.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5]孔德根.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8(6).
[6]陳燦.對我國專業院校體育舞蹈專項“升溫”現象的剖析與思考[D].北京體育大學,2005.
[7]林東.化解高師體育畢業生就業難的理念創新與具體策略[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
[8]李政濤.在表演:解讀教育活動的新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9]林洪洞.表演藝術教程——演員學習手冊[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10]劉超,趙一平,楊繼星.擴招后高校體育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體育教師資源網,2008.
[11]翟廷立,劉曉宇.魏旭波,等.體育藝術表演專業藝術實踐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