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 張浩 陳棉林
(1.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0; 2.溫州大學體育學院 浙江溫州 325035;3.塘下鎮第四小學 浙江瑞安 325204)
《斷頭龍》是流傳于蘭溪水亭畬族鄉的民間龍舞。蘭溪市水亭畬族鄉施家村是金華市首批10個民族民間藝術特色村之一。2008年《斷頭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蘭溪《斷頭龍》不只是民俗舞蹈,而且也是民俗體育,其發展與傳承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表1 蘭溪市水亭畬族鄉斷頭龍傳承譜系
本課題組通過中文期刊網、文化站的書籍等進行文獻的查找,獲得本課題所需資料。
2011年11月27日和12月9日,兩次進入水亭畬族鄉。
兩次進入水亭畬族鄉,對《斷頭龍》現傳承人、舞龍隊成員、舞龍隊成員家屬、普通村民、小學體育教師、居委會成員做了訪談。
1.3.1 特點
《斷頭龍》的特點是整條龍頭、身分離,龍頭和龍珠可單獨表演出一套套帶有技巧性的高難度動作,龍身每換一個陣圖,龍頭和龍珠就舞出一個套路,龍頭龍珠的表演不受龍身的牽制,龍頭、龍珠、龍節中,還可點燃紅燭,夜間起舞時,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整個龍舞顯得變化多端,敏捷輕快。隨著社會的發展,《斷頭龍》的道具和服飾也不斷有所改進。
1.3.2 價值
(1)民俗正月十五左右,一定會在自己村進行舞龍祭祖活動。出舞前一天由龍燈會派人發寫著“青龍吉慶”、“恭賀新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燈吉祥詞句的紅帖至各戶,以作通知。第二天由發帖人和另一人手擎“某某村青龍吉慶”字樣的燈籠和為接受舞龍戶饋贈品的禮品籃,率領舞龍隊至各村戶演出。發到紅帖之戶,預先都有準備,堂前點上香燭,虔誠迎候。龍進門時,又點放鞭炮,以清香迎接,祈求龍王保護一年豐收吉祥。舞龍結束,戶主向龍舞隊敬煙茶、糕餅、收香煙和利市包,最后留下幾句吉祥話,告別戶主。
(2)傳統文化繼承。①禁諱蘭溪《斷頭龍》的舞藝只傳給當地人,不傳給外地人,與其背叛,寧愿失傳,在舞龍人的觀念里,無論是什么原因外傳,都是對祖先的背叛。蘭溪《斷頭龍》只傳男不傳女,只有男人才能碰龍。龍是神圣的,不能被女人碰。直至今天,文化局的領導來視察工作,女領導也只有與龍合影的份。即使只是合影,舞龍人心里仍很忌諱。②等級蘭溪《斷頭龍》的傳承人一般都是村里的核心領導干部,例如村長。而這些有較高地位的人在舞龍中也處于特別的位置龍頭、龍珠。舞龍隊的隊員們都很信服傳承人,因此,傳承人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蘭溪《斷頭龍》的發展。
2.1.1 傳承譜系
王柏成,1962年出生,家住蘭溪市水亭畬族鄉施家荷龍里村。王柏成出生在《斷頭龍》之村,從小受民間舞蹈《斷頭龍》的渲染,15歲就跟隨王阿璋學習舞龍,先后學會舞龍節、龍珠、龍頭、龍尾等技巧,并能掌握全套舞龍技巧,曾多次帶隊參加省市民間舞龍大賽,獲得好評。傳承人王柏成一直努力發展和傳承《斷頭龍》。申遺、打發展報告、柏園小學教授活動等等事跡都足以說明他對《斷頭龍》的熱愛。在他身上體現著炎黃子孫的崇高精神(如表1)。
2.1.2 傳承組織
(1)龍頭會。荷龍里村王阿璋、王阿亮為首聯合20余戶于1952年組成的龍頭會。當時村里并不支持,組織是自發成立的,而當時的舞龍活動有一定的經濟收入(紅包)。龍頭會設會長一名,由傳承人王柏成擔任。現有組織成員22人,分兩班輪換。比賽一般持續的時間比較長,也比較累。有病或有事無法參加的可由另一隊隊員替上,以保證比賽可以進行。組織成員平時都在外打工,有比賽時,會長電話通知召集。
(2)文化站。1987年,將《斷頭龍》編入浙江省民間舞蹈集成,專門設置成錄像史料存入省文化廳。2005年對《斷頭龍》展開全面調查,建立資料庫。蘭溪《斷頭龍》的所有獎項、照片、影像資料都有在文化站記錄。
(3)柏園小學。自2008年蘭溪《斷頭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蘭溪市將水亭畬族鄉柏園小學作為《斷頭龍》傳承基地,對當地小學14~15歲的孩子進行教學傳授。
2.2.1 現代價值
頭身分離,翻滾靈活,制造別致,風格獨特,與其它龍舞相比,具有獨特的保護價值。《斷頭龍》來源于民間傳說,內容健康,故事情節生動而完整,資料記載齊全。不僅是民間龍舞中的財富,也是民間舞蹈中的瑰寶,具有傳承的價值。發掘、拯救《斷頭龍》,貫徹文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方針,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對建設文化大省,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構建和諧社會,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2.2.2 現代社會對蘭溪斷頭龍的支持
每年的正月十五左右,必會舉行自己村祭祖活動,有時會到鄰村去表演。參加公益活動和比賽,每年2~3次。傳承基地教授活動每年1~2次。年均活動8~10次。除自己村的祭祀活動外,其他活動都是受邀參加。
主要經濟收入是政府撥款。其余收入主要是過年舞龍的紅包,基本由舞龍的幾個人分。村里沒什么經濟特別富裕的人,因此沒有個人贊助。1980~2005年,市財政先后投入20萬元,社會各界籌集20余萬元,省財政對民間藝術保護經費補助10萬元,文化部門投入10萬元。還有被邀演出所得經費。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經費全部由龍頭會成員自己掏腰包。
政府不僅在蘭溪水亭畬族鄉設立了文化站,還把當地的柏園小學當作是斷頭龍的傳承基地。每年撥款維修斷頭龍、補貼舞龍隊員,使斷頭龍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還可以正常參加演出。
蘭溪《斷頭龍》雖然在蘭溪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傳承保護工作做得有聲有聲,但不庸諱言,依然存在不少難題。
2.3.1 政府保護存在的誤區
當地條件較差,地方政府只對其進行資金補助,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對其保護和傳承。雖然每年撥款,但所撥金額只夠演出,要想發展遠遠不夠。政府對其的關注也只停留在表面。對于斷頭龍的發展,傳承人打了很多報告上去,都毫無音訊。這既不能發展《斷頭龍》也會使那些想要發展斷頭龍的人失去信心。
2.3.2 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對蘭溪斷頭龍發展地影響
現代社會,利益主導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當地村民的經濟都不是太好,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很少有人會專門留下來傳承斷頭龍。隨著表演的越來越少,年輕一代對斷頭龍的感情也越來越淡。這一代的舞龍隊成員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而且平時沒有固定的訓練,只是比賽時臨時集合在一起。
2.3.3 傳統觀念與現代社會需求的沖突所造成的困境
只傳男不傳女;只傳給當地人,不傳給外地人;對傳承基地的教授有所保留。蘭溪《斷頭龍》具有非常傳統的傳承條件。這種傳承習慣從始至終,從未改變過,是蘭溪《斷頭龍》瀕臨失傳的主要原因。
在管理方面,上交的報告要及時受理;在資金方面,在確認需要后要及時撥款;在保護與發展方面,在幫助蘭溪《斷頭龍》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余,還要派相關人員長期研究并輔助如何使蘭溪《斷頭龍》更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還可以借助當地的自然風景和農家風情幫助開設“蘭溪《斷頭龍》之旅”,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讓蘭溪《斷頭龍》走進更多的博物館,更多的領域。讓蘭溪《斷頭龍》走進校園,也是使其更快更好地傳播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媒體加大對《斷頭龍》的報道,使更多的人關注《斷頭龍》。當地的企業也將《斷頭龍》放在產品上做宣傳。
改變思想觀念,《斷頭龍》的發展會改變當地落后的經濟,從而改善人們的生活。上一輩人要鼓勵下一輩人學習、發展、傳承蘭溪《斷頭龍》。即使未來不會從事舞龍事業,也要有以會舞龍為豪,以家人會舞龍為傲的意識。
[1]王居海.傳媒在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探析[J].中國報業,2012(4).
[2]段全偉.非物質文化遺產“白紙坊太獅”傳承與保護[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9).
[3]徐曉琴.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湖南民間舞龍運動的流變及發展前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4]蔡阿利,吳曉,吳瑩.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研究——以良慶區“香火龍龍”舞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1(6).
[5]苑煥喬,王曉芳.北京門頭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策[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3).
[6]譚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三個層次[J].美術學報,2009(3).
[7]安劍群,樊花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人龍舞”的文化傳承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1):69-73.
[8]王振艷,高玉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問題的思考[J].河北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1(1).
[9]菅豐,陳志勤.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J].文化遺產,2009(2).
[10]呂韶鈞.舞龍習俗與民族文化認同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
[11]雷軍蓉.中國競技龍獅運動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7.
[12]胡敏.重慶銅梁舞龍運動現狀及其發展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8.
[13]王永利,蘭文婷.中國傳統舞龍舞獅運動歷史文化探索及傳播[J].搏擊(武術科學),2011(1).
[14]姚燦國.湖南省高校發展舞龍運動的優勢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7(15).
[15]張峰.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傳統武術保護方法[J].體育與科學,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