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記 吳建偉
(沙洲職業工學院體育教研室 江蘇張家港 215600)
鄉鎮體育的一個良好載體就是特色體育,我國鄉鎮體育發展的綠色通道也靠特色體育,是發展農村體育的有效途徑之一。特色體育鄉鎮的創建,就可以由某個項目帶動持續開展的鄉鎮群體活動,形成一個以鎮區“磁場”為中心,向周邊農村地區“輻射”,促進開展鄉鎮體育活動。這種模式能夠促使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有效的進行組織,發揮骨干隊伍、體育人才的資源優勢,有限的財力得到集中,辦的實事群眾可以看到。同時,各具特色的鄉鎮體育,對促進群眾體育活動在某一地區顯現百花齊放、豐富多彩的局面以及促進鄉鎮間的體育交流是非常有利。特色體育鄉鎮的創建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體育審美活動,對于鄉鎮居民的閑暇生活的組織和豐富,鄉鎮居民的體育健康水平、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通過大量的文獻資料閱讀和對部分專家的訪談了解到,目前國內對特色體育鄉鎮形成原因的研究相對較少并且很不深入,理論研究遠遠滯后于實踐活動。因此,進行有關我國特色體育鄉鎮形成原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是一個迫切需要研究的課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創新性。
本文以張家港農村特色體育鄉鎮形成的原因為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采用專家訪談法、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邏輯分析法。

表1 南沙鎮非農經濟發展狀況
南沙鎮位于張家港市香山腳下,周圍屬荊蠻民族后裔,鄉民文武兼尚。自宋至明代就盛行武術活動。近山地區的鄉民普遍用石擔、甩石鎖、抓石筍來鍛煉臂力,[1]進行健身鍛煉。唐代后,農民發明了馬鞍石練拳擊,宋代發明了皮砂袋,明初發明砂筒,清代發明了竹笆券。[1]這些民間武術除了拳術外,在器械上也有鍛煉。練武首先要練功,練功分硬功和氣功兩種。練法有一人一戶獨練、幾個人或幾十人合練的,都有名師或拳師指教,但大多數是組織集體練習的。[1]元末明初至清朝,南沙一帶就設有拳場(與現代的武術館相近)。
在民國初期開辟了體育場,民間愛好體育人士自發建立一些體育團體,取名體育會,在農村集鎮逐步開展舉重活動。舉重運動在南沙歷史上是用石擔擲舉,謂舉石擔或擲石擔。[1]1979年,南沙中學在體育教師蔣才元建議下,成立了南沙舉重隊,配置了教練員,開展了舉重訓練,訓練基地設在南沙中學,由蔣才元任專職教練,學員在全市中、小學中招生。1980年被江蘇省體委確認為省助業余體校重點班。1981年,南沙中學舉重隊運動員蔣健在江蘇省青少年舉重比賽上為張家港市奪得第一枚省級比賽舉重金牌。1986年,市、鎮兩級政府和南沙中學出資建造一座320m2的舉重訓練房,并基本配齊了訓練器材。開始時只招收男運動員,1987年起兼收女隊員,訓練人數常年保持10~16名。經費是國家、學校、學生三方面負擔。南沙鎮1994年投資700多萬元,新建了1200多座位,占地4800m2的體育館,并于1994年11月在館內承接了全國女子舉重冠軍賽。1995年8月,南沙鎮又承辦了第一屆亞洲青年女子舉重錦標賽,第九屆亞洲青年男子舉重錦標賽,亞洲1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運動員參加了這次比賽,開創了“小鎮辦大賽”的先河。1995年在南沙中學舉重隊的基礎上,建立南沙舉重運動學校。1980~2002年,南沙舉重學校已培養舉重骨干400多人,向省級以上舉重隊輸送10人,其中3人入選國家隊,其中吳斌、馮明等人曾分別獲亞洲青年舉重錦標賽和世界青年舉重錦標賽冠軍,張家港市人民政府為此曾予以通令嘉獎。
舉重運動為南沙鎮提高了在全國的知名度,為南沙鎮贏得了“舉重之鄉”的美譽。1996年,農業部、國家體委、中國農民授予南沙鎮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1997年,被江蘇省體委命名為江蘇省十大體育名鎮。在1998年,南沙鎮(舉重)被評為蘇州市“特色體育”鄉鎮。[1]
2.2.1 自然地理條件
理想的自然環境是社會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外部條件。[2]社會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理想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僅有利于開展各種各樣的社會體育活動,也有助于造就各種特色體育人才,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體育氛圍。李偉對地理環境為特色體育的形成研究認為,地理環境是傳統體育形成的基礎和發展的空間。[3]張詩祖研究認為,體育運動與地理環境也有密切的關系。
明嘉清前后,南沙地區香山以北的沙丘得以開發,河港成網。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江陰知縣汪坤厚命名為南沙。[1]南沙鎮境內山丘林立、河港縱橫。南沙鎮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在張家港的西部邊陲。東與后塍毗鄰,西與江陰的三官、石牌接壤,南接周莊,北臨長江。張家港市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地處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張家港位于長江三角洲,境內長江岸線長達63.57公里,其中深水岸線33.7公里。[1]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堅定不移地實施“以港興市”戰略,依托商港和保稅區優勢,加快推進沿江開發。南沙鎮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的發展帶動了體育的發展,南沙鎮成為“環太湖健身渡假旅游圈”蘇州特色體育帶的延伸層。
2.2.2 歷史傳統
傳統文化的傳承性長期以來影響著鄉鎮居民的生活和社交方式,從衣食住行,甚至風俗習慣、心理方式都受其制約,從物質生活方式到精神生活方式都有傳承性的烙印。根據王根偉、袁永球等《經濟發達地區農村體育的研究》結論認為,鄉鎮“特色體育”的興起和其傳統的體育項目有很大關系。悠久的體育傳統為當地形成特色體育鄉鎮提供了條件,首先,人們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繼承了鍛煉的習慣,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繼承了體育意識;其次,悠久的歷史傳統為各鄉鎮形成“特色體育”提供了選項條件,比如某鄉鎮居民自古以來就有參與某項體育鍛煉的習慣,現在爭創“這一項目”為突破口,加強經費投資和政策引導,便會很快形成特色體育鄉鎮。
南沙鎮位于香山腳下,境內山丘林立,近山地區的鄉民普遍用石擔、甩石鎖、抓石筍來鍛煉臂力。[1]南沙鎮自古以來崇文尚武。元末明初至清朝,南沙一帶設有拳場(與現代的武術館相近)。清朝道光后期,南沙鎮高峰村(前瞿高村)設有瞿氏拳場,傳授武藝。在民國初期開辟了體育場,民間愛好體育人士自發建立一些體育團體,取名體育會,在農村集鎮逐步開展舉重活動。同時臨近鄉鎮之間還進行體育單項對抗賽。豐富的體育文化傳統為張家港體育發展墊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2.2.3 經濟條件
經濟的高速發展為群眾體育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4]王躍等研究認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的增加是群眾體育活動迅猛發展的經濟基礎。[5]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我國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1995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57650億元,是1980年的4.23倍,提前5年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翻二番”的戰略任務,國民人均生產總值是1980年的3.45倍,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為3894元,農村居民純收入為1557.7元。[6]
由于我國經濟這一巨大變化,給予了群眾體育發展強大的綜合國力支持,提供給了城鄉居民的體育參與很好的經濟背景,對體育的需要也日益增長。由于經濟的發展,為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和保障,同時,人們因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從繁忙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有充裕的時間和條件欣賞體育、關心體育、參與體育。經濟是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體育事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對鄉鎮體育的興起和發展產生著直接的影響。發展體育運動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廣大人民群眾生活走向小康的迫切愿望。
張家港農村在改革開放以來鄉鎮經濟一躍而起,變化巨大,農村工業化、城市化使張家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經濟發展方面,1995年工業固定資產是1990年的6倍,張家港人均生產總值是2.2萬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為7611元,農村居民純收入為4726元。張家港當初只是蘇南一個很平凡的縣級市,2005年已一躍成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的第三名。由溫飽水平到率先實現了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成為城鄉和諧發展的一個“樣本”。[7]1984年12月南沙鄉跨入億元鄉行列,東山村進入千萬元村行列。南沙鎮進入了百強鄉鎮的前30名。
南沙鎮“特色體育鄉鎮”的特色項目是在傳承歷史的基礎上形成的。“特色體育鄉鎮”的發展和形成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和基礎。“特色體育鄉鎮”的發展和形成需要如自然地理條件、地區經濟條件、體育傳統等重要的條件和基礎。南沙鎮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一躍而起,現如今已經是百強鄉鎮的前30名,為發展鄉鎮特色體育提供了經濟保證;改善投資環境被南沙鎮政府視為建設一流體育中心的重要措施之一,1994年南沙鎮新建1200多座,占地4800m2的體育館,總投資700多萬元。南沙鎮還對鄉鎮學校的體育器材、場地的投資非常重視,規定在新建的中小學、職業學校中,必須具備與建筑相符合的體育場館;豐富的體育文化傳統為南沙鎮特色體育發展墊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1]南沙地名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12.
[2]肖毅.試論社會體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發展趨勢[J].閩江學院學報,2007,10(5).
[3]李偉.地理環境對傣族傳統體育形成與發展影響探討[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7(5).
[4]伍天慧,譚兆風.社會體育發展的經濟學視角[J].嘉應大學學報,2003(6):100-103.
[5]王躍,于海濤.社區群眾體育活動迅猛發展的動因分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2):66-67.
[6]張家港年鑒[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7]張家港日報[N].2006-11-03.